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曾盛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3,共7页
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公德”性质突显,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 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公德”性质突显,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关系 人我关系 重义轻利 市场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恕道的现代价值探微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45-50,共6页
“恕”作为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日趋完善的。先秦儒学侧重其消极意义,汉代以后的儒者对其加以发展,使“恕”道之推己及人之意得到较完满、丰厚的诠释。恕道的合理内核至少有二:一,既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又尊重他... “恕”作为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日趋完善的。先秦儒学侧重其消极意义,汉代以后的儒者对其加以发展,使“恕”道之推己及人之意得到较完满、丰厚的诠释。恕道的合理内核至少有二:一,既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又尊重他人的主体意识;二,坚持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发掘恕道的合理内核,其现代价值在于为当前的道德建构展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道德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价值 人我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恕道 勿施于人 主体意识 儒学 “己所不欲 合理利己主义 利己与利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人际道德特征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钟明华 《现代哲学》 1998年第3期34-38,共5页
人际道德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我认为中国传统人际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际关系的人情性无论是从直观的角度,还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中国人际关系及交往的人情性均是举世公认的.这种人情性,具... 人际道德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我认为中国传统人际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际关系的人情性无论是从直观的角度,还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中国人际关系及交往的人情性均是举世公认的.这种人情性,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道德 中国传统 社会公正 方法论原则 以德服人 协调性 求诸己 人我关系 哲学基础 人性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会诗中的“人”与“我” 被引量:1
4
作者 熊海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0-313,共4页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祐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祐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成面面俱到、揄扬群公的"八仙体"。北宋集会诗中"人""我"关系的观照视角、表达模式变化显示了北宋诗人对诗歌交际功能加深认识与自觉运用的渐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会诗 人我关系 “八仙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易连云 张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28-31,共4页
德育生态环境研究易连云,张学敏长期以来,对德育环境有过众多表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传统的环境往往只是将其视为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因素而加以阐述,在阐述过程中更多地论及社会环境,而且常常同教育环境混杂... 德育生态环境研究易连云,张学敏长期以来,对德育环境有过众多表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传统的环境往往只是将其视为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因素而加以阐述,在阐述过程中更多地论及社会环境,而且常常同教育环境混杂在一起,缺乏对德育环境的整体、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生态环境 德育环境 德育活动 生物环境 物理环境 人我关系 道德环境 生态系统 思想品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制订道德要求的几个问题
6
作者 姜继为 杨志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道德要求 人我关系 人的需要 角色道德 性别道德 身心特点 必要性 社会角色 生活质量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自我意识发展的条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光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1-74,共4页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成分。研究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不仅对探讨自我意识韵本质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分析个性结构,揭示个性的本质及其形成规律,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造就健康的个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成分。研究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不仅对探讨自我意识韵本质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分析个性结构,揭示个性的本质及其形成规律,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造就健康的个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注重从人类文化,人的交往和活动的角度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认为儿童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人类文化——价值、标准、行动和交往的方式,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后,才能成为人类共同体享有充分权利的代表。受其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就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作一些尝试性探索,意欲引起学术界同仁共同研究。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根据自我意识内容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发展 儿童 自我评价 发展问题 人类文化 和谐发展 个性结构 人我关系 意识内容 人际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振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6年第1期77-83,共7页
一、正确看待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个性特点以及人我关系等各方面的认知、感受、评价以及调控。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逐渐... 一、正确看待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个性特点以及人我关系等各方面的认知、感受、评价以及调控。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自我意识何时产生至今尚有争议,但它是在青年期急剧发展起来并达到成熟的,却早已定论。正因为此,一个人一进入青春期就对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展自己越来越关心。他们强烈地关注着自身的学识、品格与才能的发展,即使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也在以全新的态度重新认识,并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要自己回答: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才华?能成就什么事业?有什么价值?将如何走我人生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人我关系 情感行为 期望水平 心理发展 谢晋导演 正因 高考落榜 陈冲 性的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