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董竹林 韩慧 董荣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手术前后进行Oswestry颈项部功能异常指标(ONDI)评分、颈项和上肢疼痛VAS评分比较,术后采用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手术前后进行Oswestry颈项部功能异常指标(ONDI)评分、颈项和上肢疼痛VAS评分比较,术后采用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Odom优良率达100%,术后ONDI评分、颈项疼痛VAS评分、上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椎突出 Odom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检查的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长期进展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成 田伟 +2 位作者 刘波 韩骁 范明星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借助CT检查,观察并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ADR)术后邻近节段及正常节段椎旁骨化(PO)的长期进展程度。方法CADR术后患者45例,将各颈椎节段分为手术节段组、邻近节段组和非邻近节段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随访57~108个月)... 目的借助CT检查,观察并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ADR)术后邻近节段及正常节段椎旁骨化(PO)的长期进展程度。方法CADR术后患者45例,将各颈椎节段分为手术节段组、邻近节段组和非邻近节段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随访57~108个月)时进行颈椎CT图像采集。以各节段椎体中心为圆心,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即左侧钩椎关节区域(L)、右侧钩椎关节区域(R)、前方区域(A)、后方区域(P),对患者C 2~3至C 7~T 1节段各区域进行PO分级。结果手术节段组、邻近节段组、对照组的L、R、A、P区域术后高级别PO(2级和3级)比例均高于术前(P均<0.05)。手术节段组的L、R区域PO进展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手术节段组的A、P区域PO进展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近节段组各区域PO进展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CT检查长期随访发现,CADR术后手术节段PO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增高;CADR对于手术节段PO进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钩椎关节区域,而对前后区域的PO进展影响较小;CADR对邻近节段PO进展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椎旁骨化 CT检查 异位骨化 邻近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卿鹏 田伟 +3 位作者 何达 韩骁 李祖昌 王晋超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15例,均行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1~169个月。分别于术前及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计算JOA评分改善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15例,均行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1~169个月。分别于术前及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计算JOA评分改善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部疼痛造成的功能障碍,计算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例(NDI%);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X线、MRI检查。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升高(P<0.05),JOA改善率为59.4%,优良率为66.7%;NDI%降低(P<0.05)。各时间点颈椎整体活动度、中立位前凸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工间盘置换后上方、下方相邻节段末次随访Pfirrmann椎间盘分级升高(P均<0.05)。结论双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有效保留了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长期疗效满意;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并不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长期疗效 Bryan颈椎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退行性疾病Bryan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韩骁 田伟 +4 位作者 刘波 何达 吕艳伟 马驰 王晋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拍射X线光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重建CT图像上测量假体偏移程度及假体的倾斜角度,并采用Mc Afee分型判断末次随访时PO分级。回顾性分析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的影响因素,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PO分级及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2°±4.7°、8.2°±4.8°、8.7±5.1°,各时间段比较P均>0.05;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时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572,P<0.01)。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的中位数为0.61(0~7.08)mm,假体倾斜角度的中位数为0.84°(0.01°~9.79°);末次随访时假体偏移程度与末次随访置换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79,P=0.001)。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共17个节段(15例)、0~3级PO共73个节段(63例),PO 4级患者手术时年龄大于0~3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均低于0~3级患者(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3 mm患者比较,>3 mm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倾斜角度≤5°患者比较,>5°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5)。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患者保持早期置换节段活动度,可有效避免4级PO的发生;假体安放偏离中心或在冠状位发生倾斜均会造成远期随访时PO分级更高,并对远期活动度产生影响,尤其避免偏移程度超过3 mm或倾斜程度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节段活动度 假体位置 异位骨化 椎旁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轻微骨化对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韩骁 田伟 +3 位作者 刘波 何达 吕艳伟 王华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3,111,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轻微骨化患者人工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保持情况,明确其是否可作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方法选择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54例,术前CT检查合并椎体后缘或者间盘轻微骨化42...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轻微骨化患者人工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保持情况,明确其是否可作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方法选择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54例,术前CT检查合并椎体后缘或者间盘轻微骨化42例(A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B组)。比较各组性别、年龄及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判断手术节段是否发展为典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结果 A组年龄大于B组,P<0.05;两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置换节段活动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有2例在随访81及96个月时发展为典型的节段型OPLL,但是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有保留,分别为6.2°及15.4°;5例末次随访置换节段活动度<2°,其中4例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1例在钩椎关节发生融合。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轻微骨化不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可作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间盘置换术 轻微骨化 颈椎突出 后纵韧带骨化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