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人体振动仿真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济民 胡用生 陆正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80,共5页
在人体振动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人体轨道车辆运动方程。利用来自二系悬挂的冲击输入以及来自轨道的随机干扰输入,研究在车体上以及人体头部和内脏引起的响应。结果表明:人体的振动与车体的振动有较大的差异,横向人体振动较大,垂向人... 在人体振动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人体轨道车辆运动方程。利用来自二系悬挂的冲击输入以及来自轨道的随机干扰输入,研究在车体上以及人体头部和内脏引起的响应。结果表明:人体的振动与车体的振动有较大的差异,横向人体振动较大,垂向人体振动较小;人体头部的横向振动较内脏的振动大,垂向头部振动较内脏的振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人体振动 模型特征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建立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的新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贤坤 徐铭陶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2期209-212,共4页
视人体为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的时不变连续体,提出了一种建立特定姿态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的新方法。作为例证,将立姿人体离散化为16个生理环节,并建立了16个自由度、无阻尼线性集中参数的振动生物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物理参数的计算... 视人体为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的时不变连续体,提出了一种建立特定姿态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的新方法。作为例证,将立姿人体离散化为16个生理环节,并建立了16个自由度、无阻尼线性集中参数的振动生物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物理参数的计算方法和算例。得到的16个立姿人体固有频率和立姿人体下肢环节的等效刚度值与前人的实验结果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建模 人体振动 多体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计算机所处的人体振动环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志奇 陈东义 王厚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49,共4页
可穿戴计算机所提供的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决定了人体环境即为其工作环境。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振动,可穿戴计算机长期在振动环境下使用,其电气性能与可穿戴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对走动和跑动两种状态下人体适于放置可穿戴计算机的部位所... 可穿戴计算机所提供的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决定了人体环境即为其工作环境。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振动,可穿戴计算机长期在振动环境下使用,其电气性能与可穿戴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对走动和跑动两种状态下人体适于放置可穿戴计算机的部位所产生的振动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有5名男生参加了测试,被测部位包括人体的上臂、前胸、腹部、腰部和大腿,对每一被测部位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产生的振动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得到了人体振动环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计算机 人体振动环境 振动测试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的研究
4
作者 丁艺 黄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0,共3页
为了对卧姿人体的振动响应进行实时评价 ,设计了一种双输入的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它根据国家标准对卧姿人体承受头部和臀部振动输入的 2次计权方法 ,采用多任务的软件设计 ,一边采集数据 ,一边进行运算 ,实现了测量结果的实时显示... 为了对卧姿人体的振动响应进行实时评价 ,设计了一种双输入的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它根据国家标准对卧姿人体承受头部和臀部振动输入的 2次计权方法 ,采用多任务的软件设计 ,一边采集数据 ,一边进行运算 ,实现了测量结果的实时显示。对照试验表明 :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的运算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 实时处理 主从式系统结构 单片机系统设计 软件设计 卧铺客车 行驶平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立姿人体振动模型
5
作者 丁艺 王贤坤 《森林工程》 1996年第2期36-38,共3页
本文基于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建立了一个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的立姿人体的线性弹簧——质量系统。细化了人体躯干环节,给出了计算线性弹簧——质量系统的物理参数的方法,具体算例表明本文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实际立姿人体的振动特性。
关键词 人体振动 固有频率 非均质 非均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特定姿态人体振动参数计算方法
6
作者 丁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105-1107,共3页
