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118
1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修春亮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5,共8页
文章首先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概念与内涵构建评价指标,在综合测度1990-2008年间北京市各系统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上的耦合容量系数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评... 文章首先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概念与内涵构建评价指标,在综合测度1990-2008年间北京市各系统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上的耦合容量系数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评价结果表明:(1)各系统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导向型城市化向经济导向型城市化演变的过程;(2)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整体水平都较高,且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并表现出与城市化划分基本一致的阶段性特征;(3)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彼此间的耦合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就北京市的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分析与评价可以作为城市规划明晰城市发展阶段和质量、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安排规划实施时序、制定对策建议以及检验规划效应的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6
2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1 位作者 修春亮 魏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 协调性 均方差赋权法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城市化对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城市多尺度景观格局的影响
3
作者 裴辉 周世豪 史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6-141,185,共7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定量评估城市化水平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结果显示,杭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特征为1200m;2050年BAU情景和2050年ELP情景优势景观为林地,建设用地平稳增长,2050年RED情景优势景观为耕地,且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指数在各情景下,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县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影响最大,且对BAU情景下城市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最高,在区县尺度上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可有效降低城市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权衡 城市化 半变异函数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 景观格局 多尺度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耦合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明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4-20,共7页
城市化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所构成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在要素的耦合性程度高低对于城市化的正常运转及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及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我... 城市化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所构成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在要素的耦合性程度高低对于城市化的正常运转及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及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基本呈现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的运行格局;其经济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东部地区为主,人口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中部地区为主,空间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西部地区为主;我国的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及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总体均处于耦合性的拮抗阶段,但就空间分布来看,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呈现为多数省区处于拮抗阶段、少数省区处于低水平耦合和磨合阶段的发展状态;而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却全部位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 空间城市化 耦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和熵权-随机森林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评价
5
作者 葛睿雅 李晓晖 +3 位作者 袁峰 窦帆帆 熊芸莹 薛晨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8,共9页
科学评估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潜力是缓解城市化问题和合理拓展有限区域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地下空间评价中的社会经济数据多来自于传统官方文件,其全面完整性和时空精度并不理想;此外主客观赋权方法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强和受数... 科学评估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潜力是缓解城市化问题和合理拓展有限区域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地下空间评价中的社会经济数据多来自于传统官方文件,其全面完整性和时空精度并不理想;此外主客观赋权方法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强和受数据干扰等不足。文章以多源大数据支持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熵权-随机森林耦合的地下空间需求评价模型。该模型基于熵权法确定负样本,将总样本和指标因子导入随机森林算法中,挖掘社会经济指标与现有地下设施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经过网格搜索调优后的模型AUC(area under curve)精度达到0.979,其中77.45%的现有设施落入评价的高需求区内,证明所采用模型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精细化评价结果可为今后地下建设选址提供更符合实际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随机森林模型 多源地理大数据 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地下空间需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地-水”平衡的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 陈睿 +3 位作者 任希岩 王慈 翟家琳 朱冠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52,共9页
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实践为例,围绕流域“人-地-水”的统筹平衡与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张力评价--平衡策略--平衡韧性的技术路径和模型框架体系,构建了多尺度“人-地-水”规模平衡+流... 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实践为例,围绕流域“人-地-水”的统筹平衡与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张力评价--平衡策略--平衡韧性的技术路径和模型框架体系,构建了多尺度“人-地-水”规模平衡+流域治理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法,针对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上、中、下游及二级流域的人口增长控制、耕地资源保护、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空间优化策略,并提出二级流域系统治理的多目标多区域管控传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流域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态化视角下三峡库区人口-经济-环境(PEE)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海浪 赵伟 +1 位作者 江雅婷 侯孟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1,235,共14页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2000—2020年库区P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2)研究期内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不变,协调等级不高,协调类型呈“西南-东北”“中部-北部”的空间特征,总体呈良性上升发展趋势;(3)邻近区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联系总量总体上升,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且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4)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具有趋同性,经济和人口系统是主要制约子系统,而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结论]库区P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重点从单一系统优化向多元系统协调出发,从系统自身与区域协同2个角度进行调整,加强政策制度调控,科学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态化 耦合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 时空演化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地方“粮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钟若希 韦锋 漆雁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3,共12页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既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在此背景下,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中央绩效考核如何影响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绩效与粮食安全保障间的治...