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棱柱定向装药结构破片初速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宁建国 汪齐 栗建桥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13,共14页
棱柱形装药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结构,其能量输出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预测其破片速度分布对于新型战斗部的结构设计和毁伤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棱柱形装药结构,建立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破片速度预测模型。为提高网络模型的... 棱柱形装药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结构,其能量输出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预测其破片速度分布对于新型战斗部的结构设计和毁伤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棱柱形装药结构,建立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破片速度预测模型。为提高网络模型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影响破片速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模型筛选出4个输入特征参数。通过调整这些特征参数的值,建立多组不同的数值模拟工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为网络模型提供数据集。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对测试集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网络模型预测棱柱形装药结构的破片分布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计算速度快、预测精度高、易于建模等特点,可以较为精确地预测一端起爆条件下棱柱形结构的破片速度分布,为战斗部结构设计和毁伤效率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柱形壳体 破片初速 量纲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冷链包装方案定制的应用终端研究
2
作者 曾台英 周三琪 +1 位作者 杨佳文 张晨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8,共9页
目的实现基于反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冷链物流包装方案定制的应用终端研究与开发。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冷藏物流要求的保温箱保温性能数据集;总结经典反馈神经网络算法的固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稳健、更高效的... 目的实现基于反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冷链物流包装方案定制的应用终端研究与开发。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冷藏物流要求的保温箱保温性能数据集;总结经典反馈神经网络算法的固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稳健、更高效的算法——SAHId-Elman,基于该算法设计冷链物流包装方案定制的人机交互界面。结果所提出的SAHId-Elman模型在判定系数R^(2)、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等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3种模型,分别达到0.99988、0.00638、0.05631;所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终端,无需专业技术背景即可操作,单次运行时间仅为26 s,预估保温时间约12.86 h,与物理实验中的约12.92 h相比,误差仅为0.06 h,预估准确率达99.53%。结论基于优化的SAHId-Elman算法设计的应用终端能够准确预估保温时间,表明它在冷链物流包装方案制定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链物流 保温箱 反馈人工神经网络 保温性能 应用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下的产品造型意象预测模型
3
作者 陈国强 支梦帆 +1 位作者 申正义 顾紫轩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284,289,共8页
从用户情感出发,对产品造型特征与目标用户情感意象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以救援挖掘机为设计对象,运用问卷调研法、语义差异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获取用户评价指标与优势样本。通过决策树方法推理得到产品造型特征要素,针对样本进行造型... 从用户情感出发,对产品造型特征与目标用户情感意象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以救援挖掘机为设计对象,运用问卷调研法、语义差异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获取用户评价指标与优势样本。通过决策树方法推理得到产品造型特征要素,针对样本进行造型因子的解构与提取。构建产品造型因子编码矩阵与用户情感意象评价矩阵,搭建产品造型意象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实现产品造型特征与用户情感意象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对比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验证其优势性。根据产品造型意象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推荐造型因子进行设计实践,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为特种车辆类产品造型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造型优化设计 产品意象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正演模拟的航空电磁数据变维数贝叶斯反演
4
作者 刘午扬 殷长春 +4 位作者 苏扬 张博 薛舒杨 刘云鹤 任秀艳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28-2940,共13页
传统贝叶斯反演不仅可以获得最大概率解,还可通过获得的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来判断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然而,计算概率分布所需的模型样本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这将严重降低传统贝叶斯方法的计算效率,无法进行大数据量反演,因此实用性受到限... 传统贝叶斯反演不仅可以获得最大概率解,还可通过获得的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来判断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然而,计算概率分布所需的模型样本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这将严重降低传统贝叶斯方法的计算效率,无法进行大数据量反演,因此实用性受到限制.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拟合的矩阵代替正向建模过程,对传统贝叶斯反演过程进行有效加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大大减少计算时间,从而使实际测量数据的反演成为可能.我们使用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电磁 反演 变维数 贝叶斯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
5
