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人》与“北京人”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克欢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7期91-100,共10页
"北京人"这一舞台形象的出现,与青年时代的曹禺对理想追求的热切与朦胧有关。在曹禺早期的剧作中,无论氛围多么压抑,环境多么黑暗,作品中总透着一抹曙色、一缕春光、一点念想、一线希望。就艺术处理而言,一个象征宇宙蛮力、... "北京人"这一舞台形象的出现,与青年时代的曹禺对理想追求的热切与朦胧有关。在曹禺早期的剧作中,无论氛围多么压抑,环境多么黑暗,作品中总透着一抹曙色、一缕春光、一点念想、一线希望。就艺术处理而言,一个象征宇宙蛮力、原始野性的实体形象直接登上舞台,意味着20世纪30年代末期之后,曹禺观念与技法的变化,说明他试图寻找在舞台上表现理想人性与美好社会的新方法。赖声川以黑色幽默与荒诞解读《北京人》,以怪异的色彩运用,将"北京人"作为一个登场角色的重点强调,在抽离了价值建构的形式嬉戏中,生命变得漫漶不清,曹禺力图超越现实文化的苦闷与朦胧的理想追求,化为一个暧昧不清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北京人” 人化的神或神化的人 黑色幽默 荒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