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邻亮红外星系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天牧
U Vivian
宋一清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
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院
-
出处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60,共2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021003,11920101003,11633001)。
-
文摘
(极)亮红外星系在星系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由富气体的旋涡星系并合形成,并伴随着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以及可能的活动星系核活动。受星暴和活动星系核加热的尘埃在红外波段的再辐射使这类星系有极高的红外光度。随着各种先进天文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对近邻宇宙中(极)亮红外星系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首先介绍了由最新研究获得的近邻(极)亮红外星系在各波段的观测特征,然后介绍了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关的研究热点,最后讨论了未来相关的研究计划。
-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极)亮红外星系
恒星形成
活动星系核
-
Keywords
galaxy evolution
(ultra)luminous infrared galaxies
star formation
active galactic nuclei
-
分类号
P157.7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盘星系的内禀扁度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袁启荣
朱朝曦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2-349,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273007
19873018)
973(TG1999075402)资助项目
-
文摘
盘星系的内禀扁度对计算星系的空间倾角非常重要.对从LEDA数据库中选取的14988个盘星系进行内禀扁度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盘星系的内禀扁度与星系的形态密切相关.整体上说,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内禀扁度q0大于旋涡星系,早型旋涡星系的内禀扁度q0大于晚型旋涡星系,其中Scd星系的内禀扁度q0最小.利用所得的q0-T关系,还对16个已知倾角的亮星系进行了倾角计算,发现与其他方法估计的空间倾角符合得较好.
-
关键词
盘星系
内禀扁度
透镜星系
不规则星系
亮星系
倾角
测光
-
Keywords
galaxies: general, galaxies: structure, galaxies: photometry
-
分类号
P152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高红移Lyman Break星系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束成钢
姜佩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上海基地
-
出处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73016)资助课题
国家重基础研究 973项目(NKBRSF1999075406)资助课题
-
文摘
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用所谓 Lyman Break方法(亦称为UV drop 方法)观测得到的高红移(z≈3)Lyman break星系的观测特征,包括光度函数、半光度半径分布、空间密度及成团性、恒星速度弥散、超星风及大尺度气体团块运动和金属丰度等。还对其目前的理论工作做了综合介绍,对当前两种主要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作者的个人观点。
-
关键词
LymanBreak星系
星系形成
高红移亮星系
光度函度
空间密度
恒星
超星风
成团性
-
Keywords
ga1axi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Lyman break galaxies-metheds: observational-methods: theoretical
-
分类号
P157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中红外波段星系电离特性研究
- 4
-
-
作者
刘伟哲
郝蕾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系与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43,共2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73305)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XDB09030200)
-
文摘
中红外高电离发射线[OⅣ](25.9μm)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简单的光致电离模型,Hao等人(2009)初步分析发现,当星暴星系模型给出的[NeⅢ]/[NeⅡ]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OⅣ]/[SⅢ]值却比观测值低约4个量级。[OⅣ]/[SⅢ],[SⅣ]/[SⅢ],[NeⅢ]/[NeⅡ]等中红外发射谱线比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ITERA package中提供的各类更新的光致电离模型的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星暴星系中[OⅣ]发射来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观测数据与电离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Hao等人(2009)中提出的中红外发射线诊断图[OⅣ]/[SⅢ]对[SⅣ]/[SⅢ]中的分支结构能分别较好地与AGN与星暴星系光致电离模型相吻合。这些星暴星系模型所产生的[OⅣ]发射的强度与电离光谱中大于4 Ryd段的相对光子流量呈紧密正相关,单独考虑Wolfe-Rayet星的辐射对电离光谱的贡献足以解释星暴星系中的[OⅣ]发射线;而对于[OⅣ]/[SⅢ]对[NeⅢ]/[NeⅡ]诊断图,模型仍很难解释观测结果,特别是星暴星系分支:当由模型计算出的[OⅣ]/[SⅢ]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NeⅢ]/[NeⅡ]值相比于观测仍明显偏高。如果考虑上述发射线均来自具有单一密度与电离参数的发射区,那么[NeⅢ]/[NeⅡ]值与电离光谱21.6~41.0 eV段的斜率密切相关。
-
关键词
光致电离
星暴星系
BCD
活动星系核
极亮红外星系
-
Keywords
photoionization
Starburts
BCD
Active Galactic Nuclei
ULIRG
-
分类号
P145.91
[天文地球—天体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