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1
作者 图雅 朱媛君 +4 位作者 杨晓晖 池静姚 房闵 萨拉 王百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3-1612,共10页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逐渐凸显。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针对布氏田鼠不同干扰等级样地的鼠洞特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的健康性指数CVOR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变异均为最强,其中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58.09%;活力指数与组织力指数在不同干扰阶段差异不显著,草原基况指数及CVOR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及轻度干扰样地显著高于重度干扰样地,恢复力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程度样地;鼠洞密度、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草原基况指数、恢复力指数、CVO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活力指数、组织力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鼠洞干扰强度增加,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力指数和组织力指数对鼠洞干扰响应不显著,CVOR指数整体变异性最小,稳定性最强;相比于鼠洞密度及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之间的关系更强,可以作为一项综合评价鼠洞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原区域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干扰 呼伦贝尔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性 布氏田鼠 鼠洞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许中旗 闵庆文 +2 位作者 王英舜 李文华 许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42,共5页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而且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全氮、速效氮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明显的负直线相关关系;速效K、速效P含量则与土壤深度的关系符合二次幂函数关系;全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禁牧可以提高典型草原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有利于遏制草原土壤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典型草原 土壤养分 开垦 禁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磷和微生物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说明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且淋溶作用较小;原生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解氮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p<0.05),说明原生生态系统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3种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自然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积累;玉米-红薯轮作地表层0-15 cm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主要受施肥影响;60-100 cm,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土壤全氮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农耕旱地土壤下层氮受雨水影响较大,淋失严重。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表层(0-15 cm)土壤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和实行自然恢复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因此,提高农田管理水平、施行保护性耕作,推行自然恢复、减少人为干扰是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和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人为干扰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为干扰理论的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剑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126-18128,18154,共4页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它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很多,其中人为干扰是最重要的...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它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很多,其中人为干扰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运用干扰理论,以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原生态湿地下渚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主要人为干扰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破解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渚湖湿地 生态系统健康 人为干扰 破解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中人为干扰影响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宪 李际平 胡小飞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43-47,共5页
通过对干扰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分析,认为自然干扰属于自然演替的正常范畴,不作为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证实人为干扰在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影响,通过对指标... 通过对干扰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分析,认为自然干扰属于自然演替的正常范畴,不作为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证实人为干扰在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影响,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得到人为干扰压力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权重。最后提出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 人为干扰 指标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人为干扰的空间响应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煖银 孙思琦 +1 位作者 薛达元 郭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7,共11页
赣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以赣南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赣南地区基于地形梯度变化的土地利用结... 赣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以赣南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赣南地区基于地形梯度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基于网格法分析了全区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梯度的关系,并对人为干扰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赣南地区的林地面积比例逐渐上升,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逐渐下降;其中林地和耕地的变化最为显著;(2) 1990—2015年间赣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地形位指数为0.2164—0.6826的梯度1区域下降最为显著;(3)人为干扰分析显示,90%的高人为干扰度网格分布在低海拔和低坡度的地形梯度1区域,在其他地形梯度分布较少;(4)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为干扰度值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高-低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梯度1的大余县、南康市、赣州市区、信丰县、瑞金市、会昌县、兴国县、于都县等8个县市,低-高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梯度较高的崇义县和上犹县。分析了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变化及其与人为干扰度的空间聚类效应,为合理布局和保护我国南方丘陵的生态用地,发挥赣南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为干扰 空间集聚 赣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娇 刘春霞 李月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341,共8页
