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开创研究人化世界的新境界——《论人化世界》述评
- 1
-
-
作者
王磊
-
机构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155,122,共5页
-
基金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019年年度课题“通向融合创新的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19JDZT01Z)
浙江工商大学“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1270JYN9918005G-14)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引言、人化世界研究之缘起人化世界及其相关问题,是王永昌先生多年来持续致思的领域。早在1981年,王永昌先生就开始思考"人的什么样的理念或认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实践活动"这一问题,并在硕士论文中在国内哲学界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实践观念"(1)。
-
关键词
硕士论文
人化世界
实践观念
王永昌
直接转化
-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人就是人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评介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卡敏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7-128,共2页
-
文摘
“人就是人的世界”,当马克思说这句话时,意味着一种以人的尺度审视人周围世界的崭新的世界观的确立。王永昌同志的《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一书,以马克思所昭示的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本质为指导线索,探讨了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在统一性这一最富有哲学魅力的跨时代课题。
-
关键词
人就是人的世界
创造人
创造活动
人的实践
人化世界
分合律
实践活动
哲学
观念先行
指导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概念的论争
- 3
-
-
作者
彭志恩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56,共9页
-
文摘
纵观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是"整个世界"还是"人化世界"的论争,各方论者常常基于一种直观唯物主义的前提性共识,即:永远存在一个未被人类认识、与实践绝无联系的"自在世界"。由此导致"人化世界"与"自在世界"、对世界的无限认识与有限认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观察世界的客体视角与主体视角、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其实在实践的视阈中,并不存在绝对独立于人化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绝对独立于已知世界以外的"未知世界"、绝对独立于改变世界以外的"解释世界"、绝对独立于实践辩证法以外的"客观辩证法"以及绝对独立于历史(实践)唯物主义以外的"辩证唯物主义"。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化世界
自在世界
论争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论教育视界中的“最优化”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刘云生
-
机构
重庆市巴蜀小学
-
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0-13,共4页
-
文摘
信息网络时代,最优化将再度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过去我们对教育“最优化”的认识陷入了“不可知论”和“完美理性”主义的两极怪圈中,其实,教育“最优化”是人们在教育领域内努力追求“人化世界”最优解的过程,所求得的“最优解”只能是“主观满意解”。
-
关键词
最优化
人化世界
多级试验优化
教育研究
-
Keywords
education
optimization
humanistic world
the optimization of multi-stage experiment
-
分类号
G40-0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代价与发展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李欣雁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46,共3页
-
文摘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问题愈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然而冷静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理论研究的局限。有人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怀企求一种无代价的发展,并竭力避免发展中的代价;以这种发展观为思维定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终只能得出”吃一堑,长一智”的结论,对发展真谛的探索泯灭于遏制代价的追求之中。因此我们说,发展,首先要经历严酷的斗争,付出重大的代价,每一次“付出”的同时,意味着前进的开始.代价是以否定的形式表征着发展。那种无视代价而产生的发展理想,只能是虚幻的、廉价的清谈泛论,并且注定转化为消极悲观的情绪。 (一)
-
关键词
人类社会发展
实践活动
负效应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
不可避免性
人化世界
合理性
改造自然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生命的二重性本质与形而上学的根
- 6
-
-
作者
吴利中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z1期12-15,共4页
-
文摘
原始人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二重性本质,即有限的自然生命和永恒的精神生命.突破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创造属人的永恒生命,追求无限和绝对,关怀终极,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这在以灵魂观念为基础、以原始宗教和神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拟人化的世界观中以想象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而上学正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中的这种超越性,是从理论上来实现这种超越的必要步骤.
-
关键词
生命
肉体
灵魂
万物有灵论
拟人化世界观
形而上学
-
分类号
B921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