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无瓣海桑对土壤重金属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斌 庞碧剑 张瑜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5,共9页
2013年5、10月,在湛江市雷州附城镇东海岸采样分析了人工无瓣海桑林以及周边的混生林、秋茄林和对照光滩的土壤重金属。结果表明,人工无瓣海桑林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受林龄影响较小,各层土壤细颗粒物和有机质的含量越高,水交换和淋溶... 2013年5、10月,在湛江市雷州附城镇东海岸采样分析了人工无瓣海桑林以及周边的混生林、秋茄林和对照光滩的土壤重金属。结果表明,人工无瓣海桑林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受林龄影响较小,各层土壤细颗粒物和有机质的含量越高,水交换和淋溶作用越强,土壤重金属的层化现象越明显。随着无瓣海桑林的不断发育,其土壤重金属Cr、Pb、Cd、Zn和Cu含量及相对累积程度呈波浪式变化;As是林龄越高其含量及累积程度也越高,Hg则是林龄越高其含量越低,但其相对累积程度是5 a>18 a>11 a。5 a、18 a无瓣海桑林土壤重金属Cr、Pb、Cd、Zn、Cu和Hg的平均含量均低于相同恢复年限的混生林和秋茄林,As则反之。5 a、11 a和18 a无瓣海桑林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属中等水平,对土壤重金属环境的改变没有种植着乡土种的混生林和秋茄林明显,且恢复年限越长,重金属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无瓣海桑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累积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性状分析方法的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亚芳 杜飞雁 +2 位作者 王亮根 谷阳光 宁加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9,共10页
根据2014年11月在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滩、8年、9年、14年、16年和20年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以及天然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红树林生物调查数据,通过"裸滩-人工林-天然红树林"对照分析,对不同恢复阶... 根据2014年11月在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滩、8年、9年、14年、16年和20年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以及天然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红树林生物调查数据,通过"裸滩-人工林-天然红树林"对照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分布模式、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滩、8至16年无瓣海桑人工林以及天然林和20年林龄人工林分别具不同的性状分布模式;其中栖息地结构越复杂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大型底栖动物中低迁移能力、较小个体和栖息方式为爬行/游泳型、幼虫为浮养幼虫以及食性为沉积食性和植食性的物种所占比例越大。功能多样性总体上随栖息地结构复杂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功能冗余则呈红树林样点远高于裸滩的趋势。总体而言,红树林栖息地结构复杂性的适量增加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较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性状 功能多样性 功能冗余 恢复阶段 无瓣人工 栖息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能量研究(英文)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维栋 高秀梅 《广西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243-248,共6页
了认识引进红树林树种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的生长与生态特征 ,对雷州附城镇岚北无瓣海桑生态恢复林地进行样方调查与树干生长分析、凋落物收集网收集、干重热值实验分析和网袋就地凋落叶分解试验。结果表明 :岚北 7a生无瓣... 了认识引进红树林树种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的生长与生态特征 ,对雷州附城镇岚北无瓣海桑生态恢复林地进行样方调查与树干生长分析、凋落物收集网收集、干重热值实验分析和网袋就地凋落叶分解试验。结果表明 :岚北 7a生无瓣海桑群落平均单株无瓣海桑材积为 10 1.4 15 dm3;群落现存生物量为 2 5 .0 16 kg/ m2 ,地下部分现存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比例为 0 .32 ;当年现存生物量为 8.15 4 kg.m- 2 .a- 1 ;2 0 0 1年 2月至2 0 0 2年 1月凋落物总量为 1.895 kg.m- 2 .a- 1 ;当年群落生产力为 10 .0 4 0 kg/ m2 ;群落能量现存量为 4 4 3.4 83MJ/m2 ;单株能量固定量为 184 7.84 9MJ;当年能量固定量为 14 4 .132 MJ/ m2 ,当年年能量归还量 34.15 2 MJ.m- 2 .a- 1(2 0 0 1年 ) ,当年能量净固定量为 179.4 74 MJ.m- 2 .a- 1 ,当年光能转化率为 8.10 %。同一季节的落叶分解速率相同 ,半分解期干冷季节为 11d、湿热季节为 7d,表现出较高的分解速率。无瓣海桑群落具有显著的高生物量与能量积累和归还量特性 ,其生产力水平处于我国红树林群落中的最高值 ,其对太阳能的利用形成生物量的水平接近该生态系统最适条件下的水平。因此 ,对裸滩宜林地选择无瓣海桑进行红树林生态恢复造林 ,具有成林快、景观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人工 生物量 能量 红树林 凋落物 无瓣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翠亨湿地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耀文 姜仲茂 +2 位作者 武锋 杨倩梨 廖宝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潮位带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规律,探讨与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有关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以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无瓣海桑人工林为例,选择高潮带和中潮带无瓣海桑人工林...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潮位带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规律,探讨与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有关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以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无瓣海桑人工林为例,选择高潮带和中潮带无瓣海桑人工林以及低潮带光滩区域,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主要土壤理化指标,并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再进一步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平均密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其中,在高潮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含盐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高潮带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含量均高于中潮带和低潮带;土壤全氮、全磷含量、pH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最密切,这些指标可以用来预测无瓣海桑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人工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淇澳岛两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钟燕婷 张再旺 +3 位作者 唐以杰 陈康 刘本汉 方展强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493-499,共7页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秋茄林 无瓣人工 大型底栖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