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曾文 张小林 +1 位作者 向梨丽 王亚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9,共9页
利用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南京都市区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规律。研究发现,1 10 a间南京都市区各地域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为剧烈的区域;人口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同时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域有向... 利用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南京都市区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规律。研究发现,1 10 a间南京都市区各地域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为剧烈的区域;人口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同时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域有向内收敛的趋势。2根据测定系数、F检验与图像分析的综合判断,对数正态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人口分布的单核心结构,两年份曲线的变化表明郊区化的主体仍然是近郊区,尚未发展到远郊化的程度。多核心模型的拟合表明南京都市区已初步形成多核心结构,且主中心对人口仍具有强大吸引力;而多核心与单核心模型同时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说明多核心结构尚未发育成熟。3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越来越高,人口分布趋于复杂,表明都市区正在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变动 郊区化 南京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阶段和大城市地区不同区域人口空间变动——以上海静安区、浦东新区和南汇区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任远 张放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9,共5页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城市的不同区域人口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根据20多年历时性数据的动态分析,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人口总量、迁移强度和迁移方向的不同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1992年前后,上海的郊...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城市的不同区域人口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根据20多年历时性数据的动态分析,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人口总量、迁移强度和迁移方向的不同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1992年前后,上海的郊区化历程才正式开始,当前上海正处于从前期郊区化向深度郊区化的转折时期、从初期相对扩散向绝对扩散发展的时期。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人口变动的规律性,实行分区域的人口发展对策:结合人口导出带来的城市问题引导城市更新;结合近郊区人口聚集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引导远郊区的人口聚集加强新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变动 城市化 前郊区化 深度郊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敏敏 魏樊 《规划师》 2006年第9期60-62,共3页
福州市人口仍不断向中心集聚,但中心区人口已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影响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有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等宏观因素,产业调整、土地供给等经济因素,以及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因素。
关键词 人口空间变动 影响因素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耀彬 张云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2期69-72,共4页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利用汉森模型,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存在着显著差别,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武汉市 人口分布 人口空间变动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蕊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5,共12页
依据2006-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综合利用传统数量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市和四大功能区两个空间层次对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动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市而言,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但增量趋缓;分功能区来看,常住人... 依据2006-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综合利用传统数量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市和四大功能区两个空间层次对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动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市而言,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但增量趋缓;分功能区来看,常住人口数量变动差异较为显著;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呈递减趋势;常住人口重心相对稳定;常住人口分布离散趋势不太明显。同时探讨了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外来人口聚集、住房价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总体规划导向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北京调控人口空间分布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 思路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