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情景下人为排放对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欣玥 张佳蕾 +1 位作者 侯雪伟 吴儒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17-3530,共14页
本文采用地球系统模式,以未来碳中和排放清单和平流层示踪物O_(3)S为基础,揭示了未来对流层O_(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中和排放情景下,特别在冬春季节,全球范围内的NO_(x)人为排放和飞机排放量均显著降低,这使得... 本文采用地球系统模式,以未来碳中和排放清单和平流层示踪物O_(3)S为基础,揭示了未来对流层O_(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中和排放情景下,特别在冬春季节,全球范围内的NO_(x)人为排放和飞机排放量均显著降低,这使得近地面NO_(x)浓度随之降低.NO_(x)作为对流层O_(3)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其浓度的剧烈减少使得近地层O_(3)浓度显著降低,但在中国东部地区,由于NO对O_(3)滴定作用的减弱,最终使得冬季近地面O_(3)呈现增加趋势;垂直方向上O_(3)浓度减少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对流层顶附近,减少量达26×10^(-9)以上,且夏季最为显著,这主要与飞机排放减少导致的平流层O_(3)浓度降低有关.碳中和排放情景下平流层入侵对全球近地面O_(3)的平均贡献减少量在冬季最高,为1.7×10^(-9),夏季最低,为0.9×10^(-9);北半球平流层入侵贡献减少量最显著区域集中在高纬地区,达4×10^(-9).垂直方向上,平流层入侵贡献减少量随高度增加,在对流层上层,平流层的贡献量降低高达24×10^(-9)以上,且冬季最强.总之,碳中和排放情景下地表人为排放及飞机排放的改变对全球O_(3)污染有很好的减轻作用,平流层贡献量的降低对未来O_(3)浓度的变化也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排放情景 对流层臭氧 人为排放 CESM2 平流层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排放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庆先 任阵海 姜振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共5页
利用建立的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模式,对我国历年大气气溶胶(TSP和硫酸盐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计算,并给出其全国分布。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我国大气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与我国能源,特别是燃煤的消耗量密切相关... 利用建立的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模式,对我国历年大气气溶胶(TSP和硫酸盐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计算,并给出其全国分布。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我国大气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与我国能源,特别是燃煤的消耗量密切相关,随着消耗量的增加,大气气溶胶(TSP和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引起的辐射强迫也增加;指出在利用辐射模式讨论大气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时,不能忽视扬尘和沙尘的作用;我国由于大气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主要集中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四川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该地区因大气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始终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辐射强迫 人为排放 气溶胶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3
作者 刘展芸 龚元均 +7 位作者 陈云波 徐怡蕾 叶海云 李丽珍 刘跃辉 佟磊 卞雅慧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OCs源谱数据,并编制昆明市VOCs分物种清单,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昆明市人为源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VOCs、氨气(NH3)、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黑碳(BC)和有机碳(OC)排放量分别为13476.92,53327.85,397383.83,55514.73,20465.41,75473.99,29405.57,1947.53和4405.39吨。其中,NOx的主要排放源为移动源(50.7%);NH3的主要排放源为农业源(88.5%);PM_(10)的主要排放源为扬尘源(44.1%)和工艺过程源(43.1%);CO,VOCs和PM_(2.5)的主要排放源为工艺过程源,在不同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8.2%,41.7%和51.2%;SO_(2),BC和OC的主要排放源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其排放占比分别为53.0%,45.0%和35.9%。污染物集中在主城5区和安宁市,主城5区中,以青年路和人民中路为中心向外辐散,呈贡区污染物相对较少。SO_(2),BC和OC以高值点源分布为主,NOx,CO,VOCs和PM_(2.5)是线源和点源分布相结合,PM_(10)呈现点源和面源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NH3呈现显著的面源空间分布特征。VOCs分物种清单中排放量占比最多的是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建筑涂料和工业溶剂等溶剂使用行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中,芳香烃类的占比高达49.9%,且占比较高的VOCs物种为(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清单 VOCs分物种清单 昆明市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O-2卫星的中国人为碳排放时空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高顺 欧金沛 +2 位作者 黄晓蕾 黄英剑 谢纪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24-7035,共12页
