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人工引发雷电综合观测实验及回击电流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郄秀书 杨静 +4 位作者 蒋如斌 王彩霞 冯桂力 吴书君 张广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8,共12页
山东人工引发雷电实验(SHATLE)自2005年开始,六年来共成功引发负极性雷电22次,包含大电流回击过程88次,实验获取了包括雷电放电通道底部电流、近距离电磁场、高速摄像等在内的高质量同步观测资料。对36次实测回击电流的统计分析表明,回... 山东人工引发雷电实验(SHATLE)自2005年开始,六年来共成功引发负极性雷电22次,包含大电流回击过程88次,实验获取了包括雷电放电通道底部电流、近距离电磁场、高速摄像等在内的高质量同步观测资料。对36次实测回击电流的统计分析表明,回击峰值电流的几何平均值为12.1kA,最大值为41.6kA,最小值为4.4kA。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值宽度范围在1~68μs之间,电流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几何平均值为1.9μs,中和电荷量为0.86C,作用积分(actionintegral,或称比能量)为2.6×103A2·s。人工触发闪电峰值电流约16.5kA的回击在30m处产生的电场变化可达56.0kV/m,60m处的磁场几何平均值为52μT。一些强烈的M分量可以具有与回击相当的电流峰值和中和电荷量。人工引雷初始阶段上行正先导的发展速度约为0.96×10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回击 放电电流 近距离电磁场 光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发雷电试验及其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欣生 郭昌明 +1 位作者 肖庆复 张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4-73,共10页
1989年夏季,我们在甘肃永登黑林子地区进行厂用拖带接地金属细丝的火箭引发雷电的试验,获得了3次成功。本文分析了这3次引发雷电的放电特征。结果表明,放电是在雷暴云下部正电荷的作用下上行负流光的激发和传播过程,雷电人工引发时的地... 1989年夏季,我们在甘肃永登黑林子地区进行厂用拖带接地金属细丝的火箭引发雷电的试验,获得了3次成功。本文分析了这3次引发雷电的放电特征。结果表明,放电是在雷暴云下部正电荷的作用下上行负流光的激发和传播过程,雷电人工引发时的地面电场为6—8kV/m。由一简单物理模式粗略地定量估算出了放电参数:中和电荷量约为1.2—5.3C,电荷中心离地高度1.3—2.5km,和甘肃地区雷暴云下部正电荷中心高度范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电场 上行流光 放电 雷暴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义军 董万胜 +1 位作者 张广庶 郄秀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49,共4页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 ,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 ,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 ,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 0 .86× 10 5m s ,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 ,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 ,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 1.1× 10 5m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 先导过程 特征分析 电场变化 闪电电场变化仪 光学观测 雷电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仅有连续电流的负极性人工引发雷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绍东 张义军 +4 位作者 杨少杰 董万胜 黄智慧 吕伟涛 郑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对2006年8月28日在广州从化人工引发的两次雷电(F184626和F185503)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经典负极性慢型放电过程,整个放电过程仅有连续电流没有回击,但连续电流过程中包含有多个M分量。两次过程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6.... 对2006年8月28日在广州从化人工引发的两次雷电(F184626和F185503)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经典负极性慢型放电过程,整个放电过程仅有连续电流没有回击,但连续电流过程中包含有多个M分量。两次过程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6.1kV/m和-8.2kV/m,触发高度分别约336m和244m。资料分析表明,两次人工引发雷电形成稳定上行正先导之前,出现多次明显的双极性脉冲,脉冲间隔平均值分别为18.12ms和16.64ms;在上行正先导产生初始阶段出现明显的阶梯特性,梯级先导脉冲的平均间隔分别为20μs和24μs,总持续时间都约为250μs,脉冲的宽度约1μs。8月28日的两次触发闪电与以往北方正极性的慢型放电过程相比有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先导 脉冲:电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特性可能影响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义军 言穆弘 +3 位作者 郄秀书 张鸿发 董万胜 刘欣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2-419,共8页
利用地面电场、地面降雨和雷达资料就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特性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就分析个例而言,人工引发雷电有可能影响雷暴的电特征,在人工引发雷电后约20min时间内没有闪电发生,地面电场减弱,极性... 利用地面电场、地面降雨和雷达资料就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特性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就分析个例而言,人工引发雷电有可能影响雷暴的电特征,在人工引发雷电后约20min时间内没有闪电发生,地面电场减弱,极性发生变化;人工引发雷电后地面降雨有短时间的增强,大约6min地面降雨率达到峰值;雷暴云的微物理结构也发生变化,高ZH值由云中层移向底部,高负ZDR中心区随之下移,范围减小并分成云底和中层两个高负中心。讨论了产生这种可能影响的物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雷暴 降雨 影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发雷电的静态摄影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欣生 肖庆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6-110,T002,共6页
