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的人性公式探微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云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康德的人性公式,即要把自己和他人人格中的人性用作目的而不能仅仅用作手段,是定言命令的基本表述形式,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康德首先确立了理性存在者自身就是客观目的这一前提,并对此加以推广,从而说明了人性公式的普遍有... 康德的人性公式,即要把自己和他人人格中的人性用作目的而不能仅仅用作手段,是定言命令的基本表述形式,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康德首先确立了理性存在者自身就是客观目的这一前提,并对此加以推广,从而说明了人性公式的普遍有效性。"人格中的人性"是人性公式中最基本的概念,指的是理性存在者设立道德目的的能力,这表明公式的基本义理在于尊重道德主体的自主性。以人性公式作为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可以推导出包括保存和发展自身、促进他人幸福等各类基本的道德义务,这充分体现了人性公式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公式 客观目的 人格中的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2
作者 朱会晖 葛彬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共4页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法则 人性公式 人格中的人性 纯粹实践理性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定言命令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7,共5页
康德对普通人的道德理性知识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对其道德动机持有悲观的态度。普遍法则公式是定言命令的主导公式,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以及目的王国公式是它的变式。通过不同的类比,它们从直观和情感上说明了定言命令,让我们更好地... 康德对普通人的道德理性知识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对其道德动机持有悲观的态度。普遍法则公式是定言命令的主导公式,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以及目的王国公式是它的变式。通过不同的类比,它们从直观和情感上说明了定言命令,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定言命令的同时,彰显了人的尊严,增强了我们道德行为的动机。这种解读更好地解释了康德不同著作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也具有反思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普遍法则公式 人性公式 自然法则公式 目的王国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理由的公共性——科斯嘉德的“反私人理由”论证
4
作者 王远哲 马芳兵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人们似乎都有现实充分的理由将自己视为“目的自身”,但是如何将他人也同样视作目的,从而建立有规范性的道德体系却并不清晰。科斯嘉德认为,只要我们认定任何实践理由都必然是公共的,就可以完成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她模拟维特根斯... 人们似乎都有现实充分的理由将自己视为“目的自身”,但是如何将他人也同样视作目的,从而建立有规范性的道德体系却并不清晰。科斯嘉德认为,只要我们认定任何实践理由都必然是公共的,就可以完成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她模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私人语言论证”,提出“私人实践理由论证”来说明实践理由的公共性。但是,这个论证并没有达成构建面向他人的社会性道德原则的目的。然而,从科斯嘉德的论证中,可以提炼出一种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实践理由 私人语言 社会性 人性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te geometric nonlinear formulation for rigid-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铸永 洪嘉振 刘锦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19-124,共6页
A complete geometric nonlinear formulation for rigid-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 of a flexible beam undergoing large overall motion was proposed based on virtual work principle, in which all the high-order terms relate... A complete geometric nonlinear formulation for rigid-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 of a flexible beam undergoing large overall motion was proposed based on virtual work principle, in which all the high-order terms related to coupling deformation were included in dynamic equations. Simulation examples of the flexible beam with prescribed rotation and free ro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th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coupling (FOAC) model may lead to a significant error when the flexible beam experiences large deformation or large deformation velocity. However, the correct solutions can always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present complete model. The difference in essence between this model and the FOAC model is revealed. These coupling high-order terms, which are ignored in FOAC model, have a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flexible body. Therefore, these terms should be included for the rigid-flexible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flexible body undergoing motions with high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beam rigid-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