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小麦秆锈菌亲和性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1 位作者 侯颖 李会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540,共5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围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间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小麦 亲和性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假盘菌与苜蓿叶片亲和性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史娟 王华荣 钟少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127,共6页
从细胞角度揭示苜蓿假盘菌与苜蓿叶片亲和性互作机制。以两者亲和性互作系统为研究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苜蓿假盘菌与苜蓿叶片亲和性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寄主细... 从细胞角度揭示苜蓿假盘菌与苜蓿叶片亲和性互作机制。以两者亲和性互作系统为研究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苜蓿假盘菌与苜蓿叶片亲和性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寄主细胞形成胞内菌丝,以胞内生长并向相邻细胞扩展。病菌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壁时,菌丝中的液泡给予了较大的压力帮助其穿透。进入寄主细胞内的病菌菌丝,被内陷的寄主原生质膜包裹,菌丝与质膜始终是隔离的,寄主原生质膜和细胞壁之间沉积电子致密度深的物质。病菌菌丝不断地在寄主原生质膜区域扩展,伴随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的不断扩大,周围的原生质膜也相应扩大其面积,但始终将寄主原生质与菌丝体隔开,而脱离质膜的菌丝形成菌丝鞘包裹。随侵染程度的增加,未被穿透的寄主原生质膜区域逐步被降解。病菌侵染叶绿体等细胞器时,首先是菌丝鞘与叶绿体等细胞器膜相连,然后降解其基粒片层结构,被降解的细胞器组织沿菌丝和胞壁周围沉积。侵染后期,菌丝胞内和胞外扩展,但处在细胞降解物中的菌丝显示较厚的细胞壁,寄主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黑色物质和结晶状的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苜蓿假盘菌 亲和性互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田胶锈菌与苹果叶互作的组织学及生理病理特征
3
作者 邵晨曦 梁英梅 +1 位作者 劳文浩 李云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42,共9页
【目的】明确山田胶锈菌专性侵染苹果叶片的病理学过程,探究寄主受侵染后的生理代谢响应机制,为今后开展山田胶锈菌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显微技术观察山田胶锈菌担孢子侵入感病苹果叶片的连续发育过程和寄主叶片细... 【目的】明确山田胶锈菌专性侵染苹果叶片的病理学过程,探究寄主受侵染后的生理代谢响应机制,为今后开展山田胶锈菌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显微技术观察山田胶锈菌担孢子侵入感病苹果叶片的连续发育过程和寄主叶片细胞的结构变化;使用T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苹果叶片上产生褪绿花斑时以及在性孢子阶段和锈孢子阶段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POD)及总酚含量。【结果】山田胶锈菌的担孢子在苹果叶片上6 h后萌发产生芽管,12 h后由芽管直接侵入表皮细胞;24 h后在寄主细胞间隙产生初生胞间菌丝,72 h后观察到有隔膜的次生菌丝,7 d后由胞间菌丝或吸器母细胞形成的单核吸器进入寄主细胞;10 d后在叶片正面观察到性孢子器和性孢子形成,60 d时在叶片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在叶片表面出现褪绿花斑之前,寄主细胞的形态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叶表出现明显花斑时,初生吸器大量形成,寄主细胞质染色变浅,细胞器形态发生扭曲。在性孢子发育阶段,寄主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器开始消融;在锈孢子形成阶段,寄主细胞出现坏死。随着锈菌侵染过程的推进,苹果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先下降后略有上升,POD活性和总酚含量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结论】山田胶锈菌担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和附着胞,直接侵入叶表皮细胞(0~5 dpi),由胞间菌丝或吸器母细胞形成大量单核吸器与寄主建立活体营养寄生关系(5~10 dpi),最后发育产孢(10 dpi以后)生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寄主细胞的感病反应从吸器进入叶肉细胞时开始出现,细胞坏死发生于锈孢子形成时期。山田胶锈菌的侵染诱导苹果叶片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可能在维持感病寄主体内低含量活性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锈菌 亲和性互作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学 生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和茉莉酸/乙烯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月季-黑斑病菌互作中的表达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瑞峰 贾桂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8,共12页
【目的】监测月季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动态,以阐明水杨酸、茉莉酸/乙烯抗病信号途径在月季响应黑斑病菌过程中调控机制。【方法】以与黑斑病菌(cfcc87205)呈亲和互作的月季‘粉和平’离体叶片为材料,设置无菌水诱导2 ... 【目的】监测月季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动态,以阐明水杨酸、茉莉酸/乙烯抗病信号途径在月季响应黑斑病菌过程中调控机制。【方法】以与黑斑病菌(cfcc87205)呈亲和互作的月季‘粉和平’离体叶片为材料,设置无菌水诱导2 h接种(CK+IN)、2 mmol·L-1SA诱导2 h不接种(SA+NO)、2 mmol·L-1SA诱导2 h接种(SA+IN)、0.2 mmol·L-1MeJA诱导2 h不接种(JA+NO)和0.2 mmol·L-1MeJA诱导2 h接种(JA+IN)5个处理和空白对照组(CK),在接种后16~144 h取样并通过RT-qPCR技术监测水杨酸信号途径ICS、NPR1、PR1和茉莉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OS、JAR1、COI1、MYC2共7个基因的表达动态,对不同处理下各基因在同一时间点的表达量差异和同一处理下各基因的表达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CK+IN处理中,ICS下调表达,NPR1在16 h上调、在48~144 h持续下调表达(P<0.05),PR1和JAR1除分别在48和16 h下调表达外其余时间点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AOS在16 h上调表达、72 h下调表达、在24、48和144 h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COI1在24~72 h上调表达(P<0.05),MYC2在16 h上调表达、在48 h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4、72和144 h下调表达(P<0.05);2)SA+IN处理中,ICS、NPR1、PR1和AOS上调表达(P<0.05),JAR1与CK+IN处理中无显著差异(P<0.05),COI1下调表达(P<0.05),MYC2除在接种16和48 h与CK+IN处理中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时间点上调表达(P<0.05);3)JA+IN处理中,ICS在16 h下调表达、在24~144 h上调表达(P<0.05),PR1在16、72和144 h上调表达、在24和48 h与CK+IN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AOS和MYC2上调表达且在48 h前上调幅度较大(P<0.05),JAR1除在24 h上调表达外、其余时间点与其在CK+IN处理中无显著差异(P<0.05),NPR1和COI1变化趋势同SA+IN处理。结果表明,病原菌对水杨酸和活性茉莉酸的合成有抑制作用,SA+IN处理可提高水杨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茉莉酸的生成、但对活性茉莉酸的合成影响不大,接种48 h前SA+IN处理可削弱病原菌对MYC2的诱导效应,接种48 h后SA+IN处理在提高ICS和PR1表达的同时也可提高MYC2的表达;JA+IN处理在促进活性茉莉酸合成和PR1表达的同时,也提高MYC2的表达。4)在SA+NO和JA+NO处理中,7个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CK不同程度的发生改变,但其变化趋势与相应的SA+IN和JA+IN处理不一致,说明病原菌影响外源水杨酸和茉莉酸对寄主相应信号通路基因的诱导表达。【结论】黑斑病菌对月季的水杨酸和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有抑制作用,且在接种48 h前主要抑制水杨酸信号途径、在接种48 h后主要抑制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病原菌可能通过操纵月季MYC2的上调表达来实现其对水杨酸和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的双重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病 亲和性互作 水杨酸 茉莉酸 MYC2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