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静 王坤 +4 位作者 陈奕伶 李佳音 曹永强 崔铁军 陈睿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LMDI算法分析各区域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明显变缓,自2011年起,碳排放增长率控制在3.72%以下.②2000—2019年,能源结构整体上得到优化,电力和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从8%和1%提高到13%和10%,煤炭和石油的占比分别从67%和24%下降到57%和20%.③北京、天津和河北处于“双碳”目标的不同阶段,北京碳排放量已经到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天津接近“碳达峰”目标,而河北碳排放量尚未“达峰”,但增速显著放缓.④整体上,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未来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实施京津冀各区差异化CO_(2)减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碳排放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预测研究
2
作者 郭秀锐 张艺铃 +1 位作者 刘一蓉 刘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24,共13页
中国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增长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控制目标的矛盾日益凸显,有必要更全面地识别农业部门长链条多环节的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农业生产排放情况及减排潜力... 中国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增长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控制目标的矛盾日益凸显,有必要更全面地识别农业部门长链条多环节的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农业生产排放情况及减排潜力,核算了包括农业投入品、生产对象及废弃物的直接和间接排放,并基于政策选择适宜的减排措施,通过情景分析方法预测未来的排放趋势和措施采用下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20年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4697万t CO_(2)当量,其中通过化肥使用排放和肠道排放的分别占总排放的30.2%、24.7%,唐山、石家庄、保定为最主要的排放城市。在基准情景下,2035年京津冀地区总排放量将增长19.06%,畜禽养殖将始终主导温室气体排放,农机能源利用排放占比18.6%,但在未来年将呈持续增长势头。与基准情景相比,综合情景下2035年减排量可以达到914万t,减排11.3%。不同控制措施都有一定的减排效果,最有效的3项减缓技术为堆肥添加抑制剂、饲料改进、有机肥配施氮肥减量。研究可为农业源温室气体控制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 温室气体 排放特征 情景分析 减排潜力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听力损失的早期检测与干预——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4年第四季度学术活动报道
3
作者 张娇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24,共3页
2024年11月3日,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喉科承办的“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4年第四季度学术活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五层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 2024年11月3日,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喉科承办的“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4年第四季度学术活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五层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聚焦“儿童听力损失的早期检测与干预”。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妇产医院、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妇幼保健院、河北省儿童医院和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北京市6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及京津冀地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130余名同道参加此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活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京津冀地区 早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光能利用率动态校正的京津冀地区植被碳汇反演研究
4
作者 姜雪梅 曹永强 +2 位作者 么嘉棋 刘子华 周姝含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74-6389,共16页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被碳汇能力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与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其植被碳汇对区域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在碳汇反演中面临光能...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被碳汇能力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与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其植被碳汇对区域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在碳汇反演中面临光能利用率等经验参数鲁棒性差等问题,导致碳汇估算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研究基于2003—2022年长时序多源主被动卫星遥感传感器估计京津冀碳汇时空变化。结合GEDI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改进了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动态校正方法,优化了CASA模型对NPP的模拟能力;基于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近20年京津冀地区的NEP;运用SHAP模型量化了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等环境因子对植被碳汇的驱动作用及其非线性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GEDI实现了对最大光能利用率长时间序列的动态校正,森林的光能利用率模拟值最大为0.667—0.712 gC/MJ,这一改进方法能够可靠地对京津冀地区NPP进行模拟。(2)NEP多年均值为179.17 gC m^(-2)a^(-1),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上呈现从冀北山区向东南部平原和城市区域递减的分布特征,且森林对京津冀NEP的贡献率达47.60%。(3)各驱动因子对NEP的重要性和主效应程度为气温>降水>太阳辐射,且气温和降水对NEP的正交互作用最强。研究结论可促进对京津冀地区植被碳汇动态变化机制的理解,同时为制定生态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最大光能利用率 SHAP模型 驱动因子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多层次视角分析
5
作者 王江 王丽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8,共11页
基于多层次视角理论,结合Agent建模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绿色转型演进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的主导机制替代传统工业源污染治理体制,与区域联防联控... 基于多层次视角理论,结合Agent建模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绿色转型演进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的主导机制替代传统工业源污染治理体制,与区域联防联控、燃煤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治理等共同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治理政策、治理成本,以及产业规模等因素对体制或利基等代理主体的支持度有不同的影响:治理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呈正相关性,与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呈负相关性;治理成本与产业结构调整呈负相关性,与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呈正相关;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呈正相关,与燃煤治理存在U型关系,与传统治理体制存在倒U型关系。SO2排放量、煤炭和汽油消费量等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影响明显,更加绿色、生态友好的环境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多层次视角 大气污染治理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水四定”的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亚锋 李欣瑞 +2 位作者 王红瑞 周晓晓 刘祎萌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130,共8页
为深入探究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4个子区域: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基于“四水四定”方针,从水资源与建设用地、耕地、人口和第二产业增加值... 为深入探究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4个子区域: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基于“四水四定”方针,从水资源与建设用地、耕地、人口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间的4组匹配关系出发,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结果表明:2007—2022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基本处在临界均衡状态,主要差异来自子区域间,多年平均贡献率达67.4%;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匹配关系有所优化,但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空间均衡 Dagum基尼系数 Kernel密度估计 “四水四定”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任菲 肖萌 刘志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探索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探索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了景观破碎化指数来定量评估和分析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展开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30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逐年降低,景观分离度(DIVISION)和香农多样性(SHDI)逐年升高。京津冀全域的景观破碎度在1990-2020年间增长6.19%,年均上升0.2%。分类型景观中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2)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中,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30年间破碎度降低占据主导地位。平原地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于西北部山区,但各城市在研究期间破碎化程度显著加剧,以廊坊市和沧州市最显著,增幅超过30%。大城市的城乡交错区域遭受了较大的人为干扰,以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城郊区的受损状况最显著。3)时空异质性表明,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格局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综合作用结果,二者在相互作用后解释力显著提升。30年间高程、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类型始终是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景观格局 破碎化 时空异质性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SEM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8
