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院校主导到区域统筹:对我国产业学院建设的理性追问——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秋雨 史洪波 梁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4-50,共7页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产业学院因其再生产目标的双重性、再生产过程的跨界性特征,具有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这构成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意蕴。在以院校为主导的局部探索阶段...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产业学院因其再生产目标的双重性、再生产过程的跨界性特征,具有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这构成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意蕴。在以院校为主导的局部探索阶段,我国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着产教资源布局盲目、校企双主体角色模糊、产教信息沟通不到位的现实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合理规划选择产业学院的产业服务面向、将产业学院融入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布局、以制度供给构建校企双元协同合作格局、搭建产教信息沟通的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实现我国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从院校主导到区域统筹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产业学院 院校主导 区域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樊杰 吕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洁 李同昇 周杜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随着人类对流域内各种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大,流域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成为焦点问题,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流域人地系统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 随着人类对流域内各种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大,流域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成为焦点问题,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流域人地系统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流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流域发展规划和管理的起源、类型、管理的目的、面临的问题、流域环境系统规划等多个方面,这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流域治理的关注;同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和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机理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定量分析手段已经应用于国内外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普遍缺乏流域人地系统结构演变的综合性研究,缺乏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耦合机制和模型研究,缺乏规律总结性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缺乏对不同情景下流域人与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模拟和预测。因此,未来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加强流域人地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注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仿真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郭伟峰 王武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交...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影响关中平原人地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规模及其在空间集聚的态势、对资源占有和消耗量、发展对环境的胁迫及地域区位条件的优劣方面,而传统要素的作用下降;根据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从空间上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结合发展水平指数,将关中平原44个县市区划分为协调型、拮抗型、磨合型和低水平耦合型4种类型。总体上看,关中平原人地系统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以拮抗类耦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 区域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度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被引量:98
5
作者 吴传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3,共3页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现代地理学 二次世界大战后 调控 地理学发展 19世纪末 反馈作用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三点理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邱膑扬 鄢谢萍 廖春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中的连接度与连结度、区域结构优劣的评价尺度、尺度效应三点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本文主要提出其概念、影响因子、两者的关系与数量化的计算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区域结构评...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中的连接度与连结度、区域结构优劣的评价尺度、尺度效应三点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本文主要提出其概念、影响因子、两者的关系与数量化的计算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区域结构评价的测量指标体系;建立区域稳定性的时空尺度效应和区域复杂系统的尺度延展效应两个观测研究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连接度与连结度 区域结构 评价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耀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共4页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传钓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SD模型及仿真 被引量:4
8
作者 郭伟峰 王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关中平原发展的三种可能情景,即理想条件下、资源约束下、资源环境约束下。采用Vensim ... 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关中平原发展的三种可能情景,即理想条件下、资源约束下、资源环境约束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获取三种情景下系统的仿真结果。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未来关中平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将使资源和污染更为恶化,必须将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建设中的重点。仿真的结果对关中地区未来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仿真模拟 情景分析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付修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22-2523,共2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共同组成,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必然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概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与特性,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以及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子,初步建立了稳定的人地关系系统模型。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系统模型 自然存在物 协调 公平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武科 李同升 张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7,共6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是人与自然交织作用的过程,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归纳为"人"、"地"、"人对地的作用"和"地对人的反馈"4个方面。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实证区域,利用野外考古材料,文化遗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是人与自然交织作用的过程,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归纳为"人"、"地"、"人对地的作用"和"地对人的反馈"4个方面。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实证区域,利用野外考古材料,文化遗产等证据并结合已有考古研究成果,挑选代表人地关系4个方面的六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关中平原人地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演变过程,揭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历史规律,以期为协调现代人地关系提供一定的历史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历史演变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巍 谭夏坤 高菽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4,共7页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亟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基于水资源绿色效率本质内涵,梳理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混合可处置性视角下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模型,...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亟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基于水资源绿色效率本质内涵,梳理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混合可处置性视角下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模型,全面反映水资源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效率,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结果表明:中国仍需加强水生态保护,提高人水和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水资源绿色效率 DEA模型 混合可处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贺寿 座谈会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研讨会召开
