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苗红 贾菲 +2 位作者 耿一睿 孔云霄 邓慧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6-806,共11页
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 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程度、特征和空间分异,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脆弱性障碍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宁夏生态移民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151 1,总体处于较强脆弱状态。(2)宁夏生态移民人地耦合系统整体较为脆弱,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暴露度表现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敏感性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适应能力表现为: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3)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是否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否获得贷款机会、对土地质量满意度(温棚)和家庭借贷金额等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脆弱性 人地耦合系统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弱性视角的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评价——以阜新市为例 被引量:39
2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9,共5页
基于脆弱性与耦合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低耦合度意味着高脆弱性和不协调性,没有或低脆弱性则意味着高耦合度和协调度,从脆弱性的视角剖析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 基于脆弱性与耦合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低耦合度意味着高脆弱性和不协调性,没有或低脆弱性则意味着高耦合度和协调度,从脆弱性的视角剖析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选取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为样本城市,进行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时序动态耦合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的序参量来看,系统内部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向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的趋势,且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经济主宰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关联;(2)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来看,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由前期拮抗、低水平的耦合阶段向磨合、高水平耦合阶段转变,但整体水平偏低,在耦合时序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与子系统的序参量变化阶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 耦合 阜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贵州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贺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289,共7页
为了厘清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特征,在构建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以贵州省9个地州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对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敏感性维度的指标评... 为了厘清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特征,在构建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以贵州省9个地州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对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敏感性维度的指标评价等级仅有黔东南州与铜仁地区属于轻度脆弱;暴露度与适应能力维度的指标评价等级仅贵阳市是轻度脆弱,其它地区均是次强度脆弱等级。(2)各地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综合评价结果为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安顺市与黔南州属于强度脆弱级;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地区与遵义市属于次强度脆弱级;贵阳市属轻度脆弱级。依据研究结果可将贵州省人地耦合系统划分为强度脆弱区、次强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将各地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与其人地关系特征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的定量分级分析与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灰色关联法 贵州省岩溶山区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被引量:238
4
作者 刘彦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1-1234,共14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耦合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县域脆弱性测度及其分类管控策略——基于“压力-支撑力-潜力”分析框架
5
作者 何钊 瞿诗进 胡守庚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表征县域国土空间安全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涵,也是可持续性科学探究的重点问题。基于城市脆弱性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研究基础,通过解析承载“力”内涵,构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压力-支撑力-潜力”研究框架...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表征县域国土空间安全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涵,也是可持续性科学探究的重点问题。基于城市脆弱性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研究基础,通过解析承载“力”内涵,构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压力-支撑力-潜力”研究框架,探究了2010—2022年三峡库区26个县(区)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厘清了主要致脆因子,并提出了分类管控策略。结果表明:2010—2022年三峡库区县域脆弱性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压力与潜力结构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2010—2022年三峡库区县域脆弱性格局总体呈现“库首高—库腹低—库尾高”的分布特征,库腹压力水平降低,库首、库尾的支撑力和潜力水平显著升高,脆弱性由较高等级向较低等级趋近;年平均降水深度、建设用地占行政区面积比例、地质灾害科学防治资金投入是库区关键致脆因子,其对不同县(区)的主要致脆过程有所差异。据此,基于优化发展类、资源转型类、管控提升类和协同治理类策略,对三峡库区26个县(区)提出差异化管控策略,为提升县域安全水平、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 测度 分类管控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模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56
6
作者 马世发 劳春华 江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41-3448,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塑造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情景模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方案,该框架首先通过耦合空间马尔科夫链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城镇化发展末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然后利用"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基本骨架;最后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出生态修复关键区、调节区和双修区等类型。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对生态修复分区方案影响较大,不同景观格局导致的分区规模差异可达国土空间的10%左右;(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需要充分考虑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潜在影响,进而使得生态修复分区政策更有利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塑造目标的实现。研究构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上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人地耦合系统 情景模拟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