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既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在此背景下,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中央绩效考核如何影响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绩效与粮食安全保障间的治理决策,并利用2010-2020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能显著缓解地方“粮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地方比较优势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缓解效应受到自然、技术以及市场因素的差异化影响,在地形平缓、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多的地区更明显。官员风险成本异质性分析则发现,这一缓解效应在粮食安全工作相对风险小、官员风险厌恶程度低的地区更突出。因此,应进一步下沉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定差异化的粮食安全绩效考核权重,完善粮食安全配套政策以提升各地种粮抓粮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粮食-经济空间偏离程度 中央绩效考核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蒋晓娟 王月菊 +1 位作者 陈兴鹏 张子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71,共9页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三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社会 城市化 耦合度 协调性 时空演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敬博 李同昇 +1 位作者 温伯清 成文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3-803,共11页
地形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山地区域其影响和约束作用更加明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SRTM数据提取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借助多种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多个尺度对人口、经济空间的格局和分异特征进行分析... 地形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山地区域其影响和约束作用更加明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SRTM数据提取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借助多种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多个尺度对人口、经济空间的格局和分异特征进行分析,重点从地形要素定量揭示其与人口、经济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结果显示,人口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但不均衡程度低于全国水平,Moran’s I指数结果说明人口、经济空间具有一定集聚特征,且在像元尺度下集聚程度更明显;②人口、GDP密度呈现外围热、内部冷的空间格局,通过像元尺度的空间要素密度分析发现人口、经济要素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十分明显;③样带研究中人口、GDP密度与海拔的变化曲线呈反向相关,人口、经济在小尺度范围对地形有一定的适应性;④经济发展对地形条件依赖性更强,人口和村庄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加明显;地形的垂直分异特征导致自然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空间差异,进而影响着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人口-经济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铁山 刘霄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4,共12页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行业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业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由计量分析发现,住房价格水平、就业集聚规模、高端产业比重和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差异均产生相似的影响;而租赁户数比重和低端产业比重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则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住外来人口 常住户籍人口 居住-就业空间错位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土地城镇化的“人口-经济”二元驱动视角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67,共6页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需要根据潜力方向实施差异化策略,北方地区应关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内部潜力释放,南方地区应侧重于经济发展中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内部潜力挖掘,同时还应注意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均衡增长,只有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潜力分区 GWR模型 人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的比较 被引量:23
15
作者 曾鹏 张凡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98,共5页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城市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轴系统”与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在经济增长中引擎作用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游士兵 苏正华 王婧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154,共13页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如何从省域角度探索经济增长新引擎值得探讨。本文以"点-轴系统"理论和城市空间扩展理论为依据,提出"跨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并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多项标准综合遴选出8个县市作为...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如何从省域角度探索经济增长新引擎值得探讨。本文以"点-轴系统"理论和城市空间扩展理论为依据,提出"跨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并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多项标准综合遴选出8个县市作为武汉市"跨城区"的候选地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跨城区"新模式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系统 城市空间扩展 跨城区 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人口空间分布——基于北京、东京和多伦多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德挺 史毅 卢镱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91,共9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空间结构问题凸显。本文在京津冀城市群的视角下验证了区域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相关性及人口重心转移的滞后性,并运用洛伦茨曲线对北京市人口空间均衡度和集中度进行测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空间结构问题凸显。本文在京津冀城市群的视角下验证了区域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相关性及人口重心转移的滞后性,并运用洛伦茨曲线对北京市人口空间均衡度和集中度进行测量,探讨了其全局和局部的人口空间关联模式,即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加剧,流动人口强聚集圈层、弱聚集圈层、中间过渡圈层的分布特征明显。最后,结合东京都市圈和多伦多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提出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倒U型"向"M型"双峰曲线转变的特点,明确了30公里圈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 人口空间分布 国际比较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经济”集聚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海波 黄亚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91,共6页
研究利用1984~2008年湖北省76个市县单元的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空... 研究利用1984~2008年湖北省76个市县单元的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空间发展具有非均衡极化特征,人口、经济加速向特定地域集聚极化发展的特征日益显著,并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连绵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中具有城市化要素集聚不对称性和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等突出问题。要实现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湖北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选择差异化的城市化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城市化空间过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淑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159,共5页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数量、GDP总量等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整体不均衡性、局部不均衡性以及不均衡性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研究。3...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数量、GDP总量等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整体不均衡性、局部不均衡性以及不均衡性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研究。30年来,河南省人口-经济分布的整体匹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呈波动式缓慢变化;局部不均衡在1980—1995年持续加强,表现在人口-经济协调型县域数量持续减少而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县域数量持续增加;1995年之后呈波动式变化。人口-经济不均衡性的全局空间关联模式为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式增强的趋势;经济极化聚集区和人口极化聚集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聚集,经济极化聚集区位于豫北、豫中和豫西的交界处,且有向豫中、豫西方向扩展、迁移的趋势;人口极化聚集区主要位于豫东和豫南地区,有向北迁移的趋势。分散模式中的经济孤立区和人口孤立区呈零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联系率 人口-经济不一致指数 空间关联模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