12
作者 刘彦随 毛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08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地域研究与开发》特聘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为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 2008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地域研究与开发》特聘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为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吴先生70多年来对中国现代地理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吴先生“治学与创业并重”的人生信念和治学精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贺寿座谈会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学术研讨会 吴传钧 院士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家 地理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被引量:238
13
作者 刘彦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1-1234,共14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耦合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城乡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 被引量:3
14
作者 余斌 罗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64-567,共4页
城乡地域系统是一种具有区域内涵和中心地构造体系的地域组织型式,是一种非线性关联、动态开放和循环自组织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城乡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是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质是居民、厂商和政府等不同空间行为主体驱动的经济资源的地... 城乡地域系统是一种具有区域内涵和中心地构造体系的地域组织型式,是一种非线性关联、动态开放和循环自组织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城乡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是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质是居民、厂商和政府等不同空间行为主体驱动的经济资源的地域配置和重组过程,其主要组织路径包括系统内部空间组织要素的地域网络化发展及其与系统外部的空间关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要素 空间组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主三分”方法的中国农业地域空间定量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玉 沈能能 +1 位作者 刘亚群 王介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73-282,共10页
农业地域空间作为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载体,进行分级-分区-分类定量评估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农业地域系统与土地系统科学认知,服务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需求。研究基于地理学“三主三分”方法,集成多源空间数据和... 农业地域空间作为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载体,进行分级-分区-分类定量评估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农业地域系统与土地系统科学认知,服务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需求。研究基于地理学“三主三分”方法,集成多源空间数据和多种技术模型,揭示了中国农业地域空间作用强度等级与地类差异、主体功能分区与省际差异、地域类型分类与主导县域。结果表明:1)2020年中国农业地域空间面积685.91万km^(2),不同用途农业土地作用强度等级呈现自东向西递减趋势。从地类差异看,乡村居民点用地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指数(HAI)最高,其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较低;2)主体功能分区面积从大到小为生产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生活功能区。从省际差异看,不同省份主体功能分区差异显著。生产功能区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内蒙古、四川、黑龙江,均在20万km^(2)以上。生活功能区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南,分别为1.57万km^(2)和1.56万km^(2)。西藏和内蒙古的生态功能区面积较高;3)根据农业主导因素属性特征,识别出传统平原粮食种植区、山地丘陵粮食种植区、都市近郊非粮生产区、远离城镇非粮生产区和林牧渔业综合生产区等5种农业地域类型,据此探测出中国2828个县域农业主导类型,并分区分类提出差异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域空间 土地利用类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创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5-10,共6页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灵魂。文章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4种状态 ,重点分析了人地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时空层次上的...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灵魂。文章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4种状态 ,重点分析了人地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时空层次上的动态关联方式及动力结构 ,旨在为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动力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规划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陆林 花玉莲 陈劼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0,共16页
中国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新时代旅游研究亟待探索具有本土化、时代化和谱系化的旅游学知识体系。中国旅游发展的地域实践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在地域空间上的表征,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 中国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新时代旅游研究亟待探索具有本土化、时代化和谱系化的旅游学知识体系。中国旅游发展的地域实践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在地域空间上的表征,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理性,为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富矿”。因此,文章基于地域类型的研究视角,立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与中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基础,遵循知识管理和学科体系建设的价值原则,系统逻辑、时空逻辑和尺度逻辑的认识论原则以及类型学的方法论原则,构建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域类型旅游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地旅游和遗产地旅游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三大主体”和“一个特殊”的中国旅游学知识体系。在更为鲜活的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中,地域类型旅游呈现出尺度嵌套、尺度重组和尺度跃迁的融合发展现象,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地域类型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山脉、河流、国家文化公园、高铁等线性介质深刻影响了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和空间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发展方向。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旅游学的重要途径,为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旅游业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旅游学 地域类型旅游 知识体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67
18
作者 黄剑锋 陆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涌现性的概念,提出了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新范式。这一新范式主要表现在:1新的空间研究视角,厘清旅游地空间生产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学科理路;2新的空间观,树立以内涵复杂性、尺度嵌套性、过程非守恒性为核心特征的新的旅游地涌现空间观,实现空间认识从要素到系统、从简单环境系统到过程系统再到复杂耦合系统的转变;3新的空间研究路径,更加注重社会空间、微观解构、尺度转换;4新的空间研究框架,遵循"过程-格局-机制"的研究路线,建立复杂系统涌现空间研究框架,开展多尺度、多类型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将有助于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和范式,增强旅游地理学对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响应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空间 研究范式转型 空间生产 空间涌现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研学育人选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琳 李玉辉 周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5,共7页
研学是让知识的学习从记忆过程转向自主发现、研究的实践过程。基于育人目标与地理育人范例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先进性、社会学、综合性、未来性”六性的地标地理研学范例,既符合新时期教育育人目标,又紧密围绕“人地关系... 研学是让知识的学习从记忆过程转向自主发现、研究的实践过程。基于育人目标与地理育人范例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先进性、社会学、综合性、未来性”六性的地标地理研学范例,既符合新时期教育育人目标,又紧密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核心发展观念,探索出实践内容“可触、可观、可辨”的时空属性。城市立交桥与城市河流是适宜新时期的地标地理范例,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建设自然学习中心与城市历史文化学习中心的构想和建议,可作为完善、深化研学基地的参考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研学 地标地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城市立交桥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构建 被引量:20
20
作者 金利霞 文志敏 +1 位作者 范建红 杜志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5-774,共10页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