作者 闫语 秦耀伟 +4 位作者 赵振宇 东嘉琪 李双江 曹建生 肖捷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7-1397,共11页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路径,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呈改善趋势,其中山区持续增长,平原为先降后升,空间分布呈山区高平原低的特征,山区北部和西部生态系统健康改善显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高于自然因素产生的正面影响,全局和山区的地形和植被覆盖产生较高正面影响,景观组成则产生了显著的直接负面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产生间接负面影响;平原地区景观组成、地形和植被覆盖因素均产生较高的直接正面影响,社会经济则产生为显著负面影响。单因子分析表明,林地及建设用地占比、坡度和高程是全局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驱动因子,林地占比、耕地占比、建设用地占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山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建设用地占比、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为平原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基于山区与平原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分区施策,加强山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优化平原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以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 驱动因素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地区智慧物流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9
作者 唐正源 张冀民 李亭慰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为了适应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加速现状、解决要素配置失衡问题,构建智慧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基建联通、要素流动和政策适配的协同基础上运用CPDR-C模型测度三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阻滞因素。结果表明:区... 为了适应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加速现状、解决要素配置失衡问题,构建智慧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基建联通、要素流动和政策适配的协同基础上运用CPDR-C模型测度三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阻滞因素。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及速度排序北京高于天津高于河北;发展结构协同性分析下,北京-河北智慧物流发展结构初期协同性较差,但随时间推移有所缓解,2020—2022年,北京地区智慧物流发展水平相较于天津、河北出现极化现象;影响北京、天津智慧物流发展的障碍集中在产出效益部分,而影响河北地区智慧物流发展的障碍集中在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根据研究结论,从深化智慧物流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协作、优化协同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京津冀地区智慧物流水平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物流 综合评价 障碍因子 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听力保护与康复——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学术活动报道
10
作者 梁佳静 杜亚婷 +1 位作者 杨洋 张芳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28,共3页
2025年2月22日,由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语康)主办、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协办的“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学术活动”在中语康昌平院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儿童听力保护与康复”为主题,吸引了京津冀地区... 2025年2月22日,由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语康)主办、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协办的“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学术活动”在中语康昌平院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儿童听力保护与康复”为主题,吸引了京津冀地区120余名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齐聚一堂,共探儿童听力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践路径。北京同仁医院黄丽辉主任、北京儿童医院刘海红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珂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商莹莹主任及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主任团队等领军专家携团队参会,为活动注入权威学术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京津冀地区 听力诊断中心 学术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演变面临挑战问题及研究途径
11
作者 陈喜 高满 +1 位作者 董建志 王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4,共9页
近百年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扩张、用水需求提高,叠加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水资源衰减和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大规模调水、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缓解了水资源衰减和供需失衡状态;未来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 近百年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扩张、用水需求提高,叠加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水资源衰减和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大规模调水、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缓解了水资源衰减和供需失衡状态;未来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变化,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将面临极大的调整,水资源演变情势、供需结构和安全保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将京津冀地区水文情势及水资源供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历史不同阶段水资源演变“S型”曲线形成及驱动机制,阐述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格局转变的影响,提出促进当地水资源恢复能力的水循环机理以及提升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途径,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其他缺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循环 供需平衡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研究
12
作者 王莉婵 毛国良 +1 位作者 郭垚嘉 林庆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分别为1~3 Hz和0.5~3 Hz,同时建立二者在P波到时后3 s内的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斜率和相关系数较高,标准差较小,模型整体可靠度较高。反向验证和新数据验证结果显示,与台网编目震级相比,单台P_(d)方法震级偏差主要集中在±0.5范围内,说明本文建立的2种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震预警 P_(d)方法 震级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13
作者 艾佳超 宋宜全 杨以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其中承德市和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指数较高,廊坊市和沧州市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低.(2)京津冀地区各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3)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的时空分布以优和良为主,其中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总体为良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47%,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一般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38.48%和15.02%,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区域仅占研究区面积的1.03%.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城市周边和地形地貌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变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京津冀地区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14