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以ArcGIS软件为平台,结合2000—201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应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为干扰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 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以ArcGIS软件为平台,结合2000—201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应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为干扰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各项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逐渐下降,娱乐文化功能价值逐渐增加,其余的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都是先增加后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是先增加后减少,2010年达到最大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值区集中于各区县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分布区域;三峡库区(重庆段)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由东向西逐渐增强;人为干扰与与粮食生产功能价值呈正相关,与废物处理功能价值不相关,与其余各项功能价值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树功 周永章 +1 位作者 黎夏 陈桂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所受到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进行了系统辨识。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台风暴潮等自然干扰,围垦、大型海岸工程(填海、码头建设等)、环境污染和保护区建设等人为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 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所受到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进行了系统辨识。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台风暴潮等自然干扰,围垦、大型海岸工程(填海、码头建设等)、环境污染和保护区建设等人为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人为干扰已成为河口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各种干扰的合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湿地生态系统 自然干扰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保护建设与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国梁 《中国牧业通讯》 2010年第24期22-23,共2页
草原生态系统是各类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开放性系统,极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活动的破坏。在较为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强度干扰下,草原灾害频繁发生。
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建设 利用 自然灾害 开放性系统 人为活动 草原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 被引量:22
10
作者 喻光明 魏雅丽 +3 位作者 鲁迪 陶文星 张敏 王立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6-49,共4页
为了降低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讨论了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生态措施,主要通过农地平整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农田灌排工程... 为了降低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讨论了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生态措施,主要通过农地平整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农田灌排工程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及生态边界设计等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 人为干扰 土地整理 生态系统演替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模式的不足与改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文娟 白钰 曾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29,共7页
本文基于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结合湿地资源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评价研究的现实要求,重点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现状评价模式在研究定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设几个方面... 本文基于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结合湿地资源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评价研究的现实要求,重点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现状评价模式在研究定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设几个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和方案。认为评价模式的改进应当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面向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方向补充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强调人为活动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反馈分析,重视人类社会对服务功能需求的评价,并详细阐述干扰评价、需求评价和服务功能供需平衡分析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难点,总结湿地管理的意识和手段在服务功能评价各环节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模式 人为干扰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红玉 杨勇 李勇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4期169-174,179,共7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植被、土壤、土壤生物的协同调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持续石漠化,增加了石漠化治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难度。采用持续稳定的生态恢复长效措施,减少不合...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植被、土壤、土壤生物的协同调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持续石漠化,增加了石漠化治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难度。采用持续稳定的生态恢复长效措施,减少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草本植物在生态系统恢复初期的突出优势,重视凋落物对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驱动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生态恢复 人为干扰 退化生态系统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侵蚀影响的价值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中旗 赵盼茹 +3 位作者 王英舜 许晴 李文华 闵庆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基于不同干扰条件下典型草原风洞试验的研究结果,计算了风蚀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养分、有机碳的损失及废弃地的形成等等),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人为干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明显减小由风蚀所导致的草原生态系统... 基于不同干扰条件下典型草原风洞试验的研究结果,计算了风蚀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养分、有机碳的损失及废弃地的形成等等),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人为干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明显减小由风蚀所导致的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而开垦和放牧则会增加其价值损失(包括速效养分、有机碳和废弃地形成)。总的来看,不同风速下不同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新开垦农田>农田>自由放牧草原>2003年禁牧草原>1987年禁牧草原;同时,风速越大不同干扰类型之间的价值损失差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典型草原 土壤侵蚀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拉穆仁草原植被和土壤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兴源 崔向新 +2 位作者 白彤 蒙仲举 高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667-15669,15675,共4页