为了探讨人体振动数值模拟研究法 ,将人体视为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的连续体 ,提出一种特定姿态人体振动参数计算方法。将立姿人体划分为多个刚性环节 ,建立了多自由度、线性集中参数的振动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刚体的质量和刚体间的等效... 为了探讨人体振动数值模拟研究法 ,将人体视为非均质非均弹性模量的连续体 ,提出一种特定姿态人体振动参数计算方法。将立姿人体划分为多个刚性环节 ,建立了多自由度、线性集中参数的振动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刚体的质量和刚体间的等效刚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算例得到的立姿人体固有频率与前人的实验结果比较 ,具有良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参数 人体振动 等效刚度 刚性环节 人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体振动响应的ISD悬架座椅性能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张军 张志飞 +2 位作者 徐中明 贺岩松 黄深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80-187,共8页
为解决悬架座椅设计中降低固有频率和保证系统刚度之间的设计矛盾,进一步改善悬架座椅舒适性,将惯容器运用到悬架座椅系统中。建立了ISD(Inerter-Spring-Damper)悬架座椅模型,选出了最适合座椅的ISD结构,并结合三自由度坐姿人体模型(ISO... 为解决悬架座椅设计中降低固有频率和保证系统刚度之间的设计矛盾,进一步改善悬架座椅舒适性,将惯容器运用到悬架座椅系统中。建立了ISD(Inerter-Spring-Damper)悬架座椅模型,选出了最适合座椅的ISD结构,并结合三自由度坐姿人体模型(ISO 5982—2001)模型)建立了四自由度人-椅系统集中参数模型。根据座椅台架试验对悬架座椅参数和人体参数进行了识别。分析了模型在不同频段下的动态响应,惯质系数在不同频段激励下的取值,以及惯质系数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和惯质系数与阻尼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将惯容器运用于悬架座椅能明显降低系统固有频率、改善座椅舒适性;惯容器、弹簧和阻尼器三者并联是最适合悬架座椅隔振的ISD结构,舒适性的改善程度和最优惯质系数取值都与激励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容器 ISD悬架座椅 人体振动 参数识别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车辆运行中纵向冲击对人体振动影响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俊俊 胡用生 张济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年第11期33-36,40,共5页
建立了人体与轨道车辆振动耦合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进行仿真研究。从仿真结果中得到车体、人体头部及人体内脏在横向、垂向和纵向上的振动响应及其能量集中的主要频率段,并从功率谱密度图得知人体头部和内脏的振动响应频率基本相同。当... 建立了人体与轨道车辆振动耦合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进行仿真研究。从仿真结果中得到车体、人体头部及人体内脏在横向、垂向和纵向上的振动响应及其能量集中的主要频率段,并从功率谱密度图得知人体头部和内脏的振动响应频率基本相同。当冲击力越大速度越高时,车体和人体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越大,但垂向和横向的响应比较小,纵向响应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纵向冲击 人体振动 响应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卧铺客车人体振动舒适性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4
9
作者 汤小红 杨岳 彭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7-161,共5页
铁路卧铺客车乘客在卧姿状态下所承受的全身振动是影响其乘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在铁道车辆二系悬挂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卧铺的隔振作用与卧姿人体的垂直振动响应特性,建立了14自由度"人-铺-车辆&qu... 铁路卧铺客车乘客在卧姿状态下所承受的全身振动是影响其乘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在铁道车辆二系悬挂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卧铺的隔振作用与卧姿人体的垂直振动响应特性,建立了14自由度"人-铺-车辆"振动系统空间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在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的卧姿人体垂直振动响应。应用卧姿人体全身振动舒适性评价标准,建立了铁路卧铺客车人体振动舒适性仿真流程。通过对人体头-臀二部位加速度均方根值先后进行部位计权和频率计权,得到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指标。以M atlab为工具编制了卧铺客车人体振动舒适性仿真软件,交互输入车辆与人体的结构和动力学参数后,自动完成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仿真计算,进而为铁路卧铺客车人体振动舒适性分析及车辆悬架参数优化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卧铺客车 振动舒适性 卧姿人体垂直振动 建模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坐式采茶机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及减振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翁晓星 谭大鹏 +2 位作者 蔡勇 王刚 陈长卿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80-388,共9页
