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儒家自然人性论与礼乐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斯珉 乔清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来节制情感,防止其肆意妄为,进而使人产生道德意识,其作用是由外向内的;"乐"则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的引导人性,使情感油然而发,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礼乐教育从内与外两方面入手,培育并约束情感,借此陶冶人格,实现成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然人性 礼乐 性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人性:孟子和庄子道德发生学之异同 被引量:2
2
作者 曹晓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2,共6页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性的善也是内在于自然的,可以从本性中求得,同时又以人性与动物本性之不同论证人性在道德属性方面的优越性。庄子认为人之道德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一旦放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下就偏离了内在性而导致道德的外在化并进而伤害道德的真性。庄子推崇纯任自然的道德发生机制,因此不承认人在道德属性上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道德发生学 自然人性 内在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文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8,共7页
沈从文在"知人而论世"的人学理念中吸纳现代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以原态"自然人"形象展示出人性的"生物"形式与"生命"神性双重积极意义;其人性模式渗透调合一致的灵肉观念与张扬的生命意志力量,以... 沈从文在"知人而论世"的人学理念中吸纳现代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以原态"自然人"形象展示出人性的"生物"形式与"生命"神性双重积极意义;其人性模式渗透调合一致的灵肉观念与张扬的生命意志力量,以"爱与美"宗教性的博爱情怀和无私互助协作劳动的"桃花源"社会模式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意义的重要考量;通过自然与文化的现代思辩来关怀现代人的人性活力与生命精神异化状况,使人性在文化的现代批判中洋溢着现实关怀与人本终极关怀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自然人性 现代人文精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姚文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4-200,共7页
李贽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自然之为美"的命题,他用"自然"概念指涉人的天然心性,这就把人的天然心性的问题带进了美学的领域,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强烈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概念... 李贽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自然之为美"的命题,他用"自然"概念指涉人的天然心性,这就把人的天然心性的问题带进了美学的领域,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强烈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概念包含了童心、私心、匹夫之本心和个性等内涵,以其本真性、功利性、平民性、个体性而成为值得崇尚和激赏的美。它们荡涤了以往王阳明心学赋予这一概念的过于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体现了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显示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李贽 美学思想 自然人性 泰州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人性与经济学发展
5
作者 张岳恒 傅国华 李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16,共6页
对不同层次人性假设的认识是不同经济学学派建立的基础,各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主要理论与观点,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人们的认同。各经济学派理论观点差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假设的层次、角度与对象不同。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学中关于人性假设的... 对不同层次人性假设的认识是不同经济学学派建立的基础,各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主要理论与观点,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人们的认同。各经济学派理论观点差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假设的层次、角度与对象不同。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学中关于人性假设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人性"假说和3个层次、8种基本类型的人性假设,并从原始人性的层面上分析了将来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新空间,以期推动经济学在人性假设、分层次研究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性 层次 经济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自然人性”内涵的多元成因
6
作者 王宇 《理论月刊》 2004年第10期112-114,共3页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作为站在“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精英,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深入开掘,推动了文化战线上反封建进程,突破了新文学业有成就,为20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沈从文创作主题的特异性根基...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作为站在“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精英,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深入开掘,推动了文化战线上反封建进程,突破了新文学业有成就,为20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沈从文创作主题的特异性根基于其深刻的必然性,即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及现代思潮诸因素的多元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性 传统文化 社会现实 现代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蛮与文明的对峙国——论现代中国作家对自然人性的探索(之一)
7
作者 罗成琰 《中州学刊》 1988年第6期73-77,共5页
一百多年米,中国的志士仁人为了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追寻的目光投向西方,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理想的蓝本,梦寐以求中国能早日走出封建中世纪的漫漫长夜而迎来现代化的曙光。现代中国所进行的种种思想启蒙,政治斗争与... 一百多年米,中国的志士仁人为了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追寻的目光投向西方,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理想的蓝本,梦寐以求中国能早日走出封建中世纪的漫漫长夜而迎来现代化的曙光。现代中国所进行的种种思想启蒙,政治斗争与社会变革,其最终目的均在于变愚昧落后的旧中国为文明先进的新中国。处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观代中图文学,也理所当然地以讴歌现代文明以及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艰巨斗争为己任,从而使得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成为自己的一个基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作家 自然人性 西方现代文明 社会变革 中世纪 基本主题 新中国 启蒙 最终目的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纬度——对西方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4,共10页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宪法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宪法 宪法价值哲学 人生基础 自然人性 理性人性 社会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梁实秋人性论文艺思想的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春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7-81,共5页
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作为新月派的主要理论家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论争,在这些论争中,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代表受到批判,后来一直沿用这种提法。仔细考察梁实秋的文艺观,我们发现,梁实秋的... 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作为新月派的主要理论家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论争,在这些论争中,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代表受到批判,后来一直沿用这种提法。仔细考察梁实秋的文艺观,我们发现,梁实秋的思想观点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即自然人性论)来解释,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他一再宣扬人性论,但对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的近代人道主义却极力抨击,认为人道主义不合乎人性,声称“吾人反对人道主义”。他主张文学应诉诸普遍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二元人性 文艺思想 理性 白壁德 新人文主义 说文学 自然人性 文艺观 再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观的困惑与生态困境的历史演绎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庆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价值论 神性人性 自然人性 理性人性 生态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88,共5页
