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魂的毁灭与完美——谈《尘世间》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理思考
1
作者 杨亦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137-144,共8页
A·伊万诺夫是当代苏联著名的小说家。他植根于空旷边远的西伯利亚农村。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粗糙的抚慰而深悟自然的奥秘和伟力;在那里,他谙悉原始、古朴的风土人情而沉思莽荡苍茫的俄罗斯森林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生命力。他离... A·伊万诺夫是当代苏联著名的小说家。他植根于空旷边远的西伯利亚农村。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粗糙的抚慰而深悟自然的奥秘和伟力;在那里,他谙悉原始、古朴的风土人情而沉思莽荡苍茫的俄罗斯森林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生命力。他离不开这块古老辽阔、世世代代浸透了俄罗斯民族的血和汗的土地。迄今为止,他发表的全部著作都来自这块“土地”。《尘世间》正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理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化自然 伊万诺夫 人与自然的融合 人性 西伯利亚 自然 自然 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自然的对话
2
作者 陈世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8年第3期80-81,共2页
小时候,我常去紫金山、清凉山以及江边湖畔玩耍,爬山、捉虫、掏螃蟹……,不到天黑不归家,或许从那时起就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真正关注起自然还是在学画之后,简直是象着了迷一样,整天在外画风景,除了大白天的风景以外,日出、黄昏... 小时候,我常去紫金山、清凉山以及江边湖畔玩耍,爬山、捉虫、掏螃蟹……,不到天黑不归家,或许从那时起就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真正关注起自然还是在学画之后,简直是象着了迷一样,整天在外画风景,除了大白天的风景以外,日出、黄昏都是我写生的对象.记得有一次去请教启蒙老师吕斯百,当我似乎很得意地表述着这些画是在怎样短的时间里画出来的时候,吕先生认真和慈祥地说:“画画不是照相,不能求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近三十年过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写生 绘画艺术 油画艺术 印象主义 人与自然的融合 富士山 主观意识 紫金山 启蒙老师 现代主义
全文增补中
倾听跫音——陈幸葱散文漫评
3
作者 黄发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1,共3页
陈幸蕙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她获得过台湾中山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余光中称她为“感性灵动的散文家”。陈幸蕙的散文总是闪烁着灵思的光芒,字里行间流淌出真的感悟。她不是... 陈幸蕙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她获得过台湾中山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余光中称她为“感性灵动的散文家”。陈幸蕙的散文总是闪烁着灵思的光芒,字里行间流淌出真的感悟。她不是在或坐或躺的迷离中向人絮叨,而是用执著的追寻丈量人生的阡陌。她不是用臃肿和苍白的“思想”来凑足斤两,而是追求用生命体验来煮炼文字的境界。她的散文传达出洗净铅华的恬淡,闪耀着吉光片羽的灵意。它们尽管有时显得琐碎和散漫,但却以素淡的光芒坚守着自我.那并不齐整的脚印所凸现的是边走边思的人生姿态,是以心以血去捕捉的另一种生命.阅读陈幸惠的散文,就如推开一扇窗户,倾听遥遥的生命遇音.而作家的写作本身又何尝不是在倾听生命跫音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散文 生命体验 文学奖 中国文学研究 绿色思想 观念内涵 余光中 新女性 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总使人忧愁——沈从文《月下小景》《边城》联读
4
作者 章立明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1期67-69,共3页
美与悲的融合,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学境界。本文试图把握这一美学特征,来加深认识,理解沈从文的《月下小景》和《边城》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这里蕴含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历史感兴和对人类的忧患意识。沈从文从中国历史上看到美的东西总是易... 美与悲的融合,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学境界。本文试图把握这一美学特征,来加深认识,理解沈从文的《月下小景》和《边城》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这里蕴含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历史感兴和对人类的忧患意识。沈从文从中国历史上看到美的东西总是易于毁灭,给人以痛苦印象,于是发出了慰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月下小景》 翠翠 湘西世界 美与悲 人生形式 人与自然的融合 美学特征 渡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