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的法律规制
1
作者 张心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拓展,推动各行各业加速转型升级,并对就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中,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显现,具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创造新职业的正面效应,...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拓展,推动各行各业加速转型升级,并对就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中,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显现,具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创造新职业的正面效应,但其所具有的负外部性特征也较为突出,缺少外部规制将带来威胁劳动者个体生存、形成规模化失业风险、难以合理分配技术发展成果等方面的挑战。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的负面影响,应通过法律规制路径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放大技术对就业的正面作用。在具体的规制举措上,应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以适应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新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专门立法保障人工智能在就业领域有序应用、构建多层次的配套支持制度。通过规制规则的协同构建,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规范指引,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就业稳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规制 就业替代效应 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算法认知偏差对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负面影响及其矫正 被引量:45
2
作者 刘泽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65,共16页
算法认知偏差不仅扭曲事实,还影响人工智能法律规制质效。法学文献中的“算法”常用于指代影响权益的人工智能系统。不同于传统编程,机器学习算法是通过向数据学习以形成模型。数据、算力、AI框架、模型框架、人为干预等因素深刻影响算... 算法认知偏差不仅扭曲事实,还影响人工智能法律规制质效。法学文献中的“算法”常用于指代影响权益的人工智能系统。不同于传统编程,机器学习算法是通过向数据学习以形成模型。数据、算力、AI框架、模型框架、人为干预等因素深刻影响算法作用的发挥。算法并不是对利益得失的精巧算计。大部分算法也不具有排他性的财产属性。算法是人工智能体系中相对透明和确定的因素。“算法黑箱”并非人为“黑幕”,而是因基本原理所限导致的验证性和解释性的不足。滥用算法概念会导致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失焦、失据、失鹄、失度。数据法与专门立法相结合是人工智能规制的恰当立法形态。过度强调算法不仅造成权利、产业和科技目标难以调和,还可能导致过度监管。算法只有在以人的责任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系统中才能得到稳妥规制。我国未来应该制定人工智能专门立法。业已开展的算法治理不宜过度冒进,宜审慎处理好当前与未来、名义与实质、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在准确的算法认知指导下,算法备案和公示的问题能够得到良好解释和妥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治理 人工智能法律 机器学习 认知偏差 个人数据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