作者 郭菁菁 熊冠琦 黄映晖 《农业展望》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是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促进该地区农业...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是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促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DEA-ML指数法测算京津冀地区2004—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不同层面对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绿色规模效率的减少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化显著,且年度间存在一定波动。基于此,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DEA-ML指数法 农业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GTWR模型下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策略研究
15
作者 朱梅涛 王然 +4 位作者 邢莉圆 李翾 武杰 刘春 吴正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4,共14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基于此,该文利用InVEST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1990-2020年京津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基于此,该文利用InVEST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土壤保持能力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3.58×10^(10)、2.99×10^(10)、2.32×10^(10)、3.21×10^(10)t,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2)1990-2020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为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呈高-高和低-低聚集。(3)总体上看,1990-2020年各影响因素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对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海拔(1.12)、斑块数量(0.23)、气温(0.19)和归一化植被指数(0.14)。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植被覆盖状况、减轻气候因素负面影响、加强景观格局管理等土壤保持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壤保持 InVEST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业现代化对京津冀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
16
作者 金微微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4-187,共4页
本文采用2016-2022年我国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机理探究与指标体系构建,实证分析流通业现代化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天津和河北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京相比仍存在较... 本文采用2016-2022年我国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机理探究与指标体系构建,实证分析流通业现代化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天津和河北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京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基准影响来看,流通业现代化能够正向促进京津冀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且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调节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强化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据此,文章从加强区域协同、促进绿色经济均衡发展、深化流通业现代化改革、激发绿色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绿色经济发展动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现代化 京津冀地区 绿色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17
作者 王鑫 白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41-45,共5页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借助SRP模型与GIS技术,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入手选取1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20、2015、2020年3期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中度脆弱...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借助SRP模型与GIS技术,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入手选取1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20、2015、2020年3期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中度脆弱及以上面积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减少的态势。2010、2015、2020年中度及以上脆弱面积占比分别为56.87%、57.79%、56.61%。在空间上,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微度脆弱性主要集中在承德及太行山一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滨海平原地区。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整体上空间差异性显著,生态保护措施需进一步加强,以期为京津冀土地生态保护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脆弱性 SRP模型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与CO_(2)的协同控制效应及调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安敏 王丽杰 +1 位作者 滕明月 安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3,共11页
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二氧化碳(CO_(2))减排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降低的双重挑战,研究该地区CO_(2)与PM_(2.5)的协同控制效应及调控因素演变特征,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0年人口栅格数据、夜间灯... 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二氧化碳(CO_(2))减排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降低的双重挑战,研究该地区CO_(2)与PM_(2.5)的协同控制效应及调控因素演变特征,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0年人口栅格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利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评估了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和PM_(2.5)浓度的协同控制效应及调控因素作用机制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实现CO_(2)和PM_(2.5)协同控制效应的区域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最高占比68.15%。(2)第三产业发达、清洁能源丰富或产业布局合理的城市更易实现CO_(2)排放量与PM_(2.5)浓度的共控。(3)产业结构、研发支出、对外开放程度和降雨量为京津冀地区协同控制CO_(2)排放量和PM_(2.5)浓度的主要因素,但这些调控因素的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协同控制效应 调控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静 曹永强 +3 位作者 么嘉棋 贾国栋 权学烽 翟浩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9,共14页
【目的】土壤侵蚀是一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方法】通过RU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壤侵蚀在时空尺度上的... 【目的】土壤侵蚀是一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方法】通过RU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壤侵蚀在时空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 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土壤侵蚀总体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特征,且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其百分比达到73.79%。(2)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等级主要由高向微强度侵蚀转移,且转移比例都在50%以上,整体有所好转,但存在局部加剧。(3)各个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依次为:坡度>高程>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人口密度>GDP。【结论】相关结论可为水土流失治理以及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土壤侵蚀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卫星遥感 京津冀地区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加锋 岳丽艳 +1 位作者 郑林昌 刘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1,共8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排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CO_(2)排放量整体上处于增长的平台期,三类大气污染物(SO_(2)、NO_(x)、烟粉尘)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排,然而与全国对比,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2)京津冀地区CO_(2)与SO_(2)、NO_(x)和烟粉尘三类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协同减排年份、不稳定的协同减排交叉弹性、中低程度的耦合协同度,反映了该区域协同减排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稳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源头上实现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2)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减污降碳的主要途径,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和产能分配。(3)发展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减污降碳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