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CL12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晓雨 刘庆新 +2 位作者 李莎 徐静 侯一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明确趋化因子CXCL12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TIA患者10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血浆... 目的明确趋化因子CXCL12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TIA患者10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血浆趋化因子CXCL12及s VCAM-1。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25例)和非缺血性脑卒中组(79例)。分析ABCD^2评分、趋化因子CXCL12、s VCAM-1单独及趋化因子CXCL12联合s VCAM-1预测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同型半胱氨酸(Hcy)、ABCD^2评分、趋化因子CXCL12、s VCAM-1高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趋化因子CXCL12[OR=1.454,95%CI(1.133,1.866)]、s VCAM-1[OR=1.008,95%CI(1.003,1.014)]是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中危(4~5分)患者趋化因子CXCL12、s VCAM-1高于ABCD^2评分低危(0~3分)患者(P<0.05);ABCD^2评分高危(6~7分)患者趋化因子CXCL12、s VCAM-1高于ABCD^2评分低、中危患者(P<0.05)。ABCD^2评分单独预测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95%CI(0.671,0.886),截断值为4.5分,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2.2%;趋化因子CXCL12单独预测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09,95%CI(0.850,0.968),截断值为9.6μg/L,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91.1%;s VCAM-1单独预测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75,95%CI(0.781,0.968),截断值为682.7μg/L,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87.3%;趋化因子CXCL12联合s VCAM-1预测TIA后短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78,95%CI(0.799,0.956),截断值为9.6μg/L、682.7μg/L,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83.5%。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和s VCAM-1是TIA后短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趋化因子CXCL12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天疱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
3
作者 陈向东 刘健航 +2 位作者 陈洪 汪蓓青 钱晖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38-438,共1页
关键词 类天疱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清 疱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中sP-选择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婷 王静 李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98-801,共4页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中sP-选择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组108例HSP患者血清sICAM-1、血浆sP-...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中sP-选择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组108例HSP患者血清sICAM-1、血浆sP-选择素和vWF,并与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比较不同分型HSP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中sP-选择素、vWF和sI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HSP患者中,肾型组vWF明显高于非肾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患者血浆sP-选择素、vWF以及血清sICAM-1的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血管内皮受损程度,是HSP两个重要发病机制。vWF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脏器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HSP) SP-选择素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联合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蔡莉娜 刘剑波 +1 位作者 吴树彪 朱宝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联合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门诊规范产前检查的38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子痫...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联合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门诊规范产前检查的38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子痫前期情况分为3组:对照组348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1例。收集各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sFlt-1和PLGF水平并计算两者比值,采用三维超声测定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Flt-1/PLGF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孕妇年龄、采血时孕周、妊娠次数及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sFlt-1/PLGF、子宫动脉搏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对照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sFlt-1/PLGF、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lt-1/PLGF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082,0.926)],当截断点选择为9.99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和89.9%;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700,0.890)],当截断点选择为0.71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和73.3%。两指标并联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65.80%;串联灵敏度为64.71%,特异度为97.41%。结论 sFlt-1/PLGF联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对子痫前期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胎盘生长因子 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 被引量:11
6
作者 申文祥 党瑜华 +1 位作者 陈魁 黄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诊断与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7
作者 高延秋 张华 +3 位作者 李双凤 董睿 李振华 任英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A组)、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B组)...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A组)、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B组)、重症肺炎合并MODS患者60例(C组),选取同期入住呼吸内科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D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第1、3、7天以及存活组(n=96)和死亡组(n=84)s FLT-1水平变化,分析血浆s FLT-1在重症肺炎中的预测价值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4组患者PCT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 3组患者血浆s FL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B、C 3组第7天均低于第1天(P均<0.05)。重症肺炎死亡组s 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P<0.001)。重症肺炎患者s FLT-1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有关(r=0.647,P<0.001)。s FLT-1预测重症肺炎和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8%、75.0%和69.7%、80.1%,AUC分别为0.787(95%CI=72.6%~84.8%,P<0.001)和0.775(95%CI=70.5%~84.5%,P<0.001)。结论:血浆s FLT-1水平可以预测重症肺炎和28 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重症肺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F-κB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瑛 谢秀梅 刘惠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治疗后核因子 κBp6 5 (NF κBp6 5 )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1(sICAM 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伐他汀治疗组(阿伐他汀组 ,37例 )及常规治疗...