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峰季节空调负荷预测方法
1
作者 韩平平 丁静雅 +3 位作者 吴红斌 仇茹嘉 徐斌 吴家毓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提出一种基于综合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峰季节空调负荷预测方法,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空调负荷数据参与电网调控。首先,考虑到不同季节的负荷增量影响和数据样本范围,分别利用最大负荷比较法和基准负荷比较法得到更具可信度的空调负荷数据;... 提出一种基于综合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峰季节空调负荷预测方法,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空调负荷数据参与电网调控。首先,考虑到不同季节的负荷增量影响和数据样本范围,分别利用最大负荷比较法和基准负荷比较法得到更具可信度的空调负荷数据;其次,计算包含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指标的主客观综合权重,构建考虑时空分布特性的人体舒适度模型,并验证其与空调负荷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基于综合人体舒适度指数提取建模样本数据,并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空调负荷预测模型。理论分析和算例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情景下可有效提高空调负荷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发电 空调 负荷预测 人体舒适度指数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建立
2
作者 张丽珍 马琨 +1 位作者 朱梦祥 姜波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3-670,共8页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生物力学中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目前基于生物力学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的不足;其次提出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肌肉、关节对舒适度的影响,得出舒适度指数;最后选取...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生物力学中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目前基于生物力学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的不足;其次提出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肌肉、关节对舒适度的影响,得出舒适度指数;最后选取消防员卷水带作业进行验证。结果 改进后的基于骨肌活动度评价方法的舒适度指数为0.74,小于基于肌肉活动度舒适度情况下的舒适度指数0.82,验证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通过对43名消防员的问卷调查,收集的主观感受与验证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前者方法更加全面精确。结论 相较于仅考虑结合肌肉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结合肌肉和骨骼情况的舒适度评价方法不仅更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还能全面揭示潜在的生物力学风险,因此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骨肌活动度 人体舒适度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噪声特性及人体舒适度研究
3
作者 陈兆玮 李松松 +4 位作者 徐鸿 尹镪 彭淞 万方爽 唐靖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3-1377,共15页
本文依托重庆某大型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对车辆段地铁运行诱发上盖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特性及人体舒适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测分析车辆段振动特性,结合数值仿真法,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建立轨道-土体-车辆段-上... 本文依托重庆某大型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对车辆段地铁运行诱发上盖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特性及人体舒适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测分析车辆段振动特性,结合数值仿真法,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建立轨道-土体-车辆段-上盖建筑有限元模型,分析列车激励下上盖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特性并进行评价;结合心理学和模糊数学法构建振动和二次噪声联合烦恼度模型,对上盖建筑室内人体舒适度进行分析,并以烦恼度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列车运行下,咽喉区的振动水平最高,车辆段不同区域的振动稳定性表现为库内区>咽喉区>上盖区;随着横向传播距离增大,平台最大Z振级近似线性减小;上盖各建筑的振动主频均分布在12.5~20 Hz,二次噪声主频段在63~80 Hz,各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随楼层增加出现衰减,但需指出的是,住宅楼振动和二次噪声在12层后均出现放大现象;上盖各建筑振动均未超标,但商业楼二次噪声存在超标,最大超标值为4.9 dB(A);采用联合烦恼度模型得到的烦恼度结果与标准评价结果较为相符,但烦恼度能细化振动和二次噪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程度;模型计算发现,虽然住宅楼一楼满足标准限值,但夜间的振声联合烦恼度却超过0.6的烦恼阈值,会使人体感到不舒适,表明采用联合烦恼度模型进行评价要更加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段 上盖建筑 振动特性 二次噪声 人体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积宏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普布多吉 张伟华 史继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0-992,共13页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反应指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及其对田径运动成绩的影响
5
作者 周娴 冯晓劲 +1 位作者 王成 张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5-1052,共8页