作者 陈志强 杨蔚 +4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影像、免疫组化指标以及NAC前后对侧正常乳腺腺体背景实质强化(BPE)特征,应用XGBoost联合grid search降低维度筛选出与pCR相关的重要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163个病灶,pCR 63个。经XGBoost及greed search筛选出8个重要特征子集,依次为较高的异质性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较高的信号增强比(SER)值、雄激素受体(AR)阳性、Ki‑67指数低表达、NAC前BPE少许/轻度强化、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进一步构建AN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优秀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5、0.891、0.916]、校准能力及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XGBoost联合ANN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TNBC患者经NAC后的pCR,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极限梯度提升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离子液体的声速
6
作者 季常征 万仁 +2 位作者 时兆翀 彭昌军 刘洪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离子液体的声速可采用实验测定、半经验模型和理论研究方法获得,其中,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构造一个有效的QSPR模型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分子描述符。本文采用片段活度系数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SAC)获得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的声速可采用实验测定、半经验模型和理论研究方法获得,其中,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构造一个有效的QSPR模型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分子描述符。本文采用片段活度系数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SAC)获得离子液体电荷密度分布片段面积(Sσ)和空穴体积(VCOSMO)两个描述符,并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构建了用于描述离子液体声速的线性QSPR模型u-MLR和非线性QSPR模型u-ANN,模型中包含了温度和离子液体相对分子量,所涉及的数据集包括171种离子液体的5 114个数据点。在总的离子液体声速数据集中,u-MLR和u-ANN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0 6和0.999 5,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分别为1.59%和0.1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0.68 m/s和4.12 m/s。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u-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基于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u-MLR模型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 离子液体 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回归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耦联遗传算法优化肉葡萄球菌高密度培养基配方
7
作者 王仪 祝超智 +4 位作者 白雪原 郑飏衣 张新军 仝林 赵改名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为优化肉葡萄球菌配方,实现发酵罐中高密度培养及高活性发酵剂制备,以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genetic algo... 为优化肉葡萄球菌配方,实现发酵罐中高密度培养及高活性发酵剂制备,以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genetic algorithm,ANN-GA)模型。结果表明,氮源是影响肉葡萄球菌活菌数的最重要因素。与响应面优化模型相比,ANN-GA模型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培养基配方对肉葡萄球菌活菌数的影响,误差小且优化效果更好,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21 g/L、大豆蛋白胨20.17 g/L、牛肉浸粉20.17 g/L、磷酸氢二钾5.63 g/L、氯化钠5.0 g/L、七水硫酸镁0.2 g/L。在5 L发酵罐水平小试最大活菌数可达1.67×10^(10)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葡萄球菌 高密度培养基 响应面法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性硬化症溶酶体相关基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实验验证
8
作者 左志威 卞博 +5 位作者 崔家康 耿玉鑫 王一晨 郭克磊 孟庆良 卞华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目的:建立基于GEO数据库硬皮病溶酶体相关基因的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联合诊断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4份硬皮病芯片,从AmiGO2数据库中获取875个溶酶体相关基因。其中GSE95065及GSE... 目的:建立基于GEO数据库硬皮病溶酶体相关基因的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联合诊断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4份硬皮病芯片,从AmiGO2数据库中获取875个溶酶体相关基因。其中GSE95065及GSE76807合并作为实验组数据集,使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硬皮病溶酶体相关特征基因,并用特征基因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10折交叉验证模型准确性。再用验证数据集GSE32413与GSE59787对模型进一步验证,利用ROC曲线下面积值评估模型准确性。最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共获取差异基因46个,其中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30个。进一步通过随机森林筛选得到最相关的6个特征基因(LYN、TNFAIP3、RNF128、MCOLN3、ANKFY1、PLD3),并构建ANN诊断模型。使用该模型绘制了实验组和验证组诊断的ROC曲线,AUC值为0.999。10折交叉验证AUC平均值大于0.980。验证组AUC为0.740和0.732。RT-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硬皮病中LYN(P=0.004)、TNFAIP3(P=0.0001)表达量明显上调,而RNF128(P=0.0002)、MCOLN3(P=0.001)、ANKFY1(P=0.02)、PLD3(P<0.0001)表达量在硬皮病组中明显下调。与机器学习算法结果相一致。结论:构建了硬皮病溶酶体相关特征基因的ANN诊断模型,为探索硬皮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溶酶体 人工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视觉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熔道高度预测方法
9
