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广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0-108,共9页
“人文主义”是 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 ,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目前 ,中... “人文主义”是 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 ,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目前 ,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 ,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本文对“人文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 曹雪芹 发展历史 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主义思潮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绪缨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7,共3页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的世界”,它提供的工具(技术)理性解决不了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唯科学主义”可导致“技术统治论”(Technocracy),使人成为技术的附属、权力的工具。自然科学是以数学为基础的...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的世界”,它提供的工具(技术)理性解决不了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唯科学主义”可导致“技术统治论”(Technocracy),使人成为技术的附属、权力的工具。自然科学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硬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没有国界,它所提供的工具理性,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于是对人的关怀被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所淹没,科技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甚至导致“唯科学主义”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思潮 管理会计 发展趋势 科学思维 思维方式 人文思维 人本管理 物本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崔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4-198,共5页
新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思潮为新闻改革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人文精神为新闻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人文主义思潮促进了中国新闻观念的转变,人文精神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新闻传媒成为人文主... 新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思潮为新闻改革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人文精神为新闻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人文主义思潮促进了中国新闻观念的转变,人文精神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新闻传媒成为人文主义思潮传播和扩散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人文主义思潮 新闻传播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 被引量:5
4
作者 樊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樊星从“为文艺正名”起步1979年《上海文学》第4期上刊载了一篇评论员专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揭开了80年代文论天翻地覆的序幕。...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樊星从“为文艺正名”起步1979年《上海文学》第4期上刊载了一篇评论员专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揭开了80年代文论天翻地覆的序幕。自那以后,整整15年光阴流逝了。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 当代文论 人文主义思潮 启蒙主义 重新发现 改造国民性 鲁迅研究 80年代以来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关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大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4-53,共10页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看到了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异教精神的渗入,宗教宽容精神和宗教怀疑主义的发展,这一切唤起了人的觉醒,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社会上产生了一批最先觉醒的人,历史学家把这一批特殊人物称为“...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看到了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异教精神的渗入,宗教宽容精神和宗教怀疑主义的发展,这一切唤起了人的觉醒,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社会上产生了一批最先觉醒的人,历史学家把这一批特殊人物称为“再生人”,即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理想中的人。“再生人”在精神气质上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已不再囿于传统教义的束缚,对上帝的崇拜逐渐转变为对知识的景仰,对灵魂不死的信仰逐步转变为对声名不朽的追求,支配他们言行的准则已不是传统的宗教与道德,而是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神本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哲学 布鲁诺 基督教 人本主义 库萨的尼古拉 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及现实意义——评《英美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研究》
6
作者 李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I0008-I0008,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当代人情感淡漠、意义感与安全感缺失,这促使人们回归对人文价值的探索。人文主义思潮也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文学不再被视...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当代人情感淡漠、意义感与安全感缺失,这促使人们回归对人文价值的探索。人文主义思潮也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文学不再被视为“无用之学”,反而日渐成为当代人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人文主义思潮 情感淡漠 意义感 无用之学 人文主义精神 安全感缺失 人文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德国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7
作者 林中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54-60,101,共8页
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构成14—16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一个整体.把这两个运动各自孤立起来考察的任何企图,都会导致片面的认识;只有首先弄清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14—16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 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构成14—16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一个整体.把这两个运动各自孤立起来考察的任何企图,都会导致片面的认识;只有首先弄清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14—16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将通过路德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比较分析,力图表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是当时西欧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思潮 路德 新教思想 人文主义 罗马教廷 16世纪 意大利人 文艺复兴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地方的育人价值——《地方与无地方》评介
8
作者 葛佳浩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共1页
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概念。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方常被认为与空间或区域等同,其承载的个体价值、精神意义在无形中被消解。因此,什么是地方,以及地方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价值是什... 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概念。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方常被认为与空间或区域等同,其承载的个体价值、精神意义在无形中被消解。因此,什么是地方,以及地方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一位地理教育研究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浪潮中,空间分析主导的定量研究将地理学推向科学化高峰,却也暴露出对地方和人地关系的忽视。《地方与无地方》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本书由加拿大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在1976年编著,在欧美地理学界掀起了一股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潮。该书的中文版由国内学者刘苏、相欣奕译著,于202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于《文化地理学译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教育 文化地理学 人文主义思潮 个体价值 人文地理学 计量革命 育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的守护──读《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2-162,共1页
关键词 人文学科 现代意义 人文知识分子 科学主义思潮 语义分析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西方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意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第一部曲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德发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3期86-95,共10页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似乎认定“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起的现代文学大厦是“全盘西化”的产物,是完全从西方文学系统中移植过来的;它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断层。这种看...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似乎认定“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起的现代文学大厦是“全盘西化”的产物,是完全从西方文学系统中移植过来的;它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断层。这种看法既不符合“五四”文学的实际,也不符合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逻辑。虽然“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现代文学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作为借鉴和参照,但它并没有斩断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由传统文学转换出的新型文学,而这个转换则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近现代文学 明中叶 文学革命 审美意识 中国文学史 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 人文主义思潮 中国传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复杂心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仁念 《齐鲁学刊》 1988年第2期70-75,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心态 东方文化 文化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思潮 传统文化 七十年 中国文化史 封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视西方的另种目光——从梁启超著作中的外国人名谈起
12
作者 曹亚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56,共4页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梁启超以“为我所用”的心态转道日本引介西学,其兴奋点始终在政治,晚期著作《欧游心影录》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遮蔽的西方世界,从而失去了整体把握西方的可能性。从梁启超著作中的外国人名回顾西方人文主...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梁启超以“为我所用”的心态转道日本引介西学,其兴奋点始终在政治,晚期著作《欧游心影录》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遮蔽的西方世界,从而失去了整体把握西方的可能性。从梁启超著作中的外国人名回顾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这种方式来审视1 9世纪末2 0世纪初梁启超眼中的西方,不仅再现了“五四”启蒙先驱眼中的西方世界,也破解了近百年来被理论家和研究者们美化和称颂的西方神话,为我们透视新文学的西方精神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给我们发掘新文学本土精神资源的路途以理性的照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影子的影子 政治小说 遮蔽 西方人文主义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课程的“场”效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丽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6年第3期6-7,共2页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如何界定这一概念,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经验。也可以说它是存在于学校的一种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如何界定这一概念,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经验。也可以说它是存在于学校的一种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隐性课程理论,虽然早已产生,但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外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把“课程”研究的着眼点局限在了教学的范畴,因而使隐性课程“非教学性”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冷落,或者说未能予以自觉的注意。 今天,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又一次崛起,“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挑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探讨“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客观需要。本文想就隐性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场”效应 学校文化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学科课程 教育目标 文化氛围 唯科学主义 中小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诞生
14
作者 朱小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3-39,共7页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诞生朱小丰(一)西方近、现代哲学是随着宗教统治的崩溃而开始的。这个过程延续了200多年。我们无法把宗教统治的崩溃归结为几条简单的原因或文化运行的规则,至少迄今为止我们的知识能力还不能达到这一点。有很多...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诞生朱小丰(一)西方近、现代哲学是随着宗教统治的崩溃而开始的。这个过程延续了200多年。我们无法把宗教统治的崩溃归结为几条简单的原因或文化运行的规则,至少迄今为止我们的知识能力还不能达到这一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样一种复杂的文化演变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近代哲学 亚里士多德 自然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 意大利 马基雅弗利 思维方式 文艺复兴 德国哲学 经院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