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大气污染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彭玏 赵媛媛 +2 位作者 赵吉麟 高广磊 丁国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客观理解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空气污染时空格局对于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PM_(2.5)浓度产品,利用趋势分析法和重心分析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2000~... 客观理解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空气污染时空格局对于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PM_(2.5)浓度产品,利用趋势分析法和重心分析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2000~2015年大气污染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PM_(2.5)平均浓度整体呈现出太行山脉区域较低,太行山脉以东较高的格局,城镇地区明显高于周边地区.(2)2000~2015年区域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2000~2007年,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全区的88.48%,之后呈稳定状态.(3)区域PM_(2.5)污染重心位于衡水、邢台和德州3市交界处,区域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本研究可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提供参考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 “2+26”城市 PM2.5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效果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申伟宁 苏爽 柴泽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9-215,共7页
基于2014—2019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及周边地区共计49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工作方案》的污染减排... 基于2014—2019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及周边地区共计49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工作方案》的污染减排效果及其异质性特征。结论如下:《工作方案》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且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即核心城市的减排效应要高于边缘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与动态持续性,并运用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剔除部分样本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总体而言,该《工作方案》的实施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 “2+26”城市 双重差分模型 政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