作者 苗立国 邢飞 +2 位作者 柴媛欣 刘琦 孙凤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4,共10页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熔道高度的预测是沉积过程智能控制的关键,由于工艺参数与沉积尺寸的强非线性关系,基于工艺参数的熔道高度特别是沉积起、止等不稳定区域的实时预测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熔道高度预测的框架,该框架将同轴...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熔道高度的预测是沉积过程智能控制的关键,由于工艺参数与沉积尺寸的强非线性关系,基于工艺参数的熔道高度特别是沉积起、止等不稳定区域的实时预测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熔道高度预测的框架,该框架将同轴视觉技术的高实时性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建模优势相结合.首先,设计正交试验收集单道直线沉积数据,并利用数据构建基础模型;随后,为了有效地获取过程特征数据,设计了同轴熔池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得到实时熔道宽度数据;最后,将测得的熔道宽度作为特征之一输入至人工神经网络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在实时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小于7%,响应时间小于20ms,为定向能量沉积熔道高度的在线预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创新点:(1)将同轴视觉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实现熔道高度的高精度在线预测.(2)采用皮尔森法对工艺参数和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增强了模型输入与输出的相关性.(3)方法可扩展到增材制造领域其它特征的预测,对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人工神经网络 熔道高度预测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层人工神经网络的可移植执行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模型
10
作者 花天辰 马晓宁 智慧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1-1921,共11页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可移植执行(PE)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中,数据集存在的不平衡或不完整问题,以及神经网络结构过深或特征集庞大而导致的模型计算资源开销和耗时增加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浅层人工神经网络(SANN)的PE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模型。首先...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可移植执行(PE)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中,数据集存在的不平衡或不完整问题,以及神经网络结构过深或特征集庞大而导致的模型计算资源开销和耗时增加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浅层人工神经网络(SANN)的PE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模型。首先,利用LIEF(Library to Instrument Executable Formats)库创建PE特征提取器从EMBER数据集中提取PE文件样本,并提出一种特征组合,该特征集具备更少的PE文件特征,从而在减小特征空间和模型参数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其次,生成特征向量,通过数据清洗去除未标记的样本;再次,对特征集内的不同特征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将特征向量输入SANN中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SANN可达到95.64%的召回率和95.24%的准确率,相较于MalConv模型和LightGBM模型,SANN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19和1.57个百分点。SANN的总工作耗时约为用时最少的对比模型LightGBM的1/2。此外,SANN在面对未知攻击时具备较好的弹性,且仍能够保持较高的检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软件 静态检测 深度学习 浅层人工神经网络 可移植执行文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经济碳减排及其条件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伟平 刘雨宁 +2 位作者 苏乐言 张俊狮 刘帅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29-5245,共17页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依赖性。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了碳排放总量减排且速率随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而增强;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分别表现为负偏态倒“U”型趋势、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S”型态势,且对二者的减排效应直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门槛值时才显著。(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更具适用性和精准度,在拟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时,精准度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分别提升了65.58%、67.86%、56.57%。(3)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出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异质性。超大和特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总量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仍需优化;行政等级较高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但在总量减排上未体现优势;数字经济试验区充分展现了绿色发展和碳减排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4)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净效应因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关注度等条件变化而变化,意味着推进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双控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量 条件效应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量-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下的舰船目标检测
12
作者 贾世杰 陈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5-179,共5页
舰船种类丰富、大小差异显著,从小型快艇到大型航空母舰,尺度范围跨度大,给舰船目标类型识别检测带来较大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动量-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的舰船目标检测方法。此方法利用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结合图像灰度特性,... 舰船种类丰富、大小差异显著,从小型快艇到大型航空母舰,尺度范围跨度大,给舰船目标类型识别检测带来较大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动量-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的舰船目标检测方法。此方法利用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结合图像灰度特性,通过计算类间方差最大化,将图像划分为目标与背景;采用最小外接矩形法提取舰船目标特征,通过计算能够完全包围舰船的最小矩形,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信息;将所提取特征输入基于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的舰船目标检测模型,模型在权重调节中引入动量项,设计自适应学习率,增强网络对舰船特征的学习与识别能力,实现对舰船目标的识别检测。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能够清晰地将舰船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于单个舰船目标类型以及多目标类型的识别检测结果均稳定、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舰船目标 识别检测 最大类间方差算法 最小外接矩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海因环氧树脂体系流变性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雷世裕 李玲 +2 位作者 曹伟 王艺轩 董夏瑞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7,共9页
