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 Ⅳ.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毅斌 翁伯琦 +5 位作者 唐建阳 陈炳焕 贾芬 陈震南 李振武 刘中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年第3期44-50,共7页
研究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稻的分蘖能力比传统稻作(对照)稍弱,但其成穗率提高13.4%,结实率提高5.5%,产量提高5.7%,而且稻草和稻谷中的N、P、... 研究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稻的分蘖能力比传统稻作(对照)稍弱,但其成穗率提高13.4%,结实率提高5.5%,产量提高5.7%,而且稻草和稻谷中的N、P、K、Mg含量比对照高。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稻飞虱比对照减少48.9%~65.1%,枯心苗减少40.0%~46.2%,纹枯病减少45.5%~53.5%,稻田杂草的发生率减少99.5%。稻田人工生物圈采用的宽窄行插秧方式,其宽行稻间透光率比对照提高57.0%~521.5%,窄行的透光率比对照下降16.3%~80.5%,总的透光率比对照提高。在稻鱼共生期间,稻田人工生物圈鱼对红萍的摄食量为31623kg/hm2。夏季稻田人工生物圈中鱼坑的最高水温比气温下降3~4℃,比田面水温下降0.9~2.6℃。试验证明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有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及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圈 综合调控 水稻生长 稻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Ⅲ.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毅斌 翁伯琦 +4 位作者 唐建阳 张逸清 宋铁英 何萍 刘中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7-21,共5页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重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为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面,在养殖...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重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为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面,在养殖的后期人工生物圈中水体夜间的溶氧量表现为缺乏。用外源喷水的方式进行增氧,结果表明,在夜间喷水45min,喷水量225m ̄3/hm ̄3,可以满足产量为4377.2kg/hm ̄2的稻田人工生物圈中鱼类对溶氧的要求。而且,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与水体中鱼类的密度成反比。在相同鱼种及放养比例的条件下,有喷水的人工生物圈的鱼产量是不喷水的高密度养鱼的2倍,且成活率高、个体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人工生物圈 增氧方式 溶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环保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忠华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6年第4期177-181,共5页
稻田人工生物圈内,每公顷可产稻谷达7500kg,鲜鱼3750kg,鲜红萍150000-225000kg。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鲜红萍51000kg,既可增产稻谷4%-6%,也可减少化肥50%-70%、少用农药50%... 稻田人工生物圈内,每公顷可产稻谷达7500kg,鲜鱼3750kg,鲜红萍150000-225000kg。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鲜红萍51000kg,既可增产稻谷4%-6%,也可减少化肥50%-70%、少用农药50%,增加收入3-6倍,又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是一种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适宜稻田广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人工生物圈 环保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技术和效益研究
4
作者 林忠华 《土壤肥料》 CSCD 1996年第4期37-41,共5页
连续五年较大面积的系统研究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内实行多品种红萍混养、鱼苗自繁自育和鱼病综合防治、以及生态工程标准化、田间管理规范化是新耕作体系增产增收的技术关键,并讨论了稻田人工生物圈对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连续五年较大面积的系统研究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内实行多品种红萍混养、鱼苗自繁自育和鱼病综合防治、以及生态工程标准化、田间管理规范化是新耕作体系增产增收的技术关键,并讨论了稻田人工生物圈对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人工生物圈 水稻 红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坡—大塘人工生物圈综合开发技术探讨
5
作者 黄斌 赵万鹏 《水利渔业》 1999年第2期28-29,共2页
在不施肥、不投喂精饲料的情况下,进行山坡—大塘人工生物圈的综合开发,大塘面积253hm2,鱼产量为4245~5520kg/hm2,单位面积产值32250~4164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1~221。... 在不施肥、不投喂精饲料的情况下,进行山坡—大塘人工生物圈的综合开发,大塘面积253hm2,鱼产量为4245~5520kg/hm2,单位面积产值32250~4164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1~221。山坡板粟树苗成活率提高6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圈 生态栽培 综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生态调控和效益分析
6
作者 林忠华 《福建水产》 2000年第2期35-40,共6页
多年来系统研究证明,稻田人工生物圈生态工程标准化、水稻畦栽密植和田间管理规范化、红萍饲料周年供应、鱼苗自繁自育和鱼病综合防治,是人工调控技术的关键和实现体系内物质良性循环的基础。
关键词 稻田人工生物圈 生态调控 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 水稻 红萍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