[目的]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草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植被和土壤2方面研究3种人为干扰:3年围栏封育(围封)、自由放牧(放牧)和草原旅游(旅游)对希拉穆仁草原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类型区内植被总盖度、植物种数、平均高度、... [目的]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草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植被和土壤2方面研究3种人为干扰:3年围栏封育(围封)、自由放牧(放牧)和草原旅游(旅游)对希拉穆仁草原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类型区内植被总盖度、植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均为围封区>放牧区>旅游区,围封区各指标分别高于放牧区29.2%、43.8%、41.4%、28.7%,高于旅游区70.7%、64.3%、152.3%、84.2%;土壤表层养分受干扰影响明显,围封区各养分指标高于放牧区和旅游区,各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减小趋势;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盖度、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布均呈现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放牧和旅游活动加速了草原植被和土壤的退化,围栏封育措施使草原植被和土壤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穆仁草原 人为干扰 植被 土壤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西南喀斯特小流域生态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红玉 杨勇 李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91-97,共7页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人为干扰 生态治理 退化生态系统 喀斯特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洪市森林草原防火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6
作者 刘星 《国土绿化》 2025年第1期51-53,共3页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和文明的起源,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自然原因还...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和文明的起源,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森林火灾,都是导致森林资源损失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防火 森林火灾 挑战与对策 景洪市 不可替代 森林资源损失 生态系统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下林地类型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美娜 卢训令 +2 位作者 崔洋 王梦茹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4-474,共11页
不同类型的林地为人类提供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效应。在巩义市选取24个采样点,3种林地类型(栓皮栎林、泡桐林、杨树林)进行取样,结合当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人为干扰梯... 不同类型的林地为人类提供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效应。在巩义市选取24个采样点,3种林地类型(栓皮栎林、泡桐林、杨树林)进行取样,结合当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人为干扰梯度下生态系统对传粉昆虫的影响;共捕获传粉昆虫8386头,分属6个目,83个科,分属于膜翅目类、双翅目类、鞘翅目类、鳞翅目类、半翅目类与缨翅目类共六个传粉功能群。选取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4类主要传粉昆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中传粉昆虫的个体数量和优势度要大于泡桐林和杨树林,但泡桐林中传粉昆虫多样性大于栓皮栎林和杨树林;就传粉昆虫的多度而言,栓皮栎林与泡桐林(P<0.05)和杨树林(P<0.01)间有显著差异,而泡桐林和杨树林间的差异不明显;(2)非度量多维度法(NMDS)和非参数二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泡桐林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分别与栓皮栎林和杨树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栓皮栎林与杨树林间无显著差异;(3)在所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中,根据冗余分析(RDA)显示,海拔高度和乔木盖度2个环境因素对传粉昆虫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林地类型中传粉昆虫群落的组成差异明显,生境和植被的多样为物种带来更多的食源及栖息环境,因此,加强不同林地类型的保护、保障传粉昆虫生境的多样性对本区传粉昆虫的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昆虫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人为干扰 不同林地类型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的多尺度人为干扰格局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孔博 邓伟 +2 位作者 陶和平 于欢 李爱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5,共6页
采用多尺度滑动窗口算法,分析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空间格局,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在建三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受人为干扰度(pd)及干扰邻近度(pdd)。结果表明:1)2001—200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多尺度的干扰格局分布有极大影... 采用多尺度滑动窗口算法,分析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空间格局,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在建三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受人为干扰度(pd)及干扰邻近度(pdd)。结果表明:1)2001—200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多尺度的干扰格局分布有极大影响,耕地干扰比例高达37.94%。2)人为干扰度类型c1、c2在水域、林地和沼泽分布较广,干扰值较小;而水田和旱地占干扰度c7、c8的74.38%和61.76%,说明耕地是建三江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人为干扰源。3)多尺度干扰邻近度证明人为干扰是在一定尺度上发生,当pd<0.4或pd>0.7且pdd>pd时,人为干扰对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必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多尺度 人为干扰格局 干扰邻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对人为干扰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谭红妍 陈宝瑞 +2 位作者 闫瑞瑞 辛晓平 陶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3-1170,共8页
土壤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降解和植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其特性变化来表征草地生态系统当前的状况,能较早的对退化系统做出预警。文章综述了天然... 土壤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降解和植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其特性变化来表征草地生态系统当前的状况,能较早的对退化系统做出预警。文章综述了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以及在放牧、刈割、围封、氮肥添加4种不同人为干扰下土壤微生物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草原啮齿动物群落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久 袁帅 +5 位作者 郭乾伟 苏佳楼 崔志刚 金国 张恒 付和平 《草原与草业》 2021年第2期27-31,59,共6页
2014~2018年,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区,选定试验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处理,即过度放牧(OG)、季节轮牧(QG)和禁牧(GE,对照样区),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演替和优势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 2014~2018年,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区,选定试验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处理,即过度放牧(OG)、季节轮牧(QG)和禁牧(GE,对照样区),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演替和优势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下出现了啮齿动物群落在不同年度的动态演替,表现为群落组成、结构明显改变和优势种替代,共同特点是典型草原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经过4~5年,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均被布氏田鼠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群落 人为干扰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