人体舒适度是评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它是人体器官和皮肤等感受器对环境感知后,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人体舒适度受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直接影响.利用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 人体舒适度是评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它是人体器官和皮肤等感受器对环境感知后,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人体舒适度受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直接影响.利用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SORPES) 2015-202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所选指数包括了热应力(Heat Index,HI)、湿热指数(Humidex)、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风冷指数(WCI).从年际变化看,各指数的量值基本相当,均在15~20.各指数的年变化趋势和月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在各个指数的定义和计算中,气温都是权重最大的气象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湿度、风速等要素进行修订.各个指数的概率密度分布均出现了弱的“三峰型”,这是秋季的“双峰型”和其他季节的“单峰型”叠加导致的.秋季各指数“双峰型”分布特征主要是由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的.总体来看,南京地区人体感觉以舒适为主,热环境风险远大于冷环境风险,以Humidex为指标统计的风险概率比以HI为指标的略高.利用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员200 m短跑的训练记录分析了人体舒适度对户外运动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运动员对热环境的敏感性反应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30%的研究对象受热环境舒适度影响,其中10%的研究对象受热环境舒适度影响明显,女运动员的敏感度高于男运动员.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体育训练中,环境人体舒适度对运动员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人体舒适度 户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典型城市森林中人体舒适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佳 张海英 +3 位作者 叶思琪 白颢 张瑞 倪细炉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20-24,共5页
城市森林能为人们能提供舒适的场所。以银川市的银川植物园(市郊公园)和花博园(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监测气温、相对空气湿度、平均风速等气象指标,计算综合舒适度指数,分析不同季节的舒适度指数日变化及舒适时长变化。结果表明:2019年... 城市森林能为人们能提供舒适的场所。以银川市的银川植物园(市郊公园)和花博园(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监测气温、相对空气湿度、平均风速等气象指标,计算综合舒适度指数,分析不同季节的舒适度指数日变化及舒适时长变化。结果表明:2019年舒适度指数计算得出一天中户外最舒适的时间均为15:00—18:00,最舒适季节是夏季,全天综合舒适度指数都处于很舒适范围内;2021年舒适度指数计算得出一天中户外最舒适的时间与2019年相同,为15:00—18:00,舒适度达到舒适等级的小时数在夏季最多,可见,城市森林建设应增加阔叶树种或乔木灌木配种,增加林分郁闭度,提升林分结构复杂程度,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森林对城市环境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人体舒适度 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义滨河森林公园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律江 李新宇 +5 位作者 段敏杰 孟祥雪 刘京宇 赵英波 闫琛玮 刘秀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066-7072,共7页
为探究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作用,以顺义滨河森林公园绿地为对象,选择硬质铺装为对照,于2022年3—11月,对不同植物群落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间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改善提升效应。结果表... 为探究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作用,以顺义滨河森林公园绿地为对象,选择硬质铺装为对照,于2022年3—11月,对不同植物群落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间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改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春季降温效果最好(2.74℃),其次是夏季(2.05℃),一天内在14:00前时段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夏季增湿效果最高(6.88%),其次是秋季(5.62%);在减弱风速效果中春季幅度最高(0.2 m/s),其次是夏季(0.07 m/s),上午时间段内减弱风速程度较大。春夏秋三季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人体舒适度,其中夏季最高(1.54),其次是春季(0.54),夏季全天及春季、秋季的12:00—14:00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可见植物群落优化提升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均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提升、经营管理及市民休闲出行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顺义滨河森林公园 植物群落 小气候 人体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兰圃环境因子及人体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冰敏 马绵英 +2 位作者 谢伟文 董晨露 谭广文 《广东园林》 2024年第4期60-66,共7页
为探索华南地区适合开展康养保健活动的公园绿地的建设,基于实地调查,选取广州兰圃内部不同景观分区,监测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浓度及声环境因子,并分析人体舒适度。结果表明:兰圃的景观空间具有显著的降温效... 为探索华南地区适合开展康养保健活动的公园绿地的建设,基于实地调查,选取广州兰圃内部不同景观分区,监测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浓度及声环境因子,并分析人体舒适度。结果表明:兰圃的景观空间具有显著的降温效果,其中最明显的为兰园区,其次为芳华园区、明镜阁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体的不舒适程度;兰圃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689个/cm^(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处于正常水平;园内空气颗粒物PM_(2.5)及PM_(10)的日均浓度分别为36.95μg/m^(3)和76.80μg/m^(3),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兰圃昼间等效声级为60.82 dB(A),仅芳华园区达到国家昼间环境噪声限值的2类标准。兰圃内的环境因子受到多方面的干扰,需通过景观手法改善不利条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提升园内的康养质量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园林 园林康养 负氧离子 空气颗粒物 人体舒适度 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五峰康养旅游人体舒适度时空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志红 曹昕男 +1 位作者 张子明 孙楚昭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93-97,共5页
