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韵第一鼓》的映衬艺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耻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3-64,共2页
曾四次荣获全国文学创作奖的北京回族女作家霍达,在《文艺报》(89年9月2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京韵第—鼓》(下称《第一鼓》),被89年11期《小说选刊》遴载于头条地位,十分引人注目。 《第一鼓》的艺术魅力,不是来源于鲜为人知的事件、... 曾四次荣获全国文学创作奖的北京回族女作家霍达,在《文艺报》(89年9月2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京韵第—鼓》(下称《第一鼓》),被89年11期《小说选刊》遴载于头条地位,十分引人注目。 《第一鼓》的艺术魅力,不是来源于鲜为人知的事件、刀光剑影的场面、荒诞离奇的情节、曲折惊险的故事,而是来源于作家可贵的审美感知,从生活的平凡中发现奇崛。从题材的单调中发现丰富。 因此,从审美角度考察,《第一鼓》的美学特色是:用层层衬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赋予作品一种烘云托月的映衬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回族 女作家 美学特色 光剑 霍达 京韵大鼓 艺术魅力 晚会 剧场 审美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刘宝全
2
作者 马岐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2,共1页
谈到刘派,就不得不细说这位人称鼓界大王的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1869—1942)。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深县人。刘宝全7岁入私塾,读书之余,喜欢听戏和学着唱戏。9岁时,
关键词 京韵大鼓 创始人 刘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音乐运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娴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0-60,共1页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使用了许多京剧元素,其选用完整的京剧曲牌、京剧打击乐曲牌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京腔京韵,是运用民族元素进行电视音乐创作的佳例,是电视音乐创作民族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关键词 《大宅门》 电视音乐风格 曲牌 京腔京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京歌 被引量:2
4
作者 丁筱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京歌 民族音乐 音乐文化 审美观念 艺术特色 音乐风格 音乐形式 京剧 京韵大鼓 单弦 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鼓名家章翠凤
5
作者 邱鸿伟 栗景鸿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3,共2页
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在京津一带,又名“卫调”、“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它由木板——鼓、民间小调和清音子弟书合流发展而成。京韵大鼓曲调丰富,调子高亢,既以细腻刻画见长,又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关键词 京韵大鼓 名家 抒情色彩 子弟书 民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滑稽大鼓演员“架冬瓜”
6
作者 崔金生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京韵大鼓 演员 艺术品种 “架冬瓜” 滑稽大鼓 戏剧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