随着道家自然精神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归,中国当代作家积极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保持无为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充溢着轻盈的气韵、飞扬的思绪和空灵的气息。然而道家自然精神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使中国... 随着道家自然精神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归,中国当代作家积极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保持无为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充溢着轻盈的气韵、飞扬的思绪和空灵的气息。然而道家自然精神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使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虚妄、无奈的荒凉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自然精神 精神家园 自然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人”与“道德人”──人文主义的人生理论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晓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17-24,共8页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则突显人的道德性的重要,这种分野表现在自由、个性解放及爱情等方面的特点。在构建人生理论的基础即自然人性论上,中西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现代人从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人文主义学者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道统 自然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的内涵、实质及其意义——兼与朱熹人性论的比较
13
作者 谢胜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05,共3页
荀子对人性的考察主要着眼于和情欲相关的自然人性,而朱熹则在理气相分的框架下,给予气质之性以足够的重视。两人都充分意识到与肉身相关的自然情性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并由此带来他们在人性及其修养问题上的诸多共同之处。这一认识不仅... 荀子对人性的考察主要着眼于和情欲相关的自然人性,而朱熹则在理气相分的框架下,给予气质之性以足够的重视。两人都充分意识到与肉身相关的自然情性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并由此带来他们在人性及其修养问题上的诸多共同之处。这一认识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拓展,在实践上也更有利于人的健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朱熹 自然人性 气质之性 肉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主义视角下对《棉被》的解读
14
作者 吴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29-30,共2页
《棉被》的作者山田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人们对其作品本身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棉被》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自己的内心,通过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写照让读者能够去更好的理解作者的人性自然。本文主要从自然... 《棉被》的作者山田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人们对其作品本身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棉被》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自己的内心,通过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写照让读者能够去更好的理解作者的人性自然。本文主要从自然主义的视角下来对《棉被》进行解读,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被》 自然主义 人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谟的人性哲学和斯密的人性经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玉成 《东南学术》 2001年第4期202-207,共6页
休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哲学构成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直接哲学前提。他的人性研究启发斯密从人性中寻求人类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他对自然的诉求和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而他的同... 休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哲学构成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直接哲学前提。他的人性研究启发斯密从人性中寻求人类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他对自然的诉求和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而他的同情学说则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道德心理学基础。休谟哲学的影响使斯密的经济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使其置于深厚的人性论、知识论和道德论基础之上,使其与后来的纯经济分析相比,更能满足寻根究底的智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斯密 自然主义人性 经济自由主义 人性经济学 '同情'学说 理性经济人 道德约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狷童心和自然之子——李贽与卢梭诗学比较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中银 马树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84,共4页
李贽与卢梭都生活在新旧社会行将更替的时代。他们在批判旧社会的同时,分别以"童心说"和"爱弥儿"热切地呼唤着新的"自然人"的出现,盼望着侯王与庶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虽然二人对人在追求"自然人性&qu... 李贽与卢梭都生活在新旧社会行将更替的时代。他们在批判旧社会的同时,分别以"童心说"和"爱弥儿"热切地呼唤着新的"自然人"的出现,盼望着侯王与庶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虽然二人对人在追求"自然人性"中的"私利"态度有异,但是都是朝着人性复归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卢梭 童心说 自然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视阈下的姜文电影读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慧舒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4期28-30,共3页
素有"鬼才导演"之称的姜文数年磨一剑,从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00年《鬼子来了》,再到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以及2010年《让子弹飞》,姜文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虽然产量不高,但每一部都具有相当的... 素有"鬼才导演"之称的姜文数年磨一剑,从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00年《鬼子来了》,再到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以及2010年《让子弹飞》,姜文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虽然产量不高,但每一部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纵观其电影,不难看出,姜文给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太多个性化的元素,甚至给予"文革"、"中日战争"这些早已被格式化的具有定势意义的时代背景名词以新的注解。然而,姜文的电影远非时代、历史的新诠释,而是想要传达一些高于时代、超越历史的东西,从而进入到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自然人性 格式化 电影 时代背景 弗洛伊德 太阳 作品 中日战争 视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我国近代人性论的两重倾向
18
作者 应丰禾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0年第12期41-44,共4页
我国近代的人性思想,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兼容着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人性论或日生理决定论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决定论的人性论两方面的内容。康有为的人性思想的二重性就已露端倪。从总体看,康氏持自然人性论的观点(特别是他的前... 我国近代的人性思想,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兼容着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人性论或日生理决定论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决定论的人性论两方面的内容。康有为的人性思想的二重性就已露端倪。从总体看,康氏持自然人性论的观点(特别是他的前期)。他曾强调,所谓“性”,“乃是生之质”。“性”是人和动植物本身自然生成的性质,“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刀(《长兴学记》)所谓“人性”,无非就是“食味、别声、被色”“视听运动”等等。在这里,他把人性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视人性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是康有为早期人性论的基本出发点。它廓清了宋明道学家在人性问题上设下的神秘雾障,应该说,其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人性论相对立的自然人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性 近代 机械唯物主义 人性思想 唯心主义 人性 自然属性 人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宪法思想对审计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肃昌 肖泽忠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51,共8页
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和监督什么、审计工作如何维持是审计制度的基本方面。宪法思想作为影响宪法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文化 ,同样影响着审计制度这些基本方面的选择与特征。中国现行审计制度的主要方面同样体现出中... 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和监督什么、审计工作如何维持是审计制度的基本方面。宪法思想作为影响宪法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文化 ,同样影响着审计制度这些基本方面的选择与特征。中国现行审计制度的主要方面同样体现出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多元而又复杂的宪法思想 ,并随着中国宪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最终可能会影响甚而导致中国审计制度的深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思想 审计制度 西方国家 人性自然论 审计机关 审计监督 中国 人民民主论 民主集中制论 集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派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兼与西方古典主义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冰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启发与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为推崇理性、崇尚古典、追求自然人性。这些都与欧洲古典主义既有着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又有着深层的相通与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古典主义 京派作家 理性 古典 自然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