利用OCO-2碳卫星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数据,结合时空克里格和XCO_(2)异常计算方法,研究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XCO_(2)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中国地... 利用OCO-2碳卫星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数据,结合时空克里格和XCO_(2)异常计算方法,研究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XCO_(2)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在时间上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尤其在冬季会出现显著的波峰,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基于OCO-2卫星的XCO_(2)异常空间分布与人为排放清单基本一致,特别在大空间尺度和高排放地区,XCO_(2)异常值更能有效地展示人为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省级尺度下,GDP、地方财政支出、人口、汽车保有量等因素影响因子对XCO_(2)异常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GDP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占比最高,分别是0.56和0.46,与此同时,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也对XCO_(2)异常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在检测中国地区人为碳排放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子分析的研究上具有可行性,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减排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O-2碳卫星 人为排放 时空变化趋势 XCO_(2)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中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关系
5
作者 王震山 李新妹 +2 位作者 肖薇 蒋宁萱 柳艺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11-3121,共11页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输送模型研究我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NO_(2)和CO)排放协同关系以及新冠疫情管控期间污碳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人为CO_(2)排放对应高浓度的NO_(2)和CO排放,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018~2020年非生长季X...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输送模型研究我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NO_(2)和CO)排放协同关系以及新冠疫情管控期间污碳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人为CO_(2)排放对应高浓度的NO_(2)和CO排放,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018~2020年非生长季XCO_(2)异常与XNO_(2)的相关性(r=0.79)高于与XCO的相关性(r=0.61),且高人为CO_(2)排放地区燃烧排放效率更高;2020年2月(疫情管控期)我国XCO_(2)异常、XNO_(2)、XCO下降的区域范围为2019年2月(疫情同比期)面积的50%、70%和49%,2020年2月XCO_(2)异常与XNO_(2)的相关性(r=0.71,P<0.01)高于2019年2月(r=0.59,P<0.01),而XCO_(2)异常与XCO的相关性(r=0.44,P<0.01)低于2019年2月(r=0.68,P<0.01);受大气输送的影响,2020年2月京津冀受西南方向人为排放地区输送的影响高于2019年2月,而长三角受北部长距离输送的影响降低,珠三角受大气输送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可有效用于区域污碳协同排放时空变化特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CO_(2)排放 大气污染 协同关系 新冠疫情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盆地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空间分布特征——以晋城市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雪纯 王文钜 +6 位作者 王明娅 王海峰 张浩 韩桥 熊钦卿 张春晖 王明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016-4031,共16页
为厘清晋城盆地大气污染来源特征,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人为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与物料衡算相结合的方法构建2020年晋城盆地人为源排放清单,利用ArcGIS进行1 km×1 km空间网格分配、Monte Carlo模拟量化各污染物排放量... 为厘清晋城盆地大气污染来源特征,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人为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与物料衡算相结合的方法构建2020年晋城盆地人为源排放清单,利用ArcGIS进行1 km×1 km空间网格分配、Monte Carlo模拟量化各污染物排放量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晋城市6种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SO243736.24 t、NO_(x) 54522.10 t、CO 494967.08 t、VOCs 35912.37 t、PM_(10)46275.92 t和PM_(2.5)24314.39 t.其中,电厂和工业锅炉等燃料燃烧活动贡献了79.8%的SO2;化石燃料燃烧和移动源分别贡献46.7%和29.7%的NO_(x);CO大部分来源于以钢铁冶金和铸件制造为主的工艺过程源,VOCs主要来自移动源,这两类源分别贡献CO和VOCs总排放量的53.8%和31.3%;工艺过程源贡献了32.5%的PM_(10)和35.3%的PM_(2.5),扬尘源贡献了37.5%的PM_(10)和20.0%的PM_(2.5).盆地较弱的污染物扩散能力和低海拔地区密集的污染源导致晋城市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在285—750 m的低海拔地区污染物排放量高,而盆地边缘750—2200 m的中高海拔地区排放量较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泽州北部、阳城西部、高平中部和南部.Monte Carlo模拟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内,各污染物排放量的不确定性范围处于−27.31%—26.77%,其中CO的不确定性最低为−15.59%—15.52%,VOCs的不确定性最高为−27.31%—26.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城市 人为排放 排放清单 空气污染特征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9年中国人为CH_(4)排放量的估算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田 潘竟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49-5560,共12页
