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念鹏 周道玮 +1 位作者 孙刚 吴泠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2,21,共5页
以研究点与村落中心间的距离作为人为干扰强度的划分指标 ,把村落按重度人为干扰、中度人为干扰和轻度人为干扰 3个等级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 ,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与村级景观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 ... 以研究点与村落中心间的距离作为人为干扰强度的划分指标 ,把村落按重度人为干扰、中度人为干扰和轻度人为干扰 3个等级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 ,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与村级景观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 ,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相应增大 ,在中度人为干扰强度区 ,上述 3种指数均最大 ,但优势度指数最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的分形维数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景观 斑块 分形分析 人为干扰强度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蔡秀珠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马尾松 人为干扰强度 生物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槠天然群落主要种群高度生态位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梅 林思祖 +1 位作者 刘洪波 曹子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5,241,共5页
对甜槠天然群落中主要种群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人为干扰会改变多数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排序,但未改变优势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排序,在同一干扰强度的甜槠群落中均为最大。在... 对甜槠天然群落中主要种群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人为干扰会改变多数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排序,但未改变优势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排序,在同一干扰强度的甜槠群落中均为最大。在轻度人为干扰群落中,甜槠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值远高于其它树种;而在重度人为干扰群落中,甜槠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减小,与其它种之间的差值也明显减小,说明它对高度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下降。人为干扰所产生的异质性生境可促进或抑制植物种的生长,使物种利用高度空间资源的能力发生变化,从而使种与种的生态位的重叠状况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种群 天然群落 高度生态位 动态变化 生态位宽度 人为干扰强度 空间资源 发生变化 生态位重叠 变化动态 甜槠群落 优势种 利用率 植物种 异质性 排序 树种 减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绿孔雀栖息地共栖鸟兽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江卓韵 杨梅 +3 位作者 何映成 叶祖建 刘福河 姚舜禹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93-100,共8页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绿孔雀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型自然保护区。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首次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绿孔雀栖息地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2023年4—12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2个绿孔雀栖息地布设30台红外相机,累积拍...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绿孔雀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型自然保护区。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首次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绿孔雀栖息地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2023年4—12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2个绿孔雀栖息地布设30台红外相机,累积拍摄3045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鸟类15种,兽类1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3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前5种依次为绿孔雀(32.512)、赤麂(24.039)、豹猫(5.123)、野猪(3.842)和红原鸡(3.153)。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的前5种依次为赤麂(11.625)、豹猫(10.953)、绿孔雀(8.426)、红原鸡(7.040)和野猪(6.393)。鸟类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兽类。从不同斑块角度分析,鸟类多样性指数勐堆区低于勐捧区,兽类多样性则相反;两个斑块间鸟类群落无明显差异,兽类则差异显著,而赤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物种。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鸟类相对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兽类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强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兽类相对多度与人为干扰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目前保护区绿孔雀栖息地内的人为干扰强度对鸟类和兽类均无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兽多样性 绿孔雀栖息地 人为干扰强度 生态位宽度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格局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5
5
作者 冯骏 张继辉 +3 位作者 疏义林 姚龙 唐鑫生 吴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638-5647,共10页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山溪,发现其中的16个有凹耳臭蛙分布,除黄山区的香溪和浮溪具文献记录外,其余14个分布点均为首次报道。基于现存凹耳臭蛙分布点的水系关系,推测该物种在皖南的分布呈现出以青弋江、新安江和水阳江三大水系为纽带、间断分布的格局。对其中10个分布点222只凹耳臭蛙生境选择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夜晚活动周期内,该物种对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岩石、沙滩和倒伏朽木等不同生境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F5,54=25.75,P<0.001),栖息在草本植物和灌丛中蛙的数量明显多于栖息在其它几种生境类型中的蛙类。暗示溪流沿岸的草本植物和灌丛对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乔木对其非活动周期的隐蔽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破坏程度,将人为干扰程度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不同强度,对不同干扰强度下种群相对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干扰强度下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强度下的种群密度(F2,13=8.155,P=0.005)。推测适度的人为干扰可能增加了栖息地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对蛙类的生存和繁衍更为有利。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对溪流沿岸植被的破坏更为剧烈,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臭蛙 地理分布 生境选择 种群密度 人为干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