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童德文 莫祝平 杨小兰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正确评估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全面收集项目区基础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估算了项目基准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实际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以及泄漏,从而可较为精确地预估项目人为... 为了正确评估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全面收集项目区基础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估算了项目基准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实际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以及泄漏,从而可较为精确地预估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预估结果,项目将在2008—2027年(20年)的首个计入期内产生1,405,447tCO2-e的tCER,年均70272tCO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土地 再造林项目 温室气体 清除 广西西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不同造林类型温室气体收支与净碳汇--以中国中南及华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天任 逯非 +6 位作者 杨师帅 张路 黄斌斌 王效科 冼超凡 孟龄 欧阳志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7-347,359,共12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工程温室气体泄漏对工程固碳减排的抵消作用,明确工程不同造林模式对固碳减排实际贡献的差异和空间格局。[方法]针对退耕还林4种类型造林(即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构建了碳核算与净减排评估方法(CANM-GGP)...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工程温室气体泄漏对工程固碳减排的抵消作用,明确工程不同造林模式对固碳减排实际贡献的差异和空间格局。[方法]针对退耕还林4种类型造林(即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构建了碳核算与净减排评估方法(CANM-GGP),通过核算典型树种造林的植被和土壤固碳、伐后产品固碳和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排等固碳减排效应,以及造林和经营管护的温室气体泄漏,对中南及华东地区退耕还林工程4种类型造林的净碳汇进行评估。[结果]2000-2019年,中南及华东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固碳和薪炭林减排总计648.43 Tg(以CO_(2)计),同期工程带来温室气体泄漏96.43 Tg,抵消总固碳减排的14.87%;不同造林类型的温室气体泄漏中,经济林最多,为57.69 Tg,抵消其固碳效应的73.95%;温室气体泄漏分别抵消生态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固碳减排的5.75%,16.59%和27.05%。工程平均单位面积净碳汇为4.52 t/(hm^(2)·a)(以CO_(2)计);各省区在2.85~5.74 t/(hm^(2)·a)之间;生态林为5.52~8.89 t/(hm^(2)·a),经济林为0.72~1.56 t/(hm^(2)·a),用材林为0.8~1.61 t/(hm^(2)·a),薪炭林为3.18~5.99 t/(hm^(2)·a)。[结论]中南及华东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净固碳减排效益,生态林固碳增汇效果明显,净减排效益最显著,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燃烧减排的效益非常可观。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泄漏因素,化肥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工程碳汇的抵消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温室气体泄漏 生态林 经济林 用材林 薪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源汇估计的不确定性源及其估算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武曙红 宋维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36,共6页
从CDM造林、再造林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估算值不确定性源的产生过程、各种不确定性源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量化不确定性的方法等方面论述与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不确定性有关的问题,提出量化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不确定性的方法和... 从CDM造林、再造林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估算值不确定性源的产生过程、各种不确定性源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量化不确定性的方法等方面论述与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不确定性有关的问题,提出量化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不确定性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对CDM-AR项目开发商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以及确定未来改进方法学准确性的优先努力方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发展机制(CDM) 造林和再造林 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季节性冻融农田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陈哲 韩瑞芸 +5 位作者 杨世琦 张爱平 张晴雯 米兆荣 王永生 杨正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7-395,共9页
为了评估季节性冻融交替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东北松嫩平原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稻田和玉米田)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变化。研究表明: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土壤冻结期、覆雪期、融雪期和... 为了评估季节性冻融交替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东北松嫩平原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稻田和玉米田)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变化。研究表明: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土壤冻结期、覆雪期、融雪期和解冻期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冻结期和融雪期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大,这两个时期内稻田和玉米田CO_2排放量分别占非生长季总累积排放量的74.9%和68.6%,稻田CH_4排放占非生长季总排放的95.7%,尽管玉米田土壤CH_4以吸收为主,但在融雪过程中存在明显释放峰,短暂的融雪期内N_2O呈集中爆发性释放,稻田和玉米田N_2O通量峰值分别是冻结前的40倍和99倍,排放量占到总累积排放量的73.9%和80.7%,覆雪期土壤CH_4和N_2O存在弱的吸收。另外,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在稻田土壤比玉米田(非生长季)具有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稻田土壤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玉米田,表现为净排放(源),而玉米田土壤CH_4通量表现为净吸收(汇);稻田土壤CO_2和CH_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玉米田;除覆雪期外,其他时期内三种温室气体平均通量在两类农田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之,在评价季节性冻土区温室气体排放时需要重视土壤冻结和融化过程,同时需要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非生长季 温室气体 冻融交替 雪被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