以中国3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针对农业活动、能源活动和废物处理3个一级CH_(4)排放源,核算2009年和2019年中国人为CH_(4)排放量并分析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09年中国人为CH_(4)总排放40.71Tg,2019年为... 以中国3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针对农业活动、能源活动和废物处理3个一级CH_(4)排放源,核算2009年和2019年中国人为CH_(4)排放量并分析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09年中国人为CH_(4)总排放40.71Tg,2019年为42.89Tg,CH_(4)排放总量在增加,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基本保持不变.一级排放源中,农业活动、能源活动和废物处理在2009年的CH_(4)排放量分别为24.88Tg、12.06Tg和3.76Tg,农业活动为主要排放源,2019年三者排放量分别为16.99Tg、21.62Tg和4.28Tg,能源活动成为主要排放源;二级排放源中煤炭开采的CH_(4)排放最多;不同城市中各排放源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淮安、扬州和南通农业活动排放最多,晋城、大同和太原能源活动排放最多,而北京、上海和广州以废物处理排放为主.城市人为CH_(4)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排放—高聚集的城市数量减少,分布集中;低排放—低聚集的城市数量增加,分布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局部城市空间关联类型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迁移惰性特征.CH_(4)排放强度与人均CH_(4)排放的区域总体差异较大;CH_(4)排放强度地区间Theil指数差异较大,而地区内差异较小;人均CH_(4)排放地区间与地区内的Theil指数差异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人为排放 清单构建 时空格局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与气象环境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玉兰 苗世光 +1 位作者 包云轩 刘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2-574,共13页
针对建筑物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对城市气候和能源消耗影响越来越大的现状,利用改进后的建筑物能量模式BEM(Building Energy Model)与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UCM(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的耦合,实现对城市建筑物人为热排放的动态模... 针对建筑物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对城市气候和能源消耗影响越来越大的现状,利用改进后的建筑物能量模式BEM(Building Energy Model)与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UCM(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的耦合,实现对城市建筑物人为热排放的动态模拟;以2014年5月29日为例(北京地区极端高温个例),开展北京地区建筑物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与城市气象环境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Noah/SLUCM/BEM耦合模式模拟分析表明,模式在不加入人为热时,对夜间的热岛模拟偏弱,且基本无法模拟出白天的热岛效应;加入城市交通人为热排放后,对城市热岛强度和范围的模拟有一定改善;进一步加入建筑人为热排放对气温、热通量、边界层高度等的模拟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加入BEM模拟的人为热后(case2),15:00(北京时,下同)主城区地表感热通量增加30~50 W·m^(-2),相应地2 m气温升高0.4~0.8℃,二者对应关系较好。case2中的人为潜热排放导致地表潜热通量增加80~140 W·m^(-2),水汽通量增加0.04~0.09 g·m^(-2)·s-1,中心城区2 m比湿增加0.5~0.9 g·kg^(-1),边界层高度升高100~150 m,且傍晚边界层高度开始下降的时间推迟了约1 h。加入建筑人为热后,气温等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对建筑物制冷系统能耗及人为热排放产生影响。case2对比case1,建筑物制冷系统能耗增加了1.11%~3.33%,建筑物制冷系统排放的感热通量增大0.67%~1.67%、潜热通量增大0.625%~1.56%(达2.0 W·m^(-2)以上)。研究表明,在中尺度模式中动态模拟建筑物制冷系统的人为热排放,能够改进对近地层气象要素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能量模式 制冷系统 人为感热排放 人为潜热排放 城市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能量模式的改进及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郑玉兰 苗世光 +1 位作者 张崎 包云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6-796,共11页
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物制冷系统的排热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现状,以2010年8月6 7日北京地区夏季典型晴天为例,开展了对建筑物能量模式(Building Energy M odel,BEM)和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 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物制冷系统的排热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现状,以2010年8月6 7日北京地区夏季典型晴天为例,开展了对建筑物能量模式(Building Energy M odel,BEM)和制冷系统人为热排放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用途建筑物的用电量日变化特征不同,其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改进了BEM模式,并对制冷系统(空调)能耗和排热进行了模拟。首先,基于用电量日变化特点模拟不同用途建筑物的排热情况,表明在建筑物空调制冷系统负荷中,窗墙传热占60%以上,人员、设备产热占30%,通风设施传热占5%~6%;其次,对影响建筑物排热量较大的一些参数进行敏感性试验,建筑参数中建筑物高度对排热的影响最大,从18.3 m降低到12 m和6 m,排热量可分别减少24.3%和49.6%,紧随其后的是墙体传热系数和新风系数的影响,而空调设定参数中设定温度从25℃下降1℃,空调制冷系统排热猛增94.4%;最后,根据我国夏季各种类型空调占比情况,计算出空调排热中感热、潜热分别为12.69 W·m-2和45.87 W·m-2(约占22%和78%),为建筑物排热对城市气候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能量模式 参数敏感性 制冷系统 人为排放 城市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空气污染物人为源排放清单对比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文夷 李杰 +1 位作者 朱莉莉 王自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03-711,共9页