为提高乘坐式采茶机作业舒适性,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建立符合人体振动特性的人体模型,分析人体模型参数对垂向动态等效质量、水平动态等效质量和座椅-头部传递函数的影响,并通过垂直传递率、转动传递率和表观质量仿真后得出低频... 为提高乘坐式采茶机作业舒适性,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建立符合人体振动特性的人体模型,分析人体模型参数对垂向动态等效质量、水平动态等效质量和座椅-头部传递函数的影响,并通过垂直传递率、转动传递率和表观质量仿真后得出低频段共振发生在4~6 Hz、8~10 Hz和20~30 Hz范围内。对整车进行茶田试验,利用加速度传感器获取驾驶员振动加速度等客观数据,分析高频以及低频段共振频率范围内的传递率、时域与频域特性。通过加装聚氨酯泡沫座椅等减振手段,降低传递率,避免产生共振,达到提高乘坐式采茶机舒适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频段内,座椅处传递率从在0~1.0降低到0~0.2,峰值降低80%,从而改善乘坐式采茶机的噪声和振动性能。该人体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可为动态环境下人机界面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对在振动环境下舒适性以及进一步研究有关人体振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坐式采茶机 人体垂向振动模型 人体振动舒适性 减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严东晋 钱七虎 +1 位作者 唐德高 周早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讨论了爆炸冲击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阐述了振动剂量法提出的依据和影响因素,并用振动剂量法统一了爆炸冲击和振动下人体耐受限的取值方法,提出了取VDV=25m·S-1.75作为爆炸冲击振动下保证人员安全的容许振动剂量值。
关键词 爆炸冲击振动 隔振设计 人体冲击振动 耐受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为民 孙丹丹 林逸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2,共3页
对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进行研究,计算和评价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舒适性,对于卧铺及救护车辆的设计有参考及指导意义。文中利用动力学手段,采用机械阻抗相等的方法进行模拟,将卧姿人体等效为由质量、弹簧、阻尼等机械元件组成的等效系统... 对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进行研究,计算和评价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舒适性,对于卧铺及救护车辆的设计有参考及指导意义。文中利用动力学手段,采用机械阻抗相等的方法进行模拟,将卧姿人体等效为由质量、弹簧、阻尼等机械元件组成的等效系统。着重考虑头部、胸部、腹部等对振动冲击的敏感部位,对5名受试者进行了卧姿自由、约束两种状态下的试验,最后利用所得的加速度阻抗特性曲线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 舒适性 汽车 动力学 振动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振动对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舒适度影响评价 被引量:16
13
作者 冯青松 廖春明 +2 位作者 张凌 周豪 陈艳明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7-243,共7页
为研究地铁列车运行所引起的建筑物内振动对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舒适度影响,基于广州地铁某线路的现场实测,结合国内外相关振动标准,获取适用于评价地铁运行所引起的邻近建筑物内人体舒适度的振动限值标准,同时分析人体振动感知比(WODL... 为研究地铁列车运行所引起的建筑物内振动对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舒适度影响,基于广州地铁某线路的现场实测,结合国内外相关振动标准,获取适用于评价地铁运行所引起的邻近建筑物内人体舒适度的振动限值标准,同时分析人体振动感知比(WODL)、竖向四次方振动剂量值(VDVz)和烦恼率3种评价指标对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舒适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Z振级对建筑物内振动进行评价时,建议结合建筑物室内振动限值和人体振动舒适度的容许振动计权加速度级共同进行评价;在峰值因数较小时,WODL能够准确评价人体舒适度,对于地铁振动敏感度高,VDVz能更准确反映地铁持续振动对建筑物内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舒适度的影响,烦恼率可以量化振动舒适度,适合用来评价瞬时最大加速度对舒适度的影响,并能用来评估同一振动场所中由于振动而产生烦恼反应的人数。以上结论可为评价地铁列车运行所引起的建筑物内振动对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舒适度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振动 人体全身振动暴露舒适度 振动标准 评价指标 烦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驾驶室内人体全身振动的测量和分析
14
作者 沈保罗 朱林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1989年第4期30-34,共5页
本文用丹麦B&K 2512型人体响应振动计对六种车辆驾驶室内人体全身振动进行了测量,并根据ISO 2631标准作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以疲劳、工效降低界限和暴露极限为基准的极限暴露时间。结果表明对许多驾驶员(特别是长途行驶的重型卡车)超... 本文用丹麦B&K 2512型人体响应振动计对六种车辆驾驶室内人体全身振动进行了测量,并根据ISO 2631标准作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以疲劳、工效降低界限和暴露极限为基准的极限暴露时间。结果表明对许多驾驶员(特别是长途行驶的重型卡车)超标严重,有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行车。文中呼吁尽快把振动量级引入产品鉴定项目,及早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车辆驾驶室内的允许振动量级标准,并深入进行驾驶员座垫的减振、隔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振动 车辆驾驶室 测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全身振动的感知阈值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宜谦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54-60,共7页
