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级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格局探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正广 马忠玉 殷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9-174,共6页
人口分布、资源环境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协调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合理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要实现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容纳和发展适度规模的人口,这不仅受到人口自身数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而且还受到区域资源环境的约束,以... 人口分布、资源环境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协调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合理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要实现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容纳和发展适度规模的人口,这不仅受到人口自身数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而且还受到区域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经济发展对生活水平的限制。本文以宁夏为例,在预测县级行政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用地面积、城市供水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产量和农村供水量分别计算各县域内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最优人口容量,将人口预测与人口容量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研究宁夏的人口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宁夏北部川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较慢,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受土地因素的限制比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限制大,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的对比分析显示,此地区人口容量大,是未来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区;相比而言,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而人口容量受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限制较大,人口容量低,是需要转移人口的重点地区。此结果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域人口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人口分布格局 人口预测 人口容量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7,共6页
调整人口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种条件下,对我国人口分布进行合理性判断显得尤其重要。从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来看,尽管存在局部性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区域,但... 调整人口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种条件下,对我国人口分布进行合理性判断显得尤其重要。从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来看,尽管存在局部性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区域,但整体上我国的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是具有一致性的。以这一判断为出发点,本文在从传统角度分析地形海拔、水热条件、土地供养能力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等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地理成本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从地理成本角度分析了其对个人行为方向选择、资本投资方向选择等的约束性作用及进一步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接着又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了地理成本对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较差地域地方政府的刚性发展约束以及这种条件下形成对区域人口外迁的影响。最后,本文认为地理成本约束下我国的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一致性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成本 人口分布格局 主体功能区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 被引量:8
3
作者 唐伟 钟祥浩 周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9-164,共6页
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发展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是诠释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态的重要方面。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本研究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 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发展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是诠释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态的重要方面。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本研究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并结合GIS技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人口密度为衡量指标,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1990-2008年间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人口总量和密度均有明显增长,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态势。局部自相关分析揭示"一江两河"地区开始显现以拉萨市和日喀则市为中心的两个显著的人口高密度区,显示出该区域人口分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对以拉萨市、日喀则市和乃东县为中心的区域密度函数进行拟合。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江两河"地区空间发展正逐步由20世纪90年代单中心(拉萨市城关区)阶段,向目前的多中心向心集聚阶段转变,除拉萨市城关区外,日喀则市和乃东县集聚能力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格局 动态演变 人口的集聚与扩散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四川县域尺度人口聚集格局及层域划分 被引量:6
4
作者 窦馨逸 昌小莉 +2 位作者 罗明良 谭亚玲 董丞妍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12-16,共5页
近20年来四川省人口分布变化明显,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川省1993、2003及2009年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人口相对增量分析了县域人口序列变化;利用热点分析及引力模型,划分了人口分布的聚集区、区域人口中心及其空间层域组... 近20年来四川省人口分布变化明显,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川省1993、2003及2009年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人口相对增量分析了县域人口序列变化;利用热点分析及引力模型,划分了人口分布的聚集区、区域人口中心及其空间层域组合。结果表明,1993—2003年93%的县域人口相对增长,11个相对减少;2003~2009年92%的县域人口相对增长,12个相对降低。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于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区;人口热点区趋向集中、冷点区减少,形成热点—过渡—冷点区的圈层构造。区域人口形成东西两大分区,西区成都市为一级体系中心,涵盖成都、乐山、西昌、会理及绵阳、三台等二级体系;川内的其他县域形成包括达州、南充、巴中、泸州及宜宾等在内的众多二级分区,东区一级分区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四川省人口空间变化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格局 热点分析 引力模型 县域尺度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空间分布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望保 曾纪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采用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全国区县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格局相对稳定和分布极不均衡等特... 采用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全国区县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格局相对稳定和分布极不均衡等特征,人口净迁入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鲜明特色,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轨道,但受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工资差异的缩小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城镇化增速将会减缓,这种趋势在外来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沿海地区已有所体现.在全国3大城市群中,珠三角仍具有最强的人口集聚能力,而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空间集聚结构上珠三角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呈典型的多核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城镇化 人口迁移 分县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疏解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严梅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8-154,共7页
人口城镇化导致的特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长期困扰着这类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者。武汉市参照"逆城市化"理论,借鉴国外经验,采用了建设产业卫星城组群以达到合理分布人口,化解特大城市人口膨胀这一治本策略。在人口快... 人口城镇化导致的特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长期困扰着这类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者。武汉市参照"逆城市化"理论,借鉴国外经验,采用了建设产业卫星城组群以达到合理分布人口,化解特大城市人口膨胀这一治本策略。在人口快速增长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压力的情况下,这一策略的实行对问题解决有可行性。与此同时,武汉市在实施这一策略中出现了问题与偏差。只有坚持城市人口分布规划的远景目标、争取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同步进行、重新考虑"八大组团"的选址、确保卫星城组群与中心城区的间隔与距离等措施才能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特大城市 人口膨胀 人口机械增长 “摊大饼”方式 “纺锤形”人口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