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格网的广州市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华 王云鹏 +3 位作者 陈永品 沈奎 杨静学 马跃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07-110,共4页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属于比较适宜区(HEI范围61~80,占88%),局部地区处于一般适宜区(HEI范围24~60,占11%),局部地区属于高度适宜区(HEI范围81~90,占1%)。研究发现人居环境指数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HEI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区街>夏港街>永和街>九龙镇>萝岗街>联和街。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度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向东呈带状递增,从低山、丘陵向台地、平原、河谷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HEI 空间异质 格网数据 广州市萝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市域人口增长调控分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段学军 田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2,共8页
构建人口规模收益函数和外部成本函数,对南京市主城、郊区和县城进行最优人口规模分析;进而通过人口随机分配模型和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目标函数,以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和圈层人口最优规模为约束条件,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求解,获... 构建人口规模收益函数和外部成本函数,对南京市主城、郊区和县城进行最优人口规模分析;进而通过人口随机分配模型和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目标函数,以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和圈层人口最优规模为约束条件,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求解,获得人口的优化分布结果,与现状人口分布相比,把南京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认为,商业街区和老街区如湖南路、新街口街道、洪武路街道、朝天宫街道等老街区人口密度过高,需要进行人口规模的控制或调减;处于郊区的东山镇、沿江街道、仙林街道等,人居适宜性相对较高,现状人口密度较低,应快速集聚人口;南北两翼以及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高,需要削减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人口增长调控分区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霍震 李亚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2,187,F0003,共6页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单元,从城市湿地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的推动和制约效应,分别选取滇池流域自然性和脆弱性两方面的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从区域尺度对滇池流域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单元,从城市湿地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的推动和制约效应,分别选取滇池流域自然性和脆弱性两方面的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从区域尺度对滇池流域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程度整体呈现出南北两端较差,中部地区较好的分布趋势。(2)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周边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和官渡区及环滇池湿地区域,土地面积约为1020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5%,说明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有较大影响;滇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明显,基本符合滇池污染严重的现状。(3)滇池流域北部及南部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相对较差,农业用地约为33000hm2,占流域总农业用地的68%,磷矿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地形起伏度及坡度对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都有一定影响。其中,磷矿、采石场等污染源的影响尤为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湿地 滇池流域 人居环境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 a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关靖云 瓦哈甫.哈力克 +1 位作者 李啸虎 程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2-520,共9页
通过构建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克里雅绿洲1995、2005和2015年的人居环境指数,从时空角度分析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情况,定量揭示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特征。结果显示,1995—2015年克... 通过构建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克里雅绿洲1995、2005和2015年的人居环境指数,从时空角度分析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情况,定量揭示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特征。结果显示,1995—2015年克里雅绿洲人居环境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比较适宜人类聚居生活的区域面积逐年增加,而临界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的面积总体上减少,说明沙漠化对绿洲外围交错带的侵蚀现象依然严重。1995—2015年,克里雅绿洲不同人居环境适宜类型之间,尤其是地域上相邻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现象十分明显。绿洲内部各类型相对稳定,而绿洲外围各类型之间转换幅度较大。各单项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数相关性的排序为:距集市距离>距水源地距离>地被指数>GDP产值>气温>降水>地形起伏度。人居环境中、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绿洲中部,靠近集市和交通线的区域,这些区域各指标的适宜程度较高,是人类比较理想的聚居地;不适宜区和临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绿洲外围沙漠及交错带区域,这些区域受各指标条件的严格限制,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而低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度适宜区外围的草地区域,人居环境条件较差,人类居住和生活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适宜性 时空演变 动态评价 克里雅绿洲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8-133,共6页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李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1,271,共5页
