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经济-教育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
1
作者 杨媛 李沐然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的首发动力,同时也与该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发挥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教育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态化视角下三峡库区人口-经济-环境(PEE)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谢海浪 赵伟 +1 位作者 江雅婷 侯孟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1,235,共14页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2000—2020年库区P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2)研究期内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不变,协调等级不高,协调类型呈“西南-东北”“中部-北部”的空间特征,总体呈良性上升发展趋势;(3)邻近区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联系总量总体上升,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且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4)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具有趋同性,经济和人口系统是主要制约子系统,而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结论]库区P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重点从单一系统优化向多元系统协调出发,从系统自身与区域协同2个角度进行调整,加强政策制度调控,科学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态 耦合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 时空演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旅游经济-城镇-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土地城镇化的“人口-经济”二元驱动视角 被引量:8
4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67,共6页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需要根据潜力方向实施差异化策略,北方地区应关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内部潜力释放,南方地区应侧重于经济发展中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内部潜力挖掘,同时还应注意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均衡增长,只有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 潜力分区 GWR模型 人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丁生喜 王晓鹏 +1 位作者 秦真凤 诸宁扬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7,共4页
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青海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地区,三是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四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最后,提出促... 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青海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地区,三是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四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最后,提出促进人口-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小敏 徐冉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玉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1-546,共6页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有必要梳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查找研究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贯彻生态文明,指导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梳理为3个方面:其一,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区位布局层面快速城镇化地区内涵外延界定,其存在的区内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以及区际矛盾;其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维度、环境维度、经济维度等单一维度、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多要素、多维度间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即单维度研究多、两维度次之,多维度、系统性、多学科研究缺乏;结构、功能构成论研究多,耦合生成内在机理研究少;东部发达地区研究多,中西部加速城镇化地区研究少。基于此,提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研究努力方向,应针对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区域层次界定和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研究重点由单纯注重东部地区状态分析和问题验证,转向东部地区经验借鉴和中西部地区过程监督、指导并重。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地理学等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借鉴一般性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模式和耦合协同量化测度方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等主体,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科技、制度、信息等要素,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综述 生态-环境-经济 快速城镇地区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空间—环境”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新刚 张守文 +1 位作者 夏永久 陈晓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6,126,F0002,共8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人口-经济-空间-环境"城镇化内涵,通过构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值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61个县域单元2000-2013年4个时间断面县域城镇化人口、经济、空间、环...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人口-经济-空间-环境"城镇化内涵,通过构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值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61个县域单元2000-2013年4个时间断面县域城镇化人口、经济、空间、环境4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耦合度处于低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由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过渡阶段;空间格局上,省域东部县域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县域,中部县域耦合协调度高于南部和北部县域;在安徽规划五大片区中,皖北片区县域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其他片区县域表现为空间和环境城镇化滞后。该研究成果可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环境 耦合协调度 城镇 县域单元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乡-城人口流动与缓解城镇失业问题分析
9
作者 张兵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40-44,49,共6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城镇高失业状况与庞大的人口流动规模并存的现象 ,简要介绍了托达罗 Todaro 模型的内容及其含义 ,并根据模型对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 ,即通过各种途径...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城镇高失业状况与庞大的人口流动规模并存的现象 ,简要介绍了托达罗 Todaro 模型的内容及其含义 ,并根据模型对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 ,即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镇失业 托达罗模型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的安徽省人口-经济耦合关联及地形梯度差异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莎莎 方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基于2018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对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探讨安徽省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对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化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密度能够反映实际状况,并将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划分为超前型、滞后型和协... 基于2018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对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探讨安徽省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对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化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密度能够反映实际状况,并将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划分为超前型、滞后型和协调型3种类型。皖南山区以滞后型为主,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皖北地区以协调型为主,人口和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皖中地区以超前型为主,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2)随着地形因子的变化,地形对人口的影响强于经济。海拔>100 m,坡度>6°,地形起伏度>50 m的区域,属于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的重点关注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和太湖县等大别山核心区和池州市、黄山市和宣城市境内等皖南山区;3)人口-经济空间关系与地形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超前型面积占比越来越低,滞后型面积占比越来越高,协调型面积占比基本处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不仅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显著的阻隔效应,使第一产业发展受限,且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有显著影响,弱化了地区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 空间 栅格 地形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55
11
作者 童玉芬 李玉梅 刘传奇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共10页
借助于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乡—城人口流迁规模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作用明显。乡—城人口流迁越快,未来城镇老年... 借助于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乡—城人口流迁规模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作用明显。乡—城人口流迁越快,未来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越快,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则减少越明显,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22年以后开始超过农村;流迁规模越大,对城镇老年人口比重和抚养比缓解作用越强,而对于农村则相反;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始终会高于城镇,且农村和城市老年人口的比重的差距呈现由扩大到缩小的趋势。未来我国城镇将面临更大的养老负担和经济压力,而农村则面临家庭照料和长期照护的严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人口流迁 老龄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1 位作者 吴巍 李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8,共8页