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影响数值模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子之一.定义不同排放清单中同一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为差异度,对比分析了4个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为污染源排放清单(TRACE-P、INTEX-B、REAS1.1和REAS2.0).... 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影响数值模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子之一.定义不同排放清单中同一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为差异度,对比分析了4个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为污染源排放清单(TRACE-P、INTEX-B、REAS1.1和REAS2.0).结果表明: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给出的2006—2007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SO2排放量差异度为12%,而在SO2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如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差异度达30%以上;NOx和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差异度分别为51%和30%,在山东、江苏、浙江、北京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异度达到20%~80%.相对于2000年的排放清单,2006—2007年排放清单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明显,SO2、NOx和NMVOC的排放量在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的平均值分别为TRACE-P清单的1.6、1.9和1.5倍.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影响人为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取,这也是造成排放清单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污染源排放清单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的变化 被引量:58
11
作者 乐旭 雷亚栋 +6 位作者 周浩 刘竹 胡斯勒图 蔡兆男 林金泰 江志红 廖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人为排放 大气污染 臭氧 PM2.5 葵花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人为热排放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宽广 赵卫 +3 位作者 谢旻 朱新胜 李明高 冯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6,共6页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014年其年均人为热通量分别从0.09、0.47和0.16 W·m^(-2)逐步增长到0.49、1.68和0.44 W·m^(-2)。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2010年在珠三角、潮汕地区主要城市、湛江以及海口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相对人为热高值区,其中广州等大城市最大值约为50 W·m~^(-2),香港超过100 W·m~^(-2)。这种分布与工商业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长,其对该区域局地气候以及空气质量将造成愈来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 华南 城市化 气候强迫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和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中国人为热排放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静 毛利伟 +4 位作者 杨续超 陈倩 李飞翔 吴心彤 陈柏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83-3193,共11页
基于能源、交通、人口和GDP等统计资料,考虑工业、交通、建筑、人体新陈代谢4种来源,估算了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采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消费清单法,通过Cubist机器学习算法融合不同类别的兴趣点(POI)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 基于能源、交通、人口和GDP等统计资料,考虑工业、交通、建筑、人体新陈代谢4种来源,估算了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采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消费清单法,通过Cubist机器学习算法融合不同类别的兴趣点(POI)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分别对不同来源的人为热排放通量构建空间化模型,获得2019年中国内地1km空间分辨率的人为热通量网格数据,并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变量与来自不同热源的人为热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为热通量的高值区通常分布于一线城市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市中心的人为热通量值在80~200W/m^(2)之间,一些重工业区的人为热通量值甚至高于市区,极值高达519.2W/m^(2);Cubist机器学习算法能更好地刻画人为热排放通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且能对影响因子的变量重要性进行度量;POI是人为热通量空间分布的最重要指示性指标,通过融合POI数据可以更加有效地反映出不同来源人为热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新的2019年人为热排放通量数据可以为中国城市天气气候、城市大气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 POI数据 Cubist模型 能源消费清单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碳卫星融合产品的中国地区XCO_(2)与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震山 绳梦雅 +4 位作者 肖薇 杨凤珠 林彬 徐兴祝 柳艺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3-1063,共11页