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月值观测数据,1971—2000年平均降水与水域比例分布图,1∶25万DEM,2005年遥感影像(TM)以及2005年关中地区人口数据等资料,以ArcGIS中的空间克里格插值、栅格计算和区域统... 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月值观测数据,1971—2000年平均降水与水域比例分布图,1∶25万DEM,2005年遥感影像(TM)以及2005年关中地区人口数据等资料,以ArcGIS中的空间克里格插值、栅格计算和区域统计为基础,展现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对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相互比较下得出了关中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区呈现出层状分布,越靠近人口密集区人居环境指数越小。一般适宜区分布面积最广,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42.46%;比较适宜地区次之,占29.77%;不适宜区占15.13%;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占12.64%。关中地区总人口的22.27%分布在不适宜区;总人口的61.95%分布在比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相应面积占总面积的72.23%;(2)地形起伏度、水文指数、海拔高度和年均降水量等因素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影响较大,即限制性较大,为主要影响因子;(3)二等一般适宜区受到自然和社会因子影响都较小,适宜人类居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4
7
作者 关莹莹 李雪铭 +2 位作者 杨俊 李松波 田深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97-2108,共12页
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涵盖了适宜性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分级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探讨与人口、GDP密度的空间一致性,验证适宜性较好的土地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①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呈现中部及... 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涵盖了适宜性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分级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探讨与人口、GDP密度的空间一致性,验证适宜性较好的土地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①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呈现中部及沿海地区高于东部西部,空间上呈顺应山脉走向的东北–西南方向的纵向分异规律。其中沈阳市、大连市的自然适宜性指数最高;朝阳市、本溪市的自然适宜性最低。②辽宁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指数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沈阳市、葫芦岛市的人文适宜性指数最高。③辽宁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的空间分异特征体现为:中部及沿海区域综合适宜性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适宜地区面积占比51.72%,临界适宜性地区占比44.53%,不适宜地区占比3.37%,辽宁省整体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为良好。④辽宁省的人口和GDP密度与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累计百分比统计显示,人口经济集中于综合适宜性较高的地区,充分利用了人居环境适宜性高的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综合适宜 自然适宜要素 人文适宜要素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邓神宝 张青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基于GIS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 基于GIS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GIS 地形 地被 气候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永玉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高鹏文 梁洪武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84-93,共10页
以GIS为平台,使用5 km×5 km栅格单元为基本单位,选择土地覆被、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等自然因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天山北坡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探讨,揭示了天山北坡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以GIS为平台,使用5 km×5 km栅格单元为基本单位,选择土地覆被、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等自然因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天山北坡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探讨,揭示了天山北坡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人居环境指数(HEI)介于10.72—80.19之间,地形起伏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为天山北坡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素,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整体呈现“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乌鲁木齐市-奎屯市为中轴线逐渐向两侧递减的态势,并出现以石河子市、奎屯市为“双核心式”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一般适宜区域分布面积最广,占天山北坡城市群总面积的39.79%;比较适宜区次之,占25.2%,分布着研究区43.87%的人口;然后是临界适宜区,占18%;不适宜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10.8%;高度适宜区最小,仅为研究区总面积的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HEI模型 GIS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维琛 张国军 +2 位作者 魏小燕 马文涛 程金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261,共10页
[目的]探究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精准防治及有序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居环境提升。[方法]采用PSR模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等方法计算小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 [目的]探究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精准防治及有序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居环境提升。[方法]采用PSR模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等方法计算小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及耦合度分析,计算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类型。[结果](1)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为中度、高度危险小流域占28%,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等级为不适宜的小流域占12%,分布在西吉县南部和隆德县东北部。(2)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相关系数为0.61。74%的小流域为高水平耦合与良性共振耦合;67%的小流域为协调发展和优质协调。(3)协调同步型、失调共损型、水土流失滞后型和人居环境滞后型小流域分别为75,36,79,114条。[结论](1)固原市水土流失与人居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耦合度,且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2)研究区有79条水土流失风险滞后型小流域需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36条失调共损型小流域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自然环境重点治理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风险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黄土高原 宁夏固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