城市人地协调关系是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01年、2012年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逐步形成轴带状"核心-... 城市人地协调关系是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01年、2012年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逐步形成轴带状"核心-边缘"结构、而城市建成区则呈"一轴多核"格局,城市规模的南北差异随着赣南地区城市发展而逐步缩小。2)从城市类型空间分布看,土地扩张型城市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其周边县市、交通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型城市则主要为省域边缘县市。3)对江西省人地协调关系进行多视角统计分析得到行政等级体系下市级以上城市土地扩张特征显著,人口规模体系下大中城市呈土地显著增长、中小城市人地相对协调,地形要素下城市类型分布与江西省"平原-丘陵-山区"的地形特征显著正相关。4)在人地关系多视角统计及空间分布基础上立足各类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发展建议及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土地扩张 空间分析 协调性系数 新型城镇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经济—环境耦合发展与动态计量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越 陈忠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5期261-265,285,共5页
[目的]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城镇—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计量特征,为浙江省制定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 [目的]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城镇—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计量特征,为浙江省制定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结果](1)经济、社会、人口城镇化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响应、状态、压力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增长;协调度稳定增长,由低度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良好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中度协调—城镇化滞后。[结论]各城市必须对应各自协调与滞后的现状,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以推动二者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城镇 生态-经济-环境 动态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力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黎鹏 杨宏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9-74,85,共7页
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该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文章通过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源。总体来看,珠江-西江经济... 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该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文章通过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源。总体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处于中低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梯级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南宁、柳州三个核心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辐射特征。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以及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该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源,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该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动力机制 空间分布格局 珠江-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理、路径与保障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正权 吴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5-21,共7页
职业教育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其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功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产业链攀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和提升市民化能力的作用显著。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 职业教育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其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功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产业链攀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和提升市民化能力的作用显著。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作用,不仅要实现城镇与农村、专业与产业、中职与高职、项目与群体四个对接,使职业教育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输送高技能型人才,高效开发人力资源;还必须基于入口、过程和出口"三位一体",构建面向人人、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的三层保障机制,扩大人力资本供给,充分释放人口红利,提升城镇融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供给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2
16
作者 王新贤 高向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66-1874,共9页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比分析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城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集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省际流动人口表现为“聚中有散”,即集聚程度较高,分散化...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比分析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城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集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省际流动人口表现为“聚中有散”,即集聚程度较高,分散化迹象趋于明显;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则表现为“散中有聚”,其较为分散地分布省会、地级市等大中城市,在向前1%城市集聚。②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政府和市场力量双重作用的影响,省际流动人口倾向于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工资水平的省会级城市;省内跨县流动人口更看重就业机会,更偏向地级市,财政支出对其流入地选择影响更大。③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对201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分别为4.24%,2.74%,前者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优化,后者则强化着中西部大中城市“一城独大”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与省内跨县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 偏移-分享法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发展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潇雨 渠丽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6期3155-3159,3165,共6页
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在积极、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构建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了... 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在积极、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构建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了鄂州市2000-2013年ERE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鄂州市经济发展迅速,资源、环境发展相对滞后。(2)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2000-2013年平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经济-资源子系统矛盾是阻碍ERE系统协调发展度上升的主要原因。(3)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鄂州城市发展的关键,应根据鄂州市实际情况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工业 鄂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62
18
作者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2-409,共8页
基于城市-区域系统模型,从"三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社会工程系统模式。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国家战略要求,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整体协调评价、城镇化与... 基于城市-区域系统模型,从"三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社会工程系统模式。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国家战略要求,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整体协调评价、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三者对比模式、城乡协调度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空间不足。②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重。③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4年间与河南省的城乡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到2005年之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才持续平稳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城镇 农业现代 协调发展 城市-区域系统模型 中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土地人口经济多维协调格局及分区发展策略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慧 苏航 +1 位作者 薛睿 章桂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62-270,共9页
从土地、人口与经济多维协调的视角去探讨国土空间开发策略,是破解当前城乡差距和人地矛盾问题的关键。该文改进土地经营规模模型后,对各地市农村土地压力进行测度;采用变换logistic模型,拟合各地区城镇人口缺口;借助结节性指数,探究各... 从土地、人口与经济多维协调的视角去探讨国土空间开发策略,是破解当前城乡差距和人地矛盾问题的关键。该文改进土地经营规模模型后,对各地市农村土地压力进行测度;采用变换logistic模型,拟合各地区城镇人口缺口;借助结节性指数,探究各地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将度量总体绝对关系的秩(复)相关系数和局部相对关系的耦合协调度联合运用,对土地、人口、经济系统进行协调性分析。进而依据协调性多维分异结果揭示各地发展模式类型,最后划定空间分区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在城乡收入均等化情境下黑龙江省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为户均11.6 hm^2,此时农业过剩人口1 102万人。饱和城镇化率水平下,城镇人口缺口为789万人。经济水平指数最高为大庆市,分值0.877;2)土地压力、人口缺口、经济水平核密度中心均集聚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带;3)土地、人口、经济系统间多维协调性均达到较高水平,并形成明显的4类:第1类是城乡协调型,将其划归为产业升级提档区,应谋求替代性支柱产业;第2类是农林专业型,划归为生态农业发展区,应走生态绿色发展的路子,并避免同质化竞争;第3类是城乡差距型,划归为城镇辐射带动区,应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第4类是总体滞后型,划归为城乡复合优化区,应尽快培育工业企业带动城镇发展,农业向多功能化着眼以消化巨量过剩农业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协调发展 土地-人口-经济系统 新型城镇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书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6,共6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正在快速下降,中国城镇化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论:为更加有效地保护耕地,中国应加快制定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推行高人口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镇 位序-规模规律 建成区人口密度 耕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