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抗体竞争结合抗原测定单抗亲和力常数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杰标 郭锐 刘艳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在Friguent方法基础上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基于抗原/抗体竞争结合原理的单抗亲和力常数(Kd)检测方法。方法以抗体对抗原进行竞争结合,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在一定抗体浓度竞争下抗原的结合率计算Kd值。结果用改良方法在两次不同条件... 目的在Friguent方法基础上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基于抗原/抗体竞争结合原理的单抗亲和力常数(Kd)检测方法。方法以抗体对抗原进行竞争结合,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在一定抗体浓度竞争下抗原的结合率计算Kd值。结果用改良方法在两次不同条件下检测抗IL-8单抗的Kd值分别为:2.61×10-12mol/L和2.39×10-12mol/L,而使用Friguent方法在两次不同条件检测抗IL-8单抗的Kd值分别为:5.57×10-10mol/L和1.41×10-10mol/L。结论相对于Friguent方法,本研究计算出的Kd值更能反映抗原/抗体结合的真实情况,而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检测结果重现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抗原 亲和力常数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TDH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性质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杨靖亚 陆晓帆 +3 位作者 张建 孙晓红 晁若瑜 钱媛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制备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方法:用纯化的TDH毒素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阳性细胞筛选,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并对该单克... 目的:制备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方法:用纯化的TDH毒素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阳性细胞筛选,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并对该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分子量大小、效价、亚类、特异性和亲和力分析。结果:筛选出一株能够稳定分泌TDH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T9H4,其免疫球蛋白亚型鉴定为IgG1,亲和力常数可达2.19×109L/mol,并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抗体纯化后效价达1∶1 024 000,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单抗蛋白重链分子量约为50 kD和轻链23 kD。结论:成功获得一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为开发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提供重要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细胞 亲和力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球菌蛋白G的结构域重构、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5
3
作者 许瑞 赵登云 +6 位作者 洪炀 陆珂 李浩 林矫矫 冯金涛 徐玉梅 朱传刚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2,共7页
链球菌蛋白G(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具有与多种动物IgG结合的特性。本研究对链球菌蛋白G进行生物学分析,设计重组蛋白G的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蛋白G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得到带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通过GST亲和... 链球菌蛋白G(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具有与多种动物IgG结合的特性。本研究对链球菌蛋白G进行生物学分析,设计重组蛋白G的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蛋白G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得到带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蛋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备与IgG结合的能力。ELISA测定重组蛋白与牛、山羊、兔、鼠4个物种IgG的亲和力,显示重组蛋白G的亲和力普遍高于商品化链球菌蛋白G。本研究成功重构并表达、纯化了链球菌重组蛋白G,得到其与4个物种抗体IgG的亲和力常数,有助于SPG在其他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球菌蛋白G 重组 亲和力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无机碳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涛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5-250,共6页
本文研究了三株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条件下光合放氧对外源溶解无机碳的响应。当温度从20℃上升到30℃时,三株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速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反应介质pH值从7.0上升到9.0,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逐渐增强,其最大光合放氧速率显著... 本文研究了三株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条件下光合放氧对外源溶解无机碳的响应。当温度从20℃上升到30℃时,三株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速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反应介质pH值从7.0上升到9.0,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逐渐增强,其最大光合放氧速率显著增大。胞外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无显著影响,而碳酸酐酶抑制剂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thoxyzolamide,EZ)则抑制其光合放氧。通过酶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出这三株铜绿微囊藻的表观无机碳亲和力常数K0.5(DIC)均低于50μmol/L,显示出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无机碳的亲和力较高。在20—30℃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对微囊藻无机碳亲和力无显著影响,表明环境温度不影响其对外源无机碳利用的能力。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铜绿微囊藻FACHB905和PCC7806的K0.5(DIC)增大,而铜绿微囊藻FACHB469的K0.5(DIC)值却减小。在加入AZ和EZ后铜绿微囊藻的K0.5(DIC)值均无显著变化。本文还比较了铜绿微囊藻与莱氏衣藻在介质pH值变化和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条件下光合放氧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随反应介质pH值的升高而减弱,而AZ和EZ均抑制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以及加入AZ或EZ后,莱氏衣藻的K0.5(DIC)值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莱氏衣藻 光合放氧 溶解无机碳 表观无机碳亲和力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