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治疗后核因子 κBp6 5 (NF κBp6 5 )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1(sICAM 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伐他汀治疗组(阿伐他汀组 ,37例 )及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31例 ) ,治疗前及治疗 12周后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血浆sICAM 1浓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6 5阳性率 ,比较两者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 12周后 ,常规治疗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阿伐他汀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阿伐他汀对ACS患者有抗炎和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F κB活性和s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F-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炎性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在AECOPD患者合并肺炎风险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细琴 陈扬波 +2 位作者 孙妍 李娜 陈丹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3-587,645,共6页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否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的差异,并评估其判断预后的潜力。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及温州市中心医院连续性...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否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的差异,并评估其判断预后的潜力。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及温州市中心医院连续性符合条件的CAP患者(n=48)、CAP+AECOPD患者(n=20)或AECOPD(n=34)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常规自动化测试C-反应蛋白(CRP)、hs肌钙蛋白T、NTproBNP、降钙素原和血液计数,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sFlt-1水平。结果不同诊断组患者的炎症指标、sFlt-1、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有明显差异(P<0.05)。CAP+AECOPD组的CRP、sFlt-1、降钙素原、hs肌钙蛋白T、NT-proBNP、纤维蛋白原较AECOPD组显著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较AECOPD组显著下降(P<0.05)。CRP(r=0.504,P=0.005)、sFlt-1(r=0.384,P=0.009)和降钙素原(r=0.307,P=0.042)与住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入院时相比,sFlt-1水平在出院后再入院的患者中表现更高[(27.91±5.82)ng/Lvs.(16.26±4.33)ng/L,P=0.022],并且在30d内死亡患者中sFlt-1水平[(30.46±5.74)ng/L]更高。sFlt-1水平高于19.451ng/L区分AECOPD和CAP+AECOPD的阳性预测值为66%,阴性预测值为80%,灵敏度为66%,特异性为80%,ROC曲线下面积为0.78。结论血清sFlt-1水平能快速区分AECOPD患者是否合并CAP,而且可以初步预测住院时间和短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加重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冯晓明 田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测量VCAM-1、MIF、尿肌酐、血清肌酐等指标,估算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不同研究对象的VCAM-1与MI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VCAM-1及MIF与尿白蛋白/肌酐、eGFR的关联。结果糖尿病患者的VCAM-1、MI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白蛋白/肌酐越高,VCAM-1、MIF越高(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240 5,r2=0.516 2,P<0.05);VCAM-1和MIF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2=0.069 5,r2=0.059 5,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变化均呈负相关(r2=0.048 2,r2=0.071 7,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VCAM-1及MIF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糖尿病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肝癌细胞血行转移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毅 宁尚磊 +2 位作者 陈雨信 徐克森 寿楠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6-431,共6页
目的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Balb/C小鼠肿瘤细胞门静脉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 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管细胞黏附因... 目的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Balb/C小鼠肿瘤细胞门静脉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 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2 h后,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缺血45 min组较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变化更加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一过性轻度升高,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在再灌注8 h时表达均较2 h时高(P均<0.05);术后7 d缺血45 min组左肝叶的肿瘤负荷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13,P=0.007),但假手术组右肝叶(无缺血肝叶)的肿瘤负荷与缺血30 min组右肝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缺血30 min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缺血30 min组与缺血45 min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再灌注8 h,缺血45 min组的VCAM-1表达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03,P<0.001),并与肝脏受侵犯面积呈正相关(r=0.491,P=0.045)。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够诱导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部分分子学机制可能与VCAM-1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缺血再灌注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门静脉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益肾汤对围绝经期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预防作用及血清sVCAM-1、sICAM-1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温宝泉 陈洪 +2 位作者 宋春婵 林小锋 何玉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滋阴益肾汤对围绝经期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预防作用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 目的探讨滋阴益肾汤对围绝经期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预防作用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于2021年7月—2023年3月行介入治疗的围绝经期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滋阴益肾汤治疗。两组治疗疗程14 d。比较两组疗效和术后CVS发生率;治疗前后巴塞尔指数生活质量(Barthel index,BI)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velocity,VMCA)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及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和VMCA高于治疗前,而NIHSS评分、ET-1、sVCAM-1和sICAM-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和VMCA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ET-1、sVCAM-1和s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益肾汤对围绝经期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术后CVS发生,且可降低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阴益肾汤 围绝经期女性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术后脑血管痉挛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Fas/Apo-1、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文艳 孙明 +1 位作者 周宏研 杨天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Fas/Apo 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  方法 :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n =3 0例 ) ,美托洛尔治疗组 (n =...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Fas/Apo 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  方法 :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n =3 0例 ) ,美托洛尔治疗组 (n =3 0例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和 3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外周血中可溶性Fas/Apo 1及TNF α、AngⅡ水平。同时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心衰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Fas/Apo 1、TNF α及Ang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其中可溶性Fas/Apo 1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TNF α及AngⅡ无关 ,但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相关。