准确评估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GOSAT和OCO-2卫星数据融合生成的全球长时间序列、时空连续的Mapping-XCO_(2)产品,研究2010~2020年中国大气CO_(2)柱浓度(XCO... 准确评估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GOSAT和OCO-2卫星数据融合生成的全球长时间序列、时空连续的Mapping-XCO_(2)产品,研究2010~2020年中国大气CO_(2)柱浓度(XCO_(2))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卫星监测人为CO_(2)排放能力.结果表明:Mapping-XCO_(2)与中国大气本底站观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010~2020年中国XCO_(2)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年均XCO_(2)为400.4×10^(-6),年增长速率为2.47×10^(-6);非生长季XCO_(2)异常可刻画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各省级行政区非生长季XCO_(2)异常与人为排放清单EDGAR和ODIA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67;201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城市群人为CO_(2)排放增长率分别为0.12×10^(-6)/a、0.08×10^(-6)/a、0.08×10^(-6)/a.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在监测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O_(2) 人为CO_(2)排放 Mapping-XCO_(2)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江西省人为热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诚诚 刘传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8-467,共10页
基于自编码器处理的江西省2005—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实现了人为热排放在较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模拟,并分析了江西省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对空间化的人为热排放数据与夜间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热排放呈现显... 基于自编码器处理的江西省2005—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实现了人为热排放在较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模拟,并分析了江西省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对空间化的人为热排放数据与夜间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热排放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人为热排放的面积在不断扩张,16年间人为热排放重心不断向江西省东南方向移动;有26.27%的区域的夜间地表温度处于升温趋势;冬季的夜间地表温度增长最明显,升温区域的面积最大,增长趋势最高;人为热排放强度和夜间地表温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年内表现为热排放量高的区域夜间地表温度明显较高;年际变化上表现为,在热排放区域夜间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热排放的变化趋势主要为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夜间地表温度 人为排放 时间序列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城市人为水汽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
16
作者 徐一平 苗世光 +1 位作者 赵德龙 丁德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在北京城市气象环境的数值模拟中,人为热的设置是一个难点。人为热包括感热和潜热,人为潜热可以通过计算人为水汽排放获得。本文利用飞机观测资料对北京冬季人为水汽排放进行了定量估算。研究发现,在北京城区下风方向观测到相对周边区... 在北京城市气象环境的数值模拟中,人为热的设置是一个难点。人为热包括感热和潜热,人为潜热可以通过计算人为水汽排放获得。本文利用飞机观测资料对北京冬季人为水汽排放进行了定量估算。研究发现,在北京城区下风方向观测到相对周边区域更高的水汽摩尔分数,当观测到城市水汽过量信号时,水汽排放率的估计值在58~9539 kg/s,占城市大气边界层水汽总平流(背景+城市过量)的0.64%到13.12%。城市过量水汽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天然气燃烧、水冷空调系统、城市交通等人为水汽的排放,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融雪率和蒸发率的差异可能也会有一定的贡献,但所占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冬季 人为水汽排放 定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源排放清单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值模拟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燕 廖礼 +1 位作者 崔雪东 陈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9-537,共19页
应用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Chemistry),分别选用亚洲排放源清单INTEX-B(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Phase B)、REASv2.1(Regional Emission inventory in Asia version 2.1)以及全... 应用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Chemistry),分别选用亚洲排放源清单INTEX-B(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Phase B)、REASv2.1(Regional Emission inventory in Asia version 2.1)以及全球排放源清单HTAP_v2(Hemispheric Transport of Air Pollution version 2),对浙江省2013年12月进行模拟,分别记为IN、RE和HT试验,研究人为源排放清单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试验合理的反映出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和NO_2近地面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关系数为0.5~0.8,85%以上的模拟值落在观测值的0.5~2倍范围内,但对SO_2近地面浓度模拟较差。IN、RE、HT试验对PM2.5和PM10的模拟偏差均成递减趋势,约为30%、16%和6%,HT试验的模拟值更加接近观测。INTEX-B清单中PM2.5的一次排放与二次气溶胶前提物SO_2均高于REAS与HTAP清单,因此会导致更多的硫酸盐生成,从而进一步增加PM2.5浓度。HTAP_v2清单中较低的NH3排放会抑制硝酸盐的生成,从而有助于降低PM2.5浓度。3个清单的基准年与模拟年的差异对SO_2浓度模拟的准确性影响更大,INTEX-B清单中SO_2排放量明显高于REASv2.1与HTAP_v2清单,尤其在浙北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导致IN试验模拟的SO_2在这些地区存在明显高估。3组试验模拟的NO_2浓度偏差最小且更为接近(-8%~4%),主要原因是3个清单在浙江省的NOx排放十分一致。从3组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来看,浙江省范围内PM2.5、PM10、SO_2和NO_2逐日浓度模拟值之间的平均差异程度分别约为14%、15%、51%和16%,最大差异程度分别为69%、78%、137%和132%。月均浓度与逐日浓度的平均差异程度基本一致,但最大差异程度明显更低。总体来看3组试验模拟的PM2.5、PM10与NO_2的差异程度明显低于S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清单 WRF-Chem模式 大气污染物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中心城区人为热排放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