利用2018-2022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逐日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并采用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和等级划分方法,通过比较人体感受舒适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为游客康养旅游规划和康养... 利用2018-2022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逐日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并采用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和等级划分方法,通过比较人体感受舒适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为游客康养旅游规划和康养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渔洋关镇和五峰镇3-5月份和10-11月份均以广义舒适期为主,其中3、4、10、11月份基本整月处于广义舒适期,月均广义舒适日数在25d以上,非常适宜观光和康养旅游。五峰全境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康养效应在时空上具有互补性,总体上夏季西部乡镇夏季避暑康养优势凸显,春秋季东部乡镇更适合康养旅游。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围绕“中国天然氧吧”、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康养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康养旅游 黄金分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人体舒适度的气象敏感负荷短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高亚静 孙永健 +3 位作者 杨文海 啜斌 梁海峰 李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46-1954,共9页
针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对电网负荷预测造成的挑战,该文在现有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雾霾、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指标的新型人体舒适度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构建考虑时空分... 针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对电网负荷预测造成的挑战,该文在现有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雾霾、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指标的新型人体舒适度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构建考虑时空分布特性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在处理连续变量时采用优化的离散化方法,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标选择预测相似日,并以人体舒适度指数作为模型输入进行电网的短期负荷预测。通过保定市和上海市的民用负荷和天气数据验证了文中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雾霾 时空分布特性 AHP-熵权法 改进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森林小气候状况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汪永英 孔令伟 +3 位作者 李雯 毛桃义 曹晓飞 荣旭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93,共4页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定点观测,用温湿指数(IT,H)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不同林型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夏,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清晨最低1,4:00达到最高值;相对...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定点观测,用温湿指数(IT,H)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不同林型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夏,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清晨最低1,4:00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3种不同林型对周围环境均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白桦林的平均降温率(6.69℃)最大,而且降温效应以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蒙古栎林的平均增湿率(44.78%)最高,且也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在一日中对人体舒适度感觉最好和感觉舒适时间最长的是白桦林(22.13%1,2 h)和樟子松林(22.17%,1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小气候 温湿指数 人体舒适度 降温 增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市崆峒山旅游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党冰 张博凯 +2 位作者 李佳耘 王式功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5-79,共5页
利用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凉市及主要旅游景点崆峒山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计算出各县区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各舒适度等级所占日数的年分布和历年平均值... 利用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凉市及主要旅游景点崆峒山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计算出各县区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各舒适度等级所占日数的年分布和历年平均值.利用1986-2010年崆峒山客流量资料,对崆峒山客流量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凉市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体感表现为冷感到舒适,适宜人们旅游疗养.7县(区)人体舒适度较高,适宜居住时间近6个月.夏季人体舒适度最高,处于舒适水平;春、秋季人体舒适度基本一致,处于较舒适水平;冬季人体舒适度较低,处于不舒适水平.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7县(区)人体舒适度差异明显,其中舒适度较高的县(区)为崆峒、崇信、泾川、灵台,其次为庄浪、华亭、静宁.崆峒山客流量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山 气候 人体舒适度 相关性分析 平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江苏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13
作者 于庚康 徐敏 +1 位作者 于堃 高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45-1150,共6页
