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亚洲地区成人不同水平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与全因死亡率关系。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有关体质量指数和全因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目的:探讨亚洲地区成人不同水平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与全因死亡率关系。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有关体质量指数和全因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通过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研究异质性来源,利用漏斗图、Egger检验和Begg检验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1769369例,死亡104888例。 BMI<18.5 kg/m2、23.0~29.9 kg/m2、≥30.0 kg/m2三组的合并RR 分别为1.39(95%CI:1.31~1.47)、0.88(95%CI:0.85~0.92)、1.14(95%CI:1.05~1.23)。分层分析结果提示,人群性别、地域和患者身高体质量的获取方式、文献发表时间、文献质量是研究异质性的来源。 Egger和Begg检验均未发现发表偏倚(均P>0.05)。结论:BMI过低和BMI过高是亚洲人群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18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kg/m^2)1639例、超重组(BMI24.0~27.9kg/m^2)1212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377例。终点事件包括12个月时全因死亡、死亡或严重残疾、感染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低体质量组12个月时累计全因死亡率升高(19.1%vs 6.7%,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变化无显著差异(6.0%和3.8%vs 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体质量组为参照,低体质量组12个月累计全因死亡(HR=1.91,95%CI:1.22~2.98,P=0.004)、12个月时死亡或严重残疾(OR=1.50,95%CI:1.05~2.14,P=0.026)及感染并发症(OR=1.92,95%CI:1.21~3.06,P=0.006)的风险更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低体质量伴随脑卒中预后不良风险升高,但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无显著改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像素闪耀(PS)算法在提高中低体重指数(BMI)者70 k Vp腹部CT血管成像(CTA)动脉期实质器官图像质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因腹部肿瘤或血管性疾病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全腹CTA扫描...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像素闪耀(PS)算法在提高中低体重指数(BMI)者70 k Vp腹部CT血管成像(CTA)动脉期实质器官图像质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因腹部肿瘤或血管性疾病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全腹CTA扫描、BMI<22 kg/m2的患者62例,包括低管电压组(70 k Vp,A组)42例、常规管电压组(120 k Vp,B组)20例,A组经PS处理后的图像为C组(42例)。测量各组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及标准差(SD),并计算肝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记录辐射剂量,并对各组图像右肾动脉进行主观质量评分。结果 A、B、C组间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竖脊肌SD值、肝CNR、肝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较A组CNR提高了133.07%(1.69/1.27),SNR提高了137.74%(10.00/7.26)。3组右肾动脉的重建图像评分中位数均为5.0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A组和B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2.05±0.12)m Gy、(7.36±0.89)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1.53±0.12)m Sv、(5.51±0.72)m Sv,A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BMI<22 kg/m^2患者,采用低管电压扫描并PS处理后图像,在不影响实质器官CT值并保证血管成像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实质器官的图像质量,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青年男性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的特点,比较常见静息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预测方程与间接测热法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青年男性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的特点,比较常见静息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预测方程与间接测热法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进行静息代谢测试的30名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RMR,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成分。分析研究对象REE的特点,并与11个常见预测方程的推算值进行比较,通过配对t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两者差异。结果:30名青年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6.93±4.16)岁,整体RMR为(1960.17±463.11)kcal/d(1 kcal=4.1868 kJ),其中BMI正常者的RMR为(1744.33±249.62)kcal/d,显著低于超重或肥胖者[(2104.06±520.32)kcal/d](P<0.01),但体质量校正后,BMI正常者的RMR显著高于超重或肥胖者[(24.02±2.61)kcal/(kg·d)vs.(19.98±4.38)kcal/(kg·d),P<0.01];不同BMI受试者的RMR与体质量、脂肪量、去脂体重、体表面积、细胞外液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11个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均不佳(ICC均<0.75),其中,超重或肥胖青年男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使用的RMR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相对较高(ICC=0.547,P<0.01)。结论:不同BMI青年男性的RMR存在显著差异,超重或肥胖者要考虑体质量矫正后的RMR情况。不同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RMR的实测值一致性较差,建议通过间接测热法准确测定RMR。对于超重和肥胖的青年男性可以考虑采用WHO推荐使用的预测方程计算RMR,但有必要建立适用于不同BMI人群的RMR预测方程。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儿童视屏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与儿童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以及家庭相关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儿童视屏行为而作用于儿童BMI。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7~11岁共18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身高、...目的:研究儿童视屏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与儿童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以及家庭相关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儿童视屏行为而作用于儿童BMI。