18
作者 彭婷 孙彩歌 +1 位作者 张永东 樊风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102,共11页
为了探究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数据和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研究了2004—2020年城市人为热排放时空演变状况,结合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 为了探究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数据和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研究了2004—2020年城市人为热排放时空演变状况,结合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04—2014、2014—2020年的人为热排放变化分别以区域快速扩张、强度明显增强为主要特点;从空间上来看,广州市中心城区南部的人为热排放强度比北部的高.(2)人为热排放转移矩阵显示2004—2020年广州市中心城区人为热排放变化显著,低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少15.72%),其次是中排放区(增加14.51%),高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小(增加0.28%).由低排放区转为其他类型的比例高达97.36%,由其他类型转为中排放区的比例高达98.43%,构成了人为热排放变化的主要形式.(3)景观水平上,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AG)上升,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修正Simpon均匀度指数(MSIEI)下降,中心城区的人为热排放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程度提高;不同等级区人为热排放的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低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低排放区、低中排放区)趋于稳定性、规则化,高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中排放区、中高排放区、高排放区)趋于破碎化、不规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 地表能量平衡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广州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关联视角下江苏省土地利用冲突与碳排放的互馈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敏 梁鑫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明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人为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国土空间低碳优化策略。以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区,基于1997—2017年长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与人为活动碳排放量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运用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冲突与... 明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人为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国土空间低碳优化策略。以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区,基于1997—2017年长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与人为活动碳排放量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运用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冲突与人为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互馈机制。结果表明:(1)受到建设用地增量与地方政策贡献驱动,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以2011年为节点先升后趋于平缓。(2)土地利用冲突与人为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具有负向空间重叠特征,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的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多潜在的国土空间管理冲突和更少的碳排放增量。(3)江苏省全域土地利用冲突与碳排放关系处于低耦合与拮抗时期,60%以上的区县单元内长期维持着稳定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 土地利用冲突 人为排放 互馈机制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情景下我国CO_(2)与O_(3)前体物协同减排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宇翔 侯雪伟 +2 位作者 洪蕾 赵天良 周逸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2239,共10页
基于中国未来排放动态评估模型(DPEC)预估的排放清单,分析了碳中和情景下二氧化碳(CO_(2))、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的人为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两个SSP1情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DPEC碳中... 基于中国未来排放动态评估模型(DPEC)预估的排放清单,分析了碳中和情景下二氧化碳(CO_(2))、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的人为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两个SSP1情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DPEC碳中和情景中,我国CO_(2)人为排放在2030年达峰,2060年相比2020年将减排91%,减排量介于两个SSP情景(SSP1-1.9和SSP1-2.6)预估值之间.VOCs和NO_(x)的人为排放量自2020年起呈持续下降趋势,直至2060年分别减排65%和88%.相较两个SSP情景,DPEC中VOCs减排偏弱而NO_(x)减排偏强.不同行业源对减排的贡献及其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CO_(2)减排主要来自电力源和工业源,VOCs和NO_(x)交通源减排较明显,2060年工业源排放将成为CO_(2),VOCs和NO_(x)的最主要来源.总体而言,DPEC碳中和情景更为贴近我国未来减排趋势,在相关行业按期达成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体现协同减排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情景 人为排放 DPEC S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