化学流变学分析在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成型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化学流变模型对加工黏度的预测常使用Dual-Arrhenius流变模型,该方法在具有多场耦合效应的热固性树脂体系中预测精度受限。为突破这一瓶颈,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方法... 化学流变学分析在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成型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化学流变模型对加工黏度的预测常使用Dual-Arrhenius流变模型,该方法在具有多场耦合效应的热固性树脂体系中预测精度受限。为突破这一瓶颈,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方法。采用DSC法分析了海因环氧树脂/马来酸酐体系的反应性,在65~85℃等温固化模式下进行了黏度数据采集,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ANN模型)与Dual-Arrhenius流变模型(DA模型)对海因环氧树脂/马来酸酐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DA模型,BP-ANN模型的均方误差降幅达26.0%,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锐减65.0%,均方根误差降低13.0%,同时决定系数提升0.25%。BP-ANN模型相较于DA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显著提升,这对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参数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因环氧树脂 Dual-Arrhenius流变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化学流变学 黏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黄土含水率光纤被动感测技术研究
14
作者 郭旭辉 朱鸿鹄 +3 位作者 吴冰 高宇新 胡乐乐 曹鼎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3-664,共12页
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的精准监测对于岩土工程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assive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简称PDTS)技术在监测土体含水率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引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定量分析辐... 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的精准监测对于岩土工程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assive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简称PDTS)技术在监测土体含水率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引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定量分析辐射、气温、升温速率、土体温度、含盐量与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简称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一个考虑水-热-盐综合作用的土体含水率被动感测模型,用以替代传统PDTS技术中复杂的数值迭代算法。此模型不仅扩展了PDTS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大幅提高了含水率预测的精度。在黄土高原开展了长期观测,利用原位观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含水率与其含盐量、温度之间的极强正相关关系可以实现深度上的互补,输入变量与含水率在2 m深度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可对黄土含水率进行精确预测,其均方根误差低于0.0068 m^(3)·m^(-3);模型误差主要来源于降雨及土体冻融效应,且整体上呈现出冬季小、夏季大的特征。研究内容为将PDTS技术应用于土体含水率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并揭示了黄土水盐运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DTS) 人工神经网络 含水率 水热盐运移 光纤布拉格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控实践
15
作者 逄希星 朱海龙 张明亮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95-196,共2页
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具有普遍性、随机性、可变性、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风险防范水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AI智能技术,开发地下厂房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系统,提出其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通过智能安全隐患识别算法对... 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具有普遍性、随机性、可变性、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风险防范水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AI智能技术,开发地下厂房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系统,提出其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通过智能安全隐患识别算法对工程建设现场安全隐患进行自动识别。以河南五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为例进行实践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一周内对人员佩戴安全帽、反光衣及安全带视频的识别率为90%以上,对于电线触地、气瓶倒伏视频在两周内识别率达到90%,对于行吊下有行人视频在一个月内识别率达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风险管控 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前向人工神经网络的L^(p)逼近误差估计
16
作者 俞斌 叶海良 曹飞龙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6-904,共9页
本文构造了一类激活函数由Sigmoid函数生成的单隐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我们使用Steklov平均函数并以目标函数的光滑模作为度量工具,估计该神经网络逼近L^(p)可积函数的速度,得到该网络L^(p)逼近的Jackson型定理.
