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中的人工边界转换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 1
-
-
作者
高峰
赵冯兵
-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5-170,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490)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
+2 种基金
2008BB6066)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09040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95522110002)
-
文摘
对同时考虑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问题,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对动力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边界转换原理的分析,表明以静力分析结果中的应力场为初始条件进行动力分析时,在输入静应力场的同时输入引起此应力场的荷载和边界条件,以及去掉边界约束条件的同时施加以相应的约束反力,均可保证模型在动力计算初始时刻为静力平衡状态。提出了一种在动力分析中施加零动力荷载的方法来检验静、动力人工边界转换的误差。算例表明采用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及其相应计算方法时,该边界在某些地下结构静力计算中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推荐了较为合理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该方法在人工边界转换时先去掉静力分析的约束,并在施加动力人工边界进入动力分析前将静力分析的荷载、静力场和约束反力一并输入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
关键词
人工边界转换
静-动力分析
粘弹性边界
-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oundaries
static-dynamic analysis
visco-elastic artificial boundary
-
分类号
U453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P波与SV波斜入射下岩体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张懂懂
刘洋
熊峰
梅竹
李爽
-
机构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78-286,共9页
-
基金
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XZ201801-GB-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908384)
+3 种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0M673223
2019M663500)
四川省科技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YYJC405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9XJ0015)。
-
文摘
当通过人工边界转换方法模拟静动力耦合效应时,既有耦合边界模拟方法存在使模型位移场变化较大的问题,影响地震波斜入射下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次静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改进方法,使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的初始状态与静力分析的应力状态、位移场均一致,实现了静动力联合分析。采用黏弹性边界结合等效荷载的外源波动输入方法,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斜入射P波与SV波下的数值地震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模型与所提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一系列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P波与SV波分别斜入射对隧道衬砌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保证隧道静动力边界转换前后位移的一致性;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P波作用下,结构水平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竖向加速度呈递减趋势,而SV波作用下,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均呈增大趋势;当入射角大于20°时,相较于P波斜入射,SV波斜入射下隧道拱肩、拱脚处的应力水平更高;隧道结构在斜入射SV波下的损伤程度高于斜入射P波。
-
关键词
岩体隧道
P波
SV波
人工边界转换
入射角度
-
Keywords
rock tunnel
P wave
SV wave
trans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oundaries
incident angle
-
分类号
U4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TU47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