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6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蒋晓娟 王月菊 +1 位作者 陈兴鹏 张子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71,共9页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三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社会 城市化 耦合度 协调性 时空演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型与社会型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
2
作者 邱瑾 俞沈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2-1832,共11页
随着迁徙模式的不断演变,人口流动已成为推动地区人口变化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空间混合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探讨经济型与社会型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 随着迁徙模式的不断演变,人口流动已成为推动地区人口变化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空间混合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探讨经济型与社会型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梯度格局。南方经济发达区域(如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吸引力明显高于北方,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吸引大量流动人口,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改善也逐渐带来人口流入,反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经济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对经济型流动人口的影响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型流动人口通常流动性更高,其迁移决策直接受到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社会型流动人口则更关注医疗保障及公共服务等因素,其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相对较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的推进,社会因素对2类流动人口的影响力均已超过经济因素,驱动因素正逐步从经济激励转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总体而言,人口流动模式受到经济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现出复杂的异质性。因此,在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需综合考量经济活力、公共服务和区域规划等多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区域的均衡发展。本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动态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在优化社会治理和区域发展战略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型流动人口 社会型流动人口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基于社会融合程度的视角
3
作者 王思 张祎盼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63,共24页
尽管数字经济能通过提供更高的预期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劳动者流入,但未必能够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决策。文章结合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县域层面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于工具变量法识别了数字经济提升流动人口... 尽管数字经济能通过提供更高的预期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劳动者流入,但未必能够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决策。文章结合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县域层面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于工具变量法识别了数字经济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在考虑不同的变量指标、计量模型和样本限制条件,控制流出地的影响以及安慰剂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于高收入、受过高等教育、非农户口、没有宅基地或承包地、雇主或自营劳动者的居留意愿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主要通过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渠道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增强了心理融合意愿、拓展了更广泛的本地活动、建立了更密切的社会关系和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相较于社会融合,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有限。可能的原因是缺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劣势部分抵消了数字经济的收入和就业效应,只有跨越了相应的人力资本门槛,流动人口才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善自身的劳动力市场地位。文章对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数字劣势 社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与社会流动视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公安部门信任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未 王若霖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7,159,共17页
公众对公安部门信任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公安部门的执法效能及促进城市社会治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21年数据,使用OLS模型挖掘流动视野下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其对公安部门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倾向... 公众对公安部门信任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公安部门的执法效能及促进城市社会治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21年数据,使用OLS模型挖掘流动视野下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其对公安部门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与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Bootstrap中介分析探究网络浏览时政信息在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公安部门信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感知正向作用于对公安部门的信任。这一关系在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中具有异质性,在进行长期人口流动的群体中最强,非流动人口中次之;在经历向上社会流动的群体中更强,未经历社会流动的人口中次之。网络浏览时政信息的频率在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公安部门信任间起负向中介作用,这一作用在非流动人口和未经历社会流动的群体中显著。研究发现为公安部门如何更为有效参与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证据为本的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信任 社会经济地位 工具变量 人口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统计测度、空间格局与关联网络
5
作者 魏和清 吴磊 张露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9,共6页
文章从总量、素质、结构、分布四个维度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引力模型考察了省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人口高质量... 文章从总量、素质、结构、分布四个维度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引力模型考察了省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关联网络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与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形成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空间格局;各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高水平省份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在凝聚子群内部,各省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 统计测度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与渐变:铁路交通与近代北方经济和社会变动
6
作者 江沛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指出,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因科学的局限性导致生产率受限,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农业占首位,消费水平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结构变化不大,贫富分配高度不平等,政治权力因空间限定而分散。这样的社会常常...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指出,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因科学的局限性导致生产率受限,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农业占首位,消费水平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结构变化不大,贫富分配高度不平等,政治权力因空间限定而分散。这样的社会常常是在外部挑战、侵略和民族主义影响下开始转型的,变动的条件是从国外引进工业和建立基础性资本,在此过程中传统政治与社会将会转变,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一般要经历传统、过渡、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性 罗斯托 消费水平 沃尔特 外部挑战 空间限定 中央集权 经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外籍人口的社会空间过程与形塑机制
7
作者 赵晔琴 范慧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179,180,共11页