展示和分析了人工引发雷电的近距离静态摄影照片,从中可以获取雷电某些宏观特征的有用信息。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静态摄影 雷电特征 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十年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欣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起电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国南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今后应关注气候变...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起电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国南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今后应关注气候变化与雷暴雷电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流风暴天气系统中雷电活动与动力及微物理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物理 人工引发雷电 对流风暴 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郄秀书 刘欣生 +1 位作者 王才伟 肖庆复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228-234,共7页
介绍了利用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进行人工引发雷电的专门技术 ,并具体针对 1998和 1999年夏季在广东从化地区进行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部分结果 .电流、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以及光学观... 介绍了利用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进行人工引发雷电的专门技术 ,并具体针对 1998和 1999年夏季在广东从化地区进行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部分结果 .电流、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以及光学观测揭示出人工引发雷电中存在有 3种先导过程 ,放电特征与自然闪电有极大的相似性 .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 ,不但有助于揭示雷电放电的机理和特征 ,而且在雷电防护设备的检验和国防建设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放电电流 电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陆高原正极性雷电的观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欣生 郄秀书 +11 位作者 张义军 王才伟 董万胜 肖庆复 张广庶 郭昌明 陈明理 渡边贞司 仲野贡 中村光一 河崎善一郎 角绅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触发”方式...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触发”方式,即火箭拖带的细钢丝下端不直接接地,而是通过一段绝缘尼龙线与接地的另一段细钢丝相连。用这种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再现自然雷电的初始过程。实验中观测到了空中导线两端先导的双向传输现象;电流、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以及高速摄像的光学测量揭示出下行正先导激发后在0.7ms内和上行迎面负先导会合。实验还表明,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配合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综合观测,不但有助于揭示中国内陆高原雷暴过程中正极性放电的机理和特征,而且也是今后雷电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性雷电 人工引发雷电 中国 内陆高原 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流波形的观测及沿通道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其林 郄秀书 +2 位作者 张廷龙 赵阳 杨静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29-1832,共4页
2005年夏季在山东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在放电通道底部测量到了微秒量级的10次回击电流波形.基于Diendorfer and Uman(DU)模式,本文对雷电回击电流波形沿通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合理的选取参数,基于DU模式的... 2005年夏季在山东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在放电通道底部测量到了微秒量级的10次回击电流波形.基于Diendorfer and Uman(DU)模式,本文对雷电回击电流波形沿通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合理的选取参数,基于DU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光学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与其他模式相比,DU模式是更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雷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北京延庆人工引雷实验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明理 刘新中 +1 位作者 刘欣生 王怀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简要地叙述了北京1991年夏天利用火箭-导线技术两次引雷成功的结果.两次引雷成功均是在地面电场为正(即正电荷当顶)时触发的.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3.1kV/m和2.5kV/m,高度在300-400m之间.分析表明,两... 简要地叙述了北京1991年夏天利用火箭-导线技术两次引雷成功的结果.两次引雷成功均是在地面电场为正(即正电荷当顶)时触发的.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3.1kV/m和2.5kV/m,高度在300-400m之间.分析表明,两次火箭引雷均系火箭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激发上行负流光,然后产生连续对地放正电的过程,无回击发生.简单模式分析表明,中和电量小于10C,火箭上升过程导线中电晕电流约为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电场 上行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雷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万胜 葛正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本文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对称模式,针对甘肃地区雷暴云的特点,计算了在不同电荷分布情况下人工引雷成功时的触发高度、火箭发射点的地面电场值以及能成功引发闪电的范围大小。并对甘肃地区雷暴云在负电场区很难引雷成功的原因和在偶极性... 本文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对称模式,针对甘肃地区雷暴云的特点,计算了在不同电荷分布情况下人工引雷成功时的触发高度、火箭发射点的地面电场值以及能成功引发闪电的范围大小。并对甘肃地区雷暴云在负电场区很难引雷成功的原因和在偶极性电荷分布的雷暴云下人工引雷的结果进行了一些分析。结果表明,下部小正电荷中心的高度、电量的大小对能成功引雷的范围、触发高度都有较大影响。整个云体的高度对触发高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对能触发闪电的范围几乎没有影响。地面电荷屏蔽层的强弱对触发高度影响较小,但它对地面电场值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上行先导 触发高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