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4 位作者 孟庆繁 刘生冬 李燕 李明锐 佟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87-10299,共13页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及其毗邻人工红松幼龄林(简称“红松人工林”)交界处为中心,向两侧延伸120m,并每隔30m设置1个样点,交错区为中心处样点及30m处样点,共设置3条样带,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持续诱捕地表甲虫。共采集地表甲虫6990头,隶属于30科124属178种,其中,阔叶混交林113种,交错区125种,红松人工林134种,3种生境共有物种79种。Hill多样性指数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常见物种数和优势物种数均表现为红松人工林>交错区>阔叶混交林。步甲科Carab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中均差异显著(P<0.05),埋葬甲科Silphidae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生境内不同优势科个体数与物种数均差异显著(P<0.05)。达乌里干葬甲Aclypea daurica、沟步甲Carabus canaliculat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圆角梨须步甲Synuchus orbicoll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阔叶混交林(P<0.0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群落结构间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平均相异度最高,其次为红松人工林和交错区,阔叶混交林和交错区最低,贡献大于0.01物种分别解释其48.18%、43.16%、39.64%的异质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3种生境间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均为中等相似。边缘效应指数表明研究区地表甲虫表现出较弱的正效应。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内不同生境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红松人工林地表甲虫多样性方面接近于阔叶混交林,说明人工经营林分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群落组成上的差异表明红松人工林无法取代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边缘效应 混交林 交错区 红松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林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牟长城 孙利平 屈红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0,共4页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林区 人工诱导 红松混交林 群落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万良 姚国清 王树利 《辽宁林业科技》 1995年第5期27-31,共5页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117114)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林区稳定的原始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目前在辽宁东部山区已基本绝迹,形成大面积天然次生林。这些次生林...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117114)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林区稳定的原始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目前在辽宁东部山区已基本绝迹,形成大面积天然次生林。这些次生林从森林演替观点出发,已进入演替的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混交林 人工诱导 辽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次生林皆伐改造迹地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毕景慧 李永金 《辽宁林业科技》 1991年第3期15-20,共6页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距为1.5m的针阔隔行混交林;③在10、14年生时进行透光抚育。同时营造株行距为1.5×1.5m的红松纯林为对照。调查结果表明,16年生混交林每公顷总蓄积120.1 m^3,为对照的141%;且混交林树干形质好、抗病力强、植物种类多、枯落物易被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11.62%,枯落物3.14t/ha,pH7.3,对照则分别为7.17%、7.92t/ha、6.7。其营造成本仅为对照的5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混交林 人工诱导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下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1 位作者 苏孝纯 李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71,共9页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氮初级转化速率 人工红松 次生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邓宝忠 王素玲 李庆君 《防护林科技》 2003年第4期19-20,34,共3页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函数ω=a+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他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同样可用ω=a+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函数ω=a+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他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同样可用ω=a+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数学模型即可根据胸径估算冠幅,并结合郁闭度公式P= niwi/s确定出是否对林分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确定间伐后,即可按公式N=P×104W·B计算各树种的间伐保留株数,从而,为科学经营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 胸径 冠幅 相关分析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桂君 吴燕 左焕发 《林业勘查设计》 2005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数式ω=a +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它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关系同样可用ω=a +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 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数式ω=a +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它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关系同样可用ω=a +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 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数学模型即可根据胸径估算冠幅,并结合郁闭度公式P =Σnimi/S ,确定出是否对林分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确定间伐后,即可按公式N =P×10 4 /W·B计算各树种的间伐保留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 胸径 冠幅 相关分析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生态分布 被引量:20
8
作者 殷秀琴 蒋云峰 +2 位作者 陶岩 安静超 辛未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35-940,共6页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革螨亚目和山跳虫科相关性较大,共同出现在各分布区。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红松阔叶混交林的上缘和典型分布区表聚性更为突出。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较大,而土壤全磷含量和pH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态地理 红松混交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特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少冲 王敬华 +4 位作者 段文标 陈立新 王丽霞 杜珊 赵健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34-5244,共11页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红松混交林 林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猛 段文标 +3 位作者 陈立新 魏琳 冯静 王誓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6-1402,共7页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揭示了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旨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揭示了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旨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林隙土壤含水量不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且空间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而改变。