外籍人口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过程是理解全球化时代下城市空间的重要窗口。上海自开埠以来,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口。1949年以前,上海的外籍人口主要分布于租界及邻近地区。改革开放后,因外向型经济的导向... 外籍人口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过程是理解全球化时代下城市空间的重要窗口。上海自开埠以来,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口。1949年以前,上海的外籍人口主要分布于租界及邻近地区。改革开放后,因外向型经济的导向和产业集聚,外籍人口不断向周边延伸,形成了以古北地区为代表的第一代国际社区。此后,由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外籍人口的空间分布自浦西向浦东扩展,在浦东新区形成了新的外籍人口集聚空间。社会空间的历史延续性、政府规划、族裔消费空间与居住选择偏好等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上海外籍人口空间聚集的发展与演变。深入剖析上海外籍人口空间集聚的形塑机制与演变路径,不仅有助于揭示外籍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规律与内在驱动力,还能为超大城市外籍人口的有效治理提供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人口 社会空间 演变过程 形塑机制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翟宇坤 李永宏 +1 位作者 沈海鸥 车晓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1,共8页
[目的]研究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省水土保持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面积,结合相应年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GIS,GeoDa与OLS等技术与方法,对吉林省2017-2... [目的]研究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省水土保持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面积,结合相应年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GIS,GeoDa与OLS等技术与方法,对吉林省2017-2021年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并辨识了关键影响因素。[结果]①吉林省水土流失的Morans’I指数均为正数且最小值为0.2546,水土流失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西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②吉林省社会经济指标中,城市化率、建设用地比例、植被覆盖面积以及农业经济增长率的Moran’s I值相对较高,在空间上存在一定集聚特征。③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性中,城市化率和林地面积的Moran’s I值较大,社会类型数据较人口类型数据和经济类型数据空间分布更集中。④农业GDP、农业用地比例、植被覆盖比例和水土流失的相关性较高,5 a平均Robust_Pr值分别为0.038,0.003和0.154。[结论]吉林省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及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双变量在空间上均具有较强自相关性,城市化率和植被覆盖面积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性 社会经济 水土流失 影响因素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欢 王春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37-141,共5页
城市化是一个包含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只有4个子系统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湖北省4个维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近10年来,湖北省... 城市化是一个包含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只有4个子系统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湖北省4个维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改善。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化是由空间城市化主导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人口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其他维度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影响湖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湖北省不同维度的城市化发展协调程度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未来应当更加注重人口城市化发展,同时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张,以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 空间 社会 耦合协调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模拟预测与布局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贵 贺念慈 +2 位作者 刘志远 王瑞 张正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84-8093,共10页
开展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预测和布局优化有助于揭示未来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是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开展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预测和布局优化有助于揭示未来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是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中的SSP1、SSP2和SSP4三类情景参数为基础,采用马尔可夫模型与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预测长江经济带2030—2060年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通过动态优化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典型年份的国土空间格局,进而分析国土空间数量结构及其格局演变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三类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长江经济带林地空间占比最高,其次为耕地空间、草地空间及建设用地空间,水域空间与未利用空间占比较小。(2)2030—2060年,三类情景下转出面积占比较大的是建设用地空间、林地空间和耕地空间,转入面积占比较大的则为耕地空间与林地空间。(3)SSP1与SSP4情景下,未来时期的建设用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耕地空间在长江上游的河谷平原地区呈现减少趋势;SSP2情景下,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则较为分散。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 国土空间 数量结构 布局模拟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平军 卢铭沁 +1 位作者 王亚辉 曹乃刚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结构因素统一纳入“内外交互作用”框架分析并优化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人口结构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结构与规模等属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围绕“双核心”地区呈带状分布,重庆地区男女性别比普遍高于四川地区,主要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关,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且空间上围绕“双核心”地区呈明显“核心-外围”特征。②人口具有自我发展的生产性及空间分布的流动性,表征为源于内部结构变化的自然增长和源于外部环境影响的机械增长,是地方化与区域化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口结构内部因素使区域人口“流”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流动和机械增长作用更明显,而人口自我生产性的下降负向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③人口不同属性结构演化呈现出的特征对应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不同,人口结构是否合理则通过该地区未来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及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匹配程度判断。未来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空间的合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老龄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26年《人口与经济》
12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人口与经济》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优秀社科学术期刊,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目前复合影响因子为7.187。期刊主要服务国内人口学以... 《人口与经济》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优秀社科学术期刊,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目前复合影响因子为7.187。期刊主要服务国内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科研院所及专家学者,全年发表“劳动力人口与就业”“生育与家庭发展”“老龄社会治理专栏”“城市化与人口流迁”“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力资本与健康研究”等方向的前沿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劳动力人口 人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城市群物流-人口-经济系统耦合协同度评估与空间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向育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5-188,共4页
提升城市群物流、人口和经济系统耦合度,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评估了我国13个主要城市群物流系统、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协同度,实证检验了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 提升城市群物流、人口和经济系统耦合度,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评估了我国13个主要城市群物流系统、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协同度,实证检验了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外,我国其余城市群物流、人口和经济系统耦合度较差,仍有较强的上升空间。物流-人口-经济系统耦合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提升人均消费水平,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因此,需统筹国内国际发展需求,强化现代物流支撑能力,同时要加快物流枢纽建设,发挥好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 人口 经济 城市群 耦合协同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
14
作者 栗珂珂 周詹杭 王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共10页
