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反射弧建立后脊髓功能及形态改变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洋 伍亚民 +4 位作者 刘媛 龙在云 曾琳 李应玉 杨恒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44-748,i0018,共6页
目的:观察“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脊髓L4节段神经元单位放电及形态学改变情况。方法:32只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模型组,记录正常组和手术后3个月以上模型组大鼠L... 目的:观察“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脊髓L4节段神经元单位放电及形态学改变情况。方法:32只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模型组,记录正常组和手术后3个月以上模型组大鼠L4节段背侧角和腹侧角的脊髓单位放电(SCUDs)以及在加入乙酰胆碱(ACh)和皮下电刺激的情况下SCUDs情况。同时对L4脊髓和膀胱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背侧角SCUDs的平均频率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显著降低(P<0.01)。在加入过量ACh(0.1mol/L)和连续电刺激(幅度7.6mA,持续200μs,频率4Hz)的情况下,模型组大鼠L4节段脊髓腹侧角SCUDs均受到抑制终止放电。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的左侧前角(以L4节段为主)可见NY单标的神经元,HE染色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吻合门神经根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有类血管样结构存存。左侧脊髓L4节段前角组织轻度萎缩,部分前角神经元胞浆皱缩,核深染,少量细胞出现空泡样变,部分细胞核边集。部分侧角中间神经元则形态较好。具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膀胱壁一侧肌层增厚。结论:人工反射弧建立之后,部分中间神经元由于在功能上的可塑性可能替代部分萎缩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乙酰胆碱可能参与了大鼠人工反射弧中L4脊髓节段腹侧角运动神经元网络的信息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反射弧 脊髓单位放电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4
2
作者 侯春林 衷鸿宾 +6 位作者 张世民 陈爱民 刘祖德 刘明轩 徐瑞生 王永胜 尹承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手术后,通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可经内脏传出神经引发膀胱内压升高,在膀胱充盈较满时能引起排尿反应。结论: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对SCI患者排尿有一定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 人工膀胱反射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跟腱反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春林 王诗波 +6 位作者 陈爱民 徐瑞生 衷鸿宾 张世民 张伟 匡勇 尹承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68-669,共2页
为了探讨利用跟腱反射重建圆锥上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神经再支配和人工扳机点排尿的疗效 ,在 8例圆锥以上截瘫患者硬膜内切断双侧S1前根及支配膀胱的最强神经根 (一般为S2 或S3 )前根 ,进行显微吻合以形成跟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其中 ... 为了探讨利用跟腱反射重建圆锥上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神经再支配和人工扳机点排尿的疗效 ,在 8例圆锥以上截瘫患者硬膜内切断双侧S1前根及支配膀胱的最强神经根 (一般为S2 或S3 )前根 ,进行显微吻合以形成跟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其中 5例患者经过平均 2 8年的随访 ,夜间无尿失禁 ,每天排尿 5~ 6次 ,每次尿量 2 5 0~ 5 0 0ml。说明跟腱 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膀胱反射弧 临床研究 跟腱反射 脊髓损伤 膀胱 神经原性 神经再支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的表达变化及生物学意义
4
作者 李迪 肖传国 +2 位作者 李兵 陈朝辉 韩晓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1-78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组)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观察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术后3、7、14、28、60和90d时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的GAP-43与TAU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L4运动神经元中GAP-43和TAU 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时开始均较正常动物增高。7d时模型组GAP-43 mRNA达高峰,持续高表达状态至28d后逐渐降低,至90d降至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在14d时达高峰,持续高表达,90d降至正常水平。TAU在正常动物L4运动神经元中表达较少,在模型组14d时表达达高峰,模型对照组在28d达高峰,90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持续高表达状态,提示异类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的进行,其表达变化过程与异类神经元成功再生的过程极为吻合。而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后GAP-43和TAU表达趋势上的差异可能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微环境差异和支配靶器官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神经 内脏神经 运动神经元 人工反射弧 生长相关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