利用江苏地区37个观测站1 980 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以及通径分析法,对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江苏年均CIHB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0.11/年,淮北、江淮之间、苏南的CIH... 利用江苏地区37个观测站1 980 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以及通径分析法,对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江苏年均CIHB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0.11/年,淮北、江淮之间、苏南的CIHB年际变化特征与全省平均的演变特征基本保持一致;(2)除夏季外,其余三个季节的CIHB均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春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冬季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CIHB春、夏(秋、冬)两季的南北差异较小(较大);(3)CIHB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其中温度对CIHB的正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风速对CIHB的最终影响是通过温度起负作用;(4)虽然近30年江苏整个夏季的CIHB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7、9月份还是存在着弱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对江苏地区的CIHB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人们应对气象要素变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以及旅游、能源业的气象服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时空特征 通径分析 偏热天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杨成芳 薛德强 李长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1,共5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 (REOF)的方法 ,对山东省 90个测站 1 971~ 2 0 0 0年的年平均人体舒适度进行区域划分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半岛的沿海地区是山东省舒适感觉最佳和较舒适日...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 (REOF)的方法 ,对山东省 90个测站 1 971~ 2 0 0 0年的年平均人体舒适度进行区域划分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半岛的沿海地区是山东省舒适感觉最佳和较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 ,热不舒适主要出现在山东的中西部地区 ,冷不舒适则以北部和沿海地区较为突出。近 30年来 ,山东各区域冷不舒适感觉日数明显减少 ,热不舒适日数增加 ,舒适度感觉有向热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REOF 区域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正交分解 山东省 北部 感觉 研究 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夏季典型游憩林人体舒适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晓磊 许景伟 +2 位作者 李传荣 胡丁猛 赵振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以济南南部山区4种典型游憩林(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游憩林调节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炎热的夏季,4种游憩林均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及降低风速的作用,能明显改善人体舒适... 以济南南部山区4种典型游憩林(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游憩林调节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炎热的夏季,4种游憩林均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及降低风速的作用,能明显改善人体舒适度。不同游憩林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分别日均降温2.10、2.75、2.15、0.67℃;增湿5.35%、8.0%、6.04%、2.92%;降低风速51.0%、66.4%、67.4%、37.0%。从人体舒适度来看,游憩林林内很舒适的时间延长了1 6 h;8:00-10:00和17:00-18:00达很舒适标准,最适合进入林地活动;体感舒适程度为侧柏黄栌混交林>侧柏纯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侧柏黄栌混交林调节小气候和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最大,是夏季人们户外活动的首选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游憩林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舒适度指数在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6
作者 秦海超 王玮 +1 位作者 周晖 王林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3-66,共4页
针对地区电网负荷易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的特点,引入人体舒适度这一气象新概念,综合分析天气因素对用电负荷的影响,并在人工神经网络法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输入单元中,以人体舒适度指数代替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经长春电网实际数据预测... 针对地区电网负荷易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的特点,引入人体舒适度这一气象新概念,综合分析天气因素对用电负荷的影响,并在人工神经网络法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输入单元中,以人体舒适度指数代替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经长春电网实际数据预测计算,证明此方法与引入人体舒适度指数前相比,可减少输入单元的个数,提高负荷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工神经网络 负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异常的背景场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于庚康 徐敏 +3 位作者 高苹 黄亮 罗艳 凌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600,共8页