土壤侵蚀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驱动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空间非平稳关系的探讨和影响因素作用尺度差异... 土壤侵蚀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驱动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空间非平稳关系的探讨和影响因素作用尺度差异性的关注仍存在不足。为探究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复杂驱动机制,以中国34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为参考年,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揭示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的空间异质性,并探索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驱动作用及因素间的作用尺度差异。研究显示: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侵蚀热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以及黄土高原;与基于全局回归的模型及传统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MGWR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变量对土壤侵蚀速率的解释程度,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87;从驱动因素来看,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各驱动因素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方向会随着空间位置变化产生结构性差异;平均而言,人口密度是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贡献最大的因素;中国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在西部地区更容易受到复种指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速率的驱动机制更为复杂,不同驱动因素作用的空间尺度差异更明显。研究表明,决策者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以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预报 RUSLE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社会经济因素 空间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分析
15
作者 叶阿忠 田小梅 +1 位作者 李田田 张源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共12页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网络密度的提高和网络效率的降低有利于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个体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市群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长江经济 社会网络分析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差异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和荣 李松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14,共21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未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Bartik工具变量和时空地理加...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未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Bartik工具变量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实证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和总经济增长效应为正,间接经济增长效应为负;②机制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供给会分别正向、逆向调节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发展水平会正向调节人口老龄化的间接经济增长效应,但逆向调节直接经济增长效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是提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效应的重要作用路径。③人口老龄化的直接、间接和总经济增长效应分别呈现出显著的“东部>西部>中部”“东部>西部>中部”和“中部>东部”,且“西部>东部”的空间差异格局;在省际层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效应 空间计量 Bartik工具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李飞 张树文 +1 位作者 杨久春 王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数据在地学研究和使用中存在着数据结构不一致、空间单元不匹配和数据在空间单元内均一化等问题,因而需要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化,使其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国内外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数据空间... 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数据在地学研究和使用中存在着数据结构不一致、空间单元不匹配和数据在空间单元内均一化等问题,因而需要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化,使其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国内外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数据空间化和GDP数据空间化两方面,而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研究尚不多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学者提出了至少10余种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模型。该文按照其思想及方法的不同将其归为空间插值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响模型、多源数据融合法及遥感反演法四类,分别对其做了详细介绍,并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今后对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结果应用的两个方向:用于分析社会经济数据对生态交错带时空变化的影响和根据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结果进行土地利用历史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数据 人口密度 GDP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关联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娜 石培基 李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9-187,共9页
通过分析甘肃省各县区1991-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县区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Moran’s I指数等,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软件,对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异和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与... 通过分析甘肃省各县区1991-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县区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Moran’s I指数等,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软件,对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异和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呈西北低东南高,高值区围绕市区集聚的特点;甘肃省人口经济的地理联系密切,地理分布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偏差性,表现在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差异远大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差异;人口与经济匹配关系在空间分布上由分散转变为集中,总体来说不断趋于协调;从相关指数来看,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人口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弱的相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关联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被引量:20
19
作者 赵耀辉 杨翠红 +12 位作者 李善同 左学金 钟甫宁 方新 王丰 张俊森 李树茁 刘善仕 李海峥 方汉明 张维 李磊 张琴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162,共9页
人口结构对于国家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模式和中长期竞争力发展.揭示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研究其对全社会公共治理、商业模式等微观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及与经济社会发... 人口结构对于国家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模式和中长期竞争力发展.揭示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研究其对全社会公共治理、商业模式等微观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现阶段研究已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差距、人口跨区域流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未来研究中,应继续关注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机理、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变迁下的公共治理政策研究,微观组织管理理论创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 公共治理 国家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回族人口空间演化及其社会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志斌 杨莹 +1 位作者 居翠屏 邓春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1-929,共9页
基于1982-2010年兰州市街道和乡(镇)层面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和空间关联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 9.0和GS+7.0等软件对兰州市回族人口空间演化及其社会响应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兰州市回族人口呈一主一次"双峰... 基于1982-2010年兰州市街道和乡(镇)层面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和空间关联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 9.0和GS+7.0等软件对兰州市回族人口空间演化及其社会响应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兰州市回族人口呈一主一次"双峰体"结构,"峰体"之间回族人口不断填充。其次,回族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强正相关性,集聚趋势增强,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热点区"位于老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向东西方向延伸;"冷点区"位于老城区外围,范围逐步缩小,且向西偏移。而回族人口增长空间则表现为弱正相关性,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区"范围持续缩小,"增长冷点区"范围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城市包容,繁荣城市经济,构建和谐城市4个角度对回族人口空间演化过程的社会响应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人口 空间演化 社会响应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