关键词 前向人工神经网络 逼近 光滑模 L^(p)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构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对SLM成型GH3625合金热变形行为的研究
17
作者 李京筱 杨茗潇 +6 位作者 胡雅清 李忠利 费国胜 方琴 杜东方 刘志立 袁柳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0-210,共11页
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SLM成型GH3625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热变形温度范围为900~1100℃,应变速率范围为0.1~10 s^(-1),建立并对比了Arrhenius本构方程、应变补偿本构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性,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演... 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SLM成型GH3625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热变形温度范围为900~1100℃,应变速率范围为0.1~10 s^(-1),建立并对比了Arrhenius本构方程、应变补偿本构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性,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与铸态GH3625合金相比,SLM成型的GH3625合金热变形激活能更高,热塑性变形困难程度增加。对比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后发现,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能力高于唯象型本构方程,其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的相关系数达到0.99,平均相对误差为1.6%。随热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升高,合金再结晶率由13.7%增加至76.9%,合金的动态再结晶机制随变形温度升高由连续动态再结晶主导转为不连续动态再结晶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3625合金 选区激光熔化 热变形 本构方程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强化学习的卫星通信系统资源优化管理
18
作者 颜晓娟 王承祥 张千锋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为了缓解卫星通信系统中频谱资源受限与业务数量不断增长且服务质量(QoS)要求多样之间的矛盾,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深度强化学习(DRL),在用户时延QoS约束和最小性能要求下,以系统性能最大化为目标研究资源优化管理问题。首先,分析了... 为了缓解卫星通信系统中频谱资源受限与业务数量不断增长且服务质量(QoS)要求多样之间的矛盾,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深度强化学习(DRL),在用户时延QoS约束和最小性能要求下,以系统性能最大化为目标研究资源优化管理问题。首先,分析了用户在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和正交多址接入(OMA)技术下的可达性能,推导了最小性能要求和系统关键参数对多址接入技术选择的影响。其次,利用ANN对特定场景下用户选择多址接入技术,避免在NOMA技术不适用场景进行功率优化分配。最后,提出上下界可变DRL算法,根据奖励动态地调整NOMA用户对功率分配因子的寻优区间,从而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时延QoS约束对用户性能的不利影响,最小性能要求对NOMA技术应用优势的影响,以及所提方案在提高收敛速度和卫星通信网络可达性能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系统 资源优化 人工神经网络 深度强化学习 时延服务质量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自动煎药机煎煮得药量预测模型
19
作者 汤波 朱江 +1 位作者 胡爱红 朱茂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6-1390,共5页
目的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煎煮得药量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实验收集常用的166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的煎煮信息,以浸泡时间、机器死体积、吸水系数、饮片质量、饮片厚度、平均体积、煎煮时间、加水量、煎... 目的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煎煮得药量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实验收集常用的166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的煎煮信息,以浸泡时间、机器死体积、吸水系数、饮片质量、饮片厚度、平均体积、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温度、得药量为变量,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构建中药饮片煎煮得药量的预测模型。结果与实测值相比,36例验证组预测数据的误差均在0.5%以内,得药量的真实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4,预测结果较为理想。结论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饮片煎煮得药量,有望为中药饮片煎药加水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 果实 种子 煎煮得药量 人工神经网络 反向传播 自动煎药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静 陈璐 +3 位作者 张丽娟 边原 谭昕 杨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7-1354,共8页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通过相互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网络系统,ANN的优势在于优化容易、建模简便、结果准确。该文根据文献资料对ANN在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进...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通过相互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网络系统,ANN的优势在于优化容易、建模简便、结果准确。该文根据文献资料对ANN在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阐明ANN模型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ANN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有着巨大的潜在前景,有希望成为实现患者个体化用药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癫痫药物 人工神经网络 治疗药物监测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