利用江苏地区37个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逐日资料,及同时段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和遥相关法,研究了当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出现异常偏高和偏低时,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基本特征。... 利用江苏地区37个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逐日资料,及同时段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和遥相关法,研究了当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出现异常偏高和偏低时,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CIHB偏高年较偏低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冬季风明显偏弱,尤其是北风分量偏弱最为明显,江苏上空下沉气流偏弱,均不利于冷空气东移南压以及向下入侵;夏季,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北、偏强,夏季风明显偏强,尤其是南风分量偏强显著,导致往北的暖湿气流强盛,垂直运动总体偏弱,不利于夏季对流活动的发生。(2)冬季,CIHB偏高年中西太平洋的海温高于偏低年,尤其是在我国东部近海的黑潮区,偏暖幅度最为明显,无论是超前相关还是同期相关,西太平洋海温与冬季CIHB都是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暖池区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冬夏季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古琳 王成 +4 位作者 王艳英 王晓磊 孙振凯 王茜 孙睿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9,共10页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附近,选择20世纪80、90年代营造、位于山顶南坡的香樟林、湿地松林和山顶北坡的栓皮栎林3种典型人工游憩林为对象,以位于山脊的水泥道路为对照,于春、夏、秋、冬季晴好无风天气条件下,在5:00—19:00同步测定3个游憩林及对照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在此基础上计算舒适度指数和衣着厚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游憩林及对照点的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日内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游憩林的人体舒适度差异,并提出四季游览惠山的衣着建议。【结果】各林分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夏、秋季大于春、冬季,风速表现为香樟林和湿地松林在夏季最大,栓皮栎林和道路在秋季最大;相同季节不同林分之间的舒适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林分在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4个季节白天观测时段内,各林分气温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在11:00—15:00,谷值出现在 5:00 —7:00,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则与气温相反;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峰值出现在5:00—9:00,谷值出现在13:00—15:00;在春、秋、冬季,各林分人体舒适度在11:00—15:00最高,而夏季这个时间段则最低;3个游憩林在夏季能显著提高人体舒适度,但冬季与对照的差异不大;各林分气候达到“舒适”等级的时间为春季最长(11:00—17:00),秋季次之(11:00—15:00),夏季仅早上气候舒适(5:00—7:00),冬季气候均为“极不舒适”;各林分的着衣厚度指数在夏季均为1,冬季均为7,春季香樟林为5,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为4,道路为3,秋季道路和栓皮栎林为4,香樟林和湿地松林为5。【结论】 3个人工林林分在春季均发挥降温增湿效应,湿地松林在4个季节都具有降风作用;各林分在夏季调节小气候效应更明显,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春、秋、冬季的11:00—15:00为白天气候的最舒适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城市游憩林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外植物对人体舒适度及环境满意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冷寒冰 胡永红 +3 位作者 周鑫 刘蔚巍 孙婵娟 连之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574-4580,共7页
基于环境心理学和人体生理学,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并结合客观生理参数测量的方式,为营造人体造舒适满意的室外环境,对室外植物属性对人体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在上海植物园内选取由不同颜色、大小、气味等植物构成的局部特征环... 基于环境心理学和人体生理学,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并结合客观生理参数测量的方式,为营造人体造舒适满意的室外环境,对室外植物属性对人体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在上海植物园内选取由不同颜色、大小、气味等植物构成的局部特征环境进行研究,并进行有无植物环境的对比实验,收集有效主观问卷240份,并对64位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游客生理参数进行测试。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环境下人体主观舒适度及客观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植物的不同属性对人体舒适度及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比无植物环境,人体在植物环境下的总体满意率和舒适度得到显著提高,而植物的颜色和气味的作用最为显著;不同植物环境下受试者的期望不同,大面积、多色彩的植物环境花草园环境的受欢迎程度最高,生理参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在环境中的舒适状态,其中心率变异性与环境舒适度的相关性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外环境满意度 人体舒适度 植物环境 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道树绿化模式夏季小气候效应与人体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美莲 李志强 +1 位作者 银红 高润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5-240,共6页
对呼和浩特市市区行道树"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2种主要绿化模式不同走向小气候要素进行实地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行道树能减弱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三板四带均比一板两带减弱明显,减弱程度与行道树走向有关,东西向减小幅度为134 W/... 对呼和浩特市市区行道树"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2种主要绿化模式不同走向小气候要素进行实地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行道树能减弱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三板四带均比一板两带减弱明显,减弱程度与行道树走向有关,东西向减小幅度为134 W/m2,南北向减小174 W/m2;从温湿度来看,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东西向降温分别达1.9℃、2.7℃,增湿达4%和7%;南北向降温分别达1.7℃、2.1℃,增湿1%和4%,减弱程度还与太阳方位有关;从影响最大风速来看,东西向三板四带式减弱达4.1m/s,一板两带减弱达1.5m/s;南北向三板四带式减弱达2.8m/s,一板两带减弱达1.3m/s,三板四带对风速的减弱作用比一板两带的大,减弱程度不仅与行道树走向有关,还与当日盛行风向有关;行道树均可提高人体舒适度,尤其是三板四带式效果更好。通过对不同道路绿化设计模式的小气候效应量化角度分析研究,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绿化模式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