综述了人体全身振动感知阈值的标准和指南以及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振动感知的机理、绝对阈值、差别阈限和描述符,分析了频率、姿势、方向、持续时间、性别、年龄和噪声对人体全身振动感知阈值的影响,... 综述了人体全身振动感知阈值的标准和指南以及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振动感知的机理、绝对阈值、差别阈限和描述符,分析了频率、姿势、方向、持续时间、性别、年龄和噪声对人体全身振动感知阈值的影响,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全身振动 感知阈值 振动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响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健业 杨宜谦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44-53,共10页
综述了姿态、振动方向、性别、年龄、身高、振动持续时间和噪声对人体承受全身振动响应的影响以及人体振动不舒适度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 人体全身振动 振动响应 振动不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光湖 盛云 吴光强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56,共5页
根据ISO 5982:2001(E)推荐使用的人体坐姿低频振动模型,基于1/4汽车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了车辆-人体振动系统的力学与数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对被动悬架与主动... 根据ISO 5982:2001(E)推荐使用的人体坐姿低频振动模型,基于1/4汽车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了车辆-人体振动系统的力学与数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对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性能进行仿真,时域和频域仿真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车辆-人体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反映人体振动特性,设计的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使汽车平顺性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人体模型 车辆-人体振动系统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系统的船舶振动分析及其控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志敏 王颖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5,共6页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以人—机—环境系统为整体目标 ,使振动控制在最适合人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和对作业环境的适应 ,获得系统的最佳工作效能。阐述了船舶振动对人、机、环境的影响 ,讨论了人体振动模型及其振动反应。通过振动成因分...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以人—机—环境系统为整体目标 ,使振动控制在最适合人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和对作业环境的适应 ,获得系统的最佳工作效能。阐述了船舶振动对人、机、环境的影响 ,讨论了人体振动模型及其振动反应。通过振动成因分析和实船测试 ,提出了控制船舶振动的若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系统 船舶振动 振动控制 人体振动模型 实船测试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平台的运动对人体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常宗瑜 姚冰川 +2 位作者 徐长密 李妮 吕太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42,共4页
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人体-海洋平台模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平台激励情况下人体的振动响应,分析了海洋平台运动的频率、振幅等因素对平台上人体工作性能的影响。对预测海洋平台上人体的振动响应,以及开展考虑人机工程学的海洋平台和... 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人体-海洋平台模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平台激励情况下人体的振动响应,分析了海洋平台运动的频率、振幅等因素对平台上人体工作性能的影响。对预测海洋平台上人体的振动响应,以及开展考虑人机工程学的海洋平台和船舶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工作间断 横向摆动 多体动力学 人体振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积分法的起重机司机各部位振动舒适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辛运胜 董睿懿 +1 位作者 董青 戚其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89-2695,共7页
针对人体各部位疲劳损伤问题,提出基于精细积分法的人体各部位动力学响应与分析方法。以人体生物力学为基础,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构建七自由度人体与起重机-轨道相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起重机优化参数,通过精细积分法求解人体各部位... 针对人体各部位疲劳损伤问题,提出基于精细积分法的人体各部位动力学响应与分析方法。以人体生物力学为基础,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构建七自由度人体与起重机-轨道相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起重机优化参数,通过精细积分法求解人体各部位振动响应。将计算结果与现有人体各部位疲劳损伤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人体各部位损伤情况及振动舒适性。结果表明,人体各部位疲劳程度随轨道缺陷增加而急剧增加;在起重机设计时选取合适的座椅参数时可以提高头部振动舒适性,降低人体头部不适和其他部位的损伤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人体模型 轨道缺陷 起重机-轨道耦合 精细积分法 人体振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