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7~11岁共18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视屏行为时间及其相关的家庭因素。儿童的视屏行为时间是学生回忆过去7 d平均每天看电视/视频的时间和使用电脑/游戏机/iPad的时间。调查可能与儿童视屏行为相关的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视屏行为时间、父母是否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不良影响、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由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计算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分。结果:儿童视屏行为时间的中位数为1 h/d,四分位间距为1 h/d。父母限制视屏行为时间〈120 min/d者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时间≥120 min/d者相比,男生BMI降低了1.63 kg/m2(P〈0.001),女生降低了0.85 kg/m2(P=0.004)。家庭经济地位评分、父母视屏行为时间、父母是否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不良影响与儿童的BMI无关。男、女生视屏行为时间在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和男、女生 BMI 关系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22 kg/m2(95%CI:-0.432,-0.095)、-0.187 kg/m2(95%CI:-0.507,-0.04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3.67%、22.11%。结论: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通过影响儿童视屏行为时间而作用于儿童BMI。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对儿童BMI的作用不如家长对儿童行为的监督。所以,在今后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家长参与监督儿童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亚洲地区成人不同水平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与全因死亡率关系。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有关体质量指数和全因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通过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研究异质性来源,利用漏斗图、Egger检验和Begg检验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1769369例,死亡104888例。 BMI<18.5 kg/m2、23.0~29.9 kg/m2、≥30.0 kg/m2三组的合并RR 分别为1.39(95%CI:1.31~1.47)、0.88(95%CI:0.85~0.92)、1.14(95%CI:1.05~1.23)。分层分析结果提示,人群性别、地域和患者身高体质量的获取方式、文献发表时间、文献质量是研究异质性的来源。 Egger和Begg检验均未发现发表偏倚(均P>0.05)。结论:BMI过低和BMI过高是亚洲人群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18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kg/m^2)1639例、超重组(BMI24.0~27.9kg/m^2)1212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377例。终点事件包括12个月时全因死亡、死亡或严重残疾、感染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低体质量组12个月时累计全因死亡率升高(19.1%vs 6.7%,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变化无显著差异(6.0%和3.8%vs 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体质量组为参照,低体质量组12个月累计全因死亡(HR=1.91,95%CI:1.22~2.98,P=0.004)、12个月时死亡或严重残疾(OR=1.50,95%CI:1.05~2.14,P=0.026)及感染并发症(OR=1.92,95%CI:1.21~3.06,P=0.006)的风险更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低体质量伴随脑卒中预后不良风险升高,但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无显著改变。
文摘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像素闪耀(PS)算法在提高中低体重指数(BMI)者70 k Vp腹部CT血管成像(CTA)动脉期实质器官图像质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因腹部肿瘤或血管性疾病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全腹CTA扫描、BMI<22 kg/m2的患者62例,包括低管电压组(70 k Vp,A组)42例、常规管电压组(120 k Vp,B组)20例,A组经PS处理后的图像为C组(42例)。测量各组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及标准差(SD),并计算肝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记录辐射剂量,并对各组图像右肾动脉进行主观质量评分。结果 A、B、C组间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竖脊肌SD值、肝CNR、肝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较A组CNR提高了133.07%(1.69/1.27),SNR提高了137.74%(10.00/7.26)。3组右肾动脉的重建图像评分中位数均为5.0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A组和B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2.05±0.12)m Gy、(7.36±0.89)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1.53±0.12)m Sv、(5.51±0.72)m Sv,A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BMI<22 kg/m^2患者,采用低管电压扫描并PS处理后图像,在不影响实质器官CT值并保证血管成像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实质器官的图像质量,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青年男性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的特点,比较常见静息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预测方程与间接测热法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进行静息代谢测试的30名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RMR,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成分。分析研究对象REE的特点,并与11个常见预测方程的推算值进行比较,通过配对t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两者差异。结果:30名青年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6.93±4.16)岁,整体RMR为(1960.17±463.11)kcal/d(1 kcal=4.1868 kJ),其中BMI正常者的RMR为(1744.33±249.62)kcal/d,显著低于超重或肥胖者[(2104.06±520.32)kcal/d](P<0.01),但体质量校正后,BMI正常者的RMR显著高于超重或肥胖者[(24.02±2.61)kcal/(kg·d)vs.(19.98±4.38)kcal/(kg·d),P<0.01];不同BMI受试者的RMR与体质量、脂肪量、去脂体重、体表面积、细胞外液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11个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均不佳(ICC均<0.75),其中,超重或肥胖青年男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使用的RMR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相对较高(ICC=0.547,P<0.01)。结论:不同BMI青年男性的RMR存在显著差异,超重或肥胖者要考虑体质量矫正后的RMR情况。不同预测方程的预测值与RMR的实测值一致性较差,建议通过间接测热法准确测定RMR。对于超重和肥胖的青年男性可以考虑采用WHO推荐使用的预测方程计算RMR,但有必要建立适用于不同BMI人群的RMR预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