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大于深层,林隙0—7.6 cm、0—12 cm和0—20 cm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9月>7月>8月>6月。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0—7.6 cm>0—12 cm>0—20 cm。生长季内6月土壤含水量不同空间样点极差最大,各月变异都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基台值和变程大小顺序同样为0—7.6 cm>0—12 cm>0—20 cm;林隙月平均土壤含水量斑块连接度高,形状复杂,0—7.6 cm、0—12 cm和0—2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均分布在林隙中心及其附近,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生长季内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化程度均为空旷地最大,林隙次之,郁闭林分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林隙 土壤含水量 地统计学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改良土壤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正茂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7-20,72,74,共6页
为研究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变化,以辽东山区人工营造的5种典型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类型阔叶红松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未分解和半分解)均低于红松纯林,其中白桦-红松的凋落物... 为研究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变化,以辽东山区人工营造的5种典型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类型阔叶红松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未分解和半分解)均低于红松纯林,其中白桦-红松的凋落物现存量为红松纯林的91.9%,而紫椴-红松混交林的凋落物现存量仅为红松纯林的35.7%;不同类型的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红松纯林,其中紫椴-红松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不同土层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的碱解氮含量均高于红松纯林,其中紫椴-红松的碱解氮含量最高;各阔叶红松林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红松纯林,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不同土层速效磷含量最高,色赤杨-红松混交林不同土层速效钾含量最高。各类型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渗透速度高于红松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均好于红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凋落物 改良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对蛟河阔叶红松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左强 何怀江 +3 位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张君 李金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为分析不同采伐强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3—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蛟河红松阔叶混交林地表无雪期间,使用LI-8100土壤CO2全自动通量测量仪器测量定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及土深5 cm处温、湿... 为分析不同采伐强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3—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蛟河红松阔叶混交林地表无雪期间,使用LI-8100土壤CO2全自动通量测量仪器测量定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及土深5 cm处温、湿度,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轻度采伐15%、中度采伐25%、重度采伐50%。结果表明:采伐使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降低。不同采伐强度处理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值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研究的第1年与第2年,轻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中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要显著高于轻度采伐处理和重度采伐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P0.05)。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指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双变量复合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决定系数R2值为45%~74%。各采伐强度处理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表现为中度采伐〉重度采伐〉轻度采伐=对照。在实践生产中,为减小采伐后林地土壤CO2的呼吸量,应采用低强度的采伐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红松混交林 采伐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琳琳 陈立新 +1 位作者 刘振花 乔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59-65,共7页
运用对比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进展演替系列4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肥力、林木生长以及土壤肥力与主要树种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演替进展,林分中针叶树种(红... 运用对比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进展演替系列4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肥力、林木生长以及土壤肥力与主要树种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演替进展,林分中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树高、胸径、蓄积量增加,白桦、山杨等阔叶树种蓄积量则不断减小;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渗透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表层(0—10cm)土壤pH值逐渐减小。红松阔叶混交林各演替阶段土壤密度、pH值与林木树高、胸径呈负相关;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均与林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呈正相关。相关性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证明。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硝态氮是影响林木生长和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排序为原始林〉稳定阶段〉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演替 土壤肥力 林木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玉锋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2期76-80,共5页
为了对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变化进行研究,以辽宁省东部山区五种典型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了解其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这五种类型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均低于红松纯林,在土... 为了对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变化进行研究,以辽宁省东部山区五种典型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了解其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这五种类型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均低于红松纯林,在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方面,人工阔叶混交林均高于人工红松纯林,在土壤渗透速度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阔叶红松混交林均高于和好于红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凋落物 理化性质 改良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文标 冯静 陈立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393,共9页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小值出现在扩展林隙及其郁闭林分内。中、小林隙中心与边缘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均为II层较I和III层大。