治疗后美托洛尔组外周血中AngⅡ、TNF α及可溶性Fas/Apo 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结论 :可溶性Fas/Apo 1在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具有独立于TNF α及AngⅡ之外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衰除了可纠正内分泌紊乱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外周血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紧张素Ⅱ 细胞凋亡 美托洛尔 可溶性Fas/Ap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温阳消饮汤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保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姚耀 柴梅 +1 位作者 曹玉鹃 苏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748-1752,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消饮汤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保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沧州市传染病医...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消饮汤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保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温阳消饮汤经验方内服。对比临床效果,检测肝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变化,观察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外周TNF-α、NO、sI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8.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白蛋白(Alb)水平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其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门处脾静脉的内径(SVD)、门静脉主干内径(PVD)、门、脾静脉血流量(PVQ、SVQ)水平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TNF-α、NO、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自拟温阳消饮汤利于提高肝肾功能,使患者的门脉内径缩小、血流量减少,其机制与调控血清中TNF-α、NO、sICAM-1水平以减轻局部炎性损伤、改善肝脏内血流循环、降低门脉血管阻力、发挥肝肾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肾综合征 脾肾阳虚证 自拟温阳消饮汤 肝肾功能保护 血流动力学 肿瘤坏死因子 一氧化氮 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补髓生血汤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春 唐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左归补髓生血汤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120例,均存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目的:探讨左归补髓生血汤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120例,均存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鲨肝醇片50 mg/次,维生素B4片,20 mg/次,2次/d,观察组给予左归补髓生血汤治疗,2组均连续服用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21 d检测并记录2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患儿感染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s ICAM-1、TGF-β_1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感染13例,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7.01±2.34)d;对照组发生感染28例,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13.42±4.67)d;2组间感染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21 d 2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中s ICAM-1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TGF-β_1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归补髓生血汤联合常规方法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血清中s ICAM-1、TGF-β_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补髓生血汤 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转化生长因子1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164-2166,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生化指标、IMT及血清sVCAM-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sVCAM-1、BMI、2 hPG和HOMA-IR有关(P<0.01)。结论血清sVCAM-1水平与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sVCAM-1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武晓泓 周红文 +3 位作者 张梅 刘超 狄福松 何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结果:经过12周治疗,试验组sVCAM-1含量降低了3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sV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VCAM-1含量降低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同时还能抑制sVCAM-1的产生,有助于防治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增敏剂 吡格列酶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银萍 薛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患者和对照组血浆sVCAM-1和NF-κB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AMI组、UAP组外周血浆sVCAM-1、NF-κB的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2)。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9,P=0.819)。AMI组、UAP组NF-κB、sVCAM-1表达均高于SAP组,AMI组NF-κB、sVCAM-1表达明显高于UAP组(P=0.000,P=0.000),且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与sV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9)。结论:NF-κB、sVCAM-1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二者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sVCAM-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s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ΚB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振华 朱豫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的水平与TAO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72例TAO患者,按照临床活动性评分及眼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和分度(即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轻度、中重度和极重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TAO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分别为(272.78±33.82)μg·L-1和(452.06±45.91)μg·L-1]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6.78±22.31)μg·L-1和(231.95±31.71)μg·L-1,(165.59±21.06)μg·L-1和(230.65±28.17)μg·L-1,均为P<0.05],且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TAO非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TAO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TAO诊断、分期分级、监测病情变化和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莉莉 杨筱青 +1 位作者 张瑞丽 郭华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793-1796,共4页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及其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及其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产检分娩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GDM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100例正常孕妇作为正常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TNF-α与VCA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母婴结局的关系。结果 GDM组血浆中TNF-α、VCAM-1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TNF-α、VCAM-1的含量呈正相关(P <0.05);GDM组中产科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为61%,发生产科并发症者的血浆中TNF-α、VCAM-1的含量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 <0.05);GDM组新生儿中发生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血浆中TNF-α、VCAM-1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P <0.05)。结论 GDM患者血浆中TNF-α和VCAM-1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且二者呈正相关,其水平升高与母婴不良结局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母婴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