7—9月土壤含水量均值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且中林隙土壤含水量较小林隙的大;9月I和II层土壤含水量较8月大幅度减小,但III层与8月相比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红松混交林 林隙 土壤含水量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文标 郭绮雯 +3 位作者 陈立新 冯静 王丽霞 杜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121,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表温度表和土壤温度表观测样点,在植物生长季测定了两个林隙的地表温度、地表最低和地表最高温度以及浅层(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及时空异质性的分析。【结果】(1)地表温度和地表最高温度在生长季内(6—9月)的月变化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曲线分布,且7月达到最大值。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高于降温速率,升温幅度大,降温幅度小。(2)不同样地间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变化相同,生长季内(6—9月)地面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最低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3)各月份林隙土壤温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6月和9月变异程度较7月和8月有所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异减小。(4)林隙日均地表温度和日均土壤温度均较郁闭林分高,且林隙土壤温度的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出现动态变化。林隙中心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极其日较差均高于郁闭林分。中、小林隙各土层温度差并无明显差异。(5)7月和8月土壤温度均呈较弱变异,6月和9月部分呈中等变异。【结论】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在不同月份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生长季(6—9月)的地表温度与土壤温度恰恰是苗木更新及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旨在对群落演替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林隙 地表温度 浅层土壤温度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少冲 段文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2-146,共5页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表层土壤(0-10cm)养分空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土壤pH值(CV=5.28%)和速效钾(CV=7.33%),呈弱变异性,其他土壤化学指标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土壤pH值、有机...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表层土壤(0-10cm)养分空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土壤pH值(CV=5.28%)和速效钾(CV=7.33%),呈弱变异性,其他土壤化学指标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且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中等(空间结构比均在25%以上)。克里格法插值估计和各养分属性的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的指标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林隙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苗雅杰 殷秀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Soil animal communities of Pinus koraiensis broad_leaved mixed forest were studied.The purpose was to discus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oil animals and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ecosystem geogra... Soil animal communities of Pinus koraiensis broad_leaved mixed forest were studied.The purpose was to discus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oil animals and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ecosystem geography distribution law of soil animals, soil animals’role and function in ecological system were revealed.In June,August,October each year,three plots were selected. In each plot, four layers were sampled(litter layer,0~10 cm,10~20 cm & 20~30 cm),adding up to 72 soil sample.The area for large_sized soil animals was 50 cm×50 cm,and the area for middle_small_sized soil animals was 10 cm × 10 cm.Separated soil animals through adopting hand_picking method and Tullgren method respectively.Sampled the soil animals in two continuing years.Shannon_Wiener index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diversity of soil animals.Monad line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dominant groups were Oribatida, Isotomidae.There were relatively great changes in groups and individual numbers of dominant groups and rare groups when the reason changed.The individual numbers of dominant groups and the groups of rare groups changed.The number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was the most in August.Obviously it correlated with climatic factors in middle temperate zone.The evenness was low and dominance was high. The diversity index was not most.Among the annual fluctuating there was a increasing trend. The evenness was low and dominance was high.The diversity index was low.It conformed with the law of reason change.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nimals and atmospheric temperature,rainfall,ground temperature and sunlight showed the correlation with rainfall and soil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群落研究 土壤动物 小兴安岭 index dynamic with system search was and the The area most PINUS MONAD great group PLOT for cm to sam cha 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叶片性状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1 位作者 肖迪 侯继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2-58,共7页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现出与SLA呈负相关关系,SLA与LDMC呈负相关,SLA与LCN、LPC呈正相关,LCN与LPC呈正相关,LCN与N∶P呈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LT、LV和LPC在不同生活型间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LDMC、LCN、LPC和N∶P在不同的系统发育类群间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片功能性状 天然红松混交林 生活型 系统发育类群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帆 迟德富 +3 位作者 梁素钰 李琳 田松岩 刘延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397,共5页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甘岭林业局阔叶红松混交林中,南坡受松梢象甲的危害较北坡严重,南坡虫害发生数是北坡的189.80%,占总有虫样方的52.54%,为主要受灾区域;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值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12.689x^2–11.713x+27.843,R^2=0.666 4;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0.001 3x^2–0.060 4x+1.084 1,R^2=0.720 8;随着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和郁闭度的增加,有虫株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松梢象甲虫口密度与受灾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松梢象甲 立地因子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