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李国柱 刘欣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195,共10页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效果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政策对于京津冀核心地区的减排效果是否显著高于周边地区,以及政策实施范围以外的地区是否受到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该政策的实施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实施效果有促进作用;政策实施产生了区域异质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后续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双重差分模型 调节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2
作者 李慧 王淑兰 +4 位作者 张文杰 王涵 王涵 王少博 李海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①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2019年ρ(PM2.5)、ρ(PM10)、ρ(SO2)、ρ(CO)和ρ(NO2)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50%、41%、79%、49%和20%ρ(O3-8h-90per)(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比2013年升高了21%.②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严重污染天数下降尤为明显,降幅达90%.优良天数比例虽然增加但2016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没有持续增加的趋势.③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ρ(O3-8 h)(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ρ(PM2.)越高,PM2.5/PM10和SO2/NO2越大,表明二次污染源和燃煤源的贡献越大.④就空间分布而言,ρ(PM2.5)和ρ(PM10)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南部太行山脉山前的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北部.⑤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产业结构、能耗消耗以及减排政策是影响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实施的力度逐渐加大,政策影响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最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城市 大气污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文扬 马中 +3 位作者 吴语晗 周楷 石磊 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30-4736,共7页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究了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地区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究了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地区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基本为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基本为负效应.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能源结构在2011~2015年期间变化不显著,因此能源结构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小,贡献度均未超过0.52%.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的情况不同,各效应贡献度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速、经济规模增速、工业增加值比重降幅、能耗强度降幅和排放强度降幅的变化.在制定减排政策时,应根据各效应的累计贡献值和贡献度大小,对于该地区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联合减排政策措施.对于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减排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I因素分解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工业产业 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的健康效益预估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情 朱欢欢 +2 位作者 杜鹏 赵靓 李湉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0-228,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病负担,并对该地区在“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下的未来PM2.5疾病负担进行了预估研究,分析了PM2.5污染控制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为15.11×10^4例.②若不考虑人口变化,未来空气质量按“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改善,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将分别降至11.49×10^4、10.62×10^4和9.85×10^4例,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23.96%、29.72%和34.79%.③分年龄段和分疾病对比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群PM2.5相关超额死亡数的占比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与PM2.5相关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超额死亡数在PM2.5相关超额死亡总数中占比最大,且有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未来空气质量的改善将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但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较重,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以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 “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 健康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空间视域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与协同因素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红梅 谢永乐 +1 位作者 张驰 孙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共14页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PM_(2.5)、PM_(10)以高-高集聚为主,SO_(2)、CO、O_(3)为高-高、低-低集聚并存;PM_(2.5)、PM_(10)、SO_(2)的全局相关程度高,CO、O_(3)相对较弱;NO 2的局部与全局相关性均不显著。②大气污染的“时空尺度效应”非常显著。就本地区而言,经济、社会类因素主要发挥正向作用,生态保护类因素以负向影响为主,且前两者的贡献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全面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质量,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协调好属地发展诉求与协同治理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二是统筹好全局与局部“共同但有差别”的联防联控步调,构建多中心、复合型联合治理体系,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精细化治理行动;三是推动区域“三维一体”协同体系建设,从主体功能分区、清洁产能置换等层面,求解各地区之间达成稳固性合作联盟的“最大公约数”;四是完善地方政府绩效及晋升体制改革,以拓展环境治理考核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等方式,强化其融入区域协同体系的内在动力与主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 外溢效应 协同因素 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愈霄 鲁宁 +6 位作者 许荣 王晓彦 张良 王玲玲 曲凯 朱丽娅 任远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6,共6页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作为担负重污染预警应急和大气污染防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正逐步成为环保部门核心业务之一。基于近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开展现状,针对预报工作中遇到的人员短缺、能力建设进度缓慢、...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作为担负重污染预警应急和大气污染防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正逐步成为环保部门核心业务之一。基于近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开展现状,针对预报工作中遇到的人员短缺、能力建设进度缓慢、预报资料匮乏等现实问题,从政策制度和预报技术2方面分析原因,提出需要从制度建设着手,通过建立健全预报工作保障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完善地区预报能力建设和预报水平,同时为全国其他区域省、市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空气质量预报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评估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保留 吕连宏 +1 位作者 王健 罗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71-678,共8页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开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偏离修正指数法及产业结构转移度量法分别定量评估京津冀及周...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开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偏离修正指数法及产业结构转移度量法分别定量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个省(区、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合理化及高级化程度,提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逐年递增,且逼近1,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趋同现象;除北京市外,其他省(区、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普遍较低,且改善速度较慢;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处于平缓上升趋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最高,其他省(区、市)普遍较低。未来应从明确各省(区、市)发展特征与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移和整合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 产业结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重污染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孙峰 姚欢 +5 位作者 刘保献 王帅 李倩 郭元喜 张良 潘锦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3,共8页
为探讨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重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2+26"城市7年间的大气环境监测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年际变化上,重污染过程次数逐年下降,发生时长和强度分3个阶段大幅降低。相比... 为探讨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重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2+26"城市7年间的大气环境监测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年际变化上,重污染过程次数逐年下降,发生时长和强度分3个阶段大幅降低。相比2013年,2014—2016年重污染小时数、天数和峰值浓度均降低了一半左右,2017—2019年则下降了约80%。目前,区域重污染过程以持续1~2 d的较短过程为主。在季节分布上,全年重污染集中于秋冬季,其中冬季占比从60%升至80%,尤其是1月的重污染占比最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呈相对均匀化趋势,区域污染中心有所南移,南部的冀南豫北区域在区域重污染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在污染成因基本类型上,污染排放导致的积累型为主要类型,占比约90%;沙尘型及烟花爆竹燃放型的总占比约为10%,虽然其占比较低,但近年的比重较稳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治理效应与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侯美玲 周晓艳 +2 位作者 洪松 郭尚玉 何依依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污染集聚。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SO_(2)浓度明显波动下降,特别是南部地区。2)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SO_(2)污染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这说明严格的环境法规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以有效减轻当地及邻近地区的SO_(2)污染。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在通过环境规制治理SO_(2)污染的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但技术创新在这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污染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SO_(2)污染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中介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产业集聚对大气污染的差异化空间效应——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珮琪 蒋姝睿 马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为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在该区域探究了三次产业集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差异化影响。在2007—2016年间,该区域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26"城市一二三... 为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在该区域探究了三次产业集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差异化影响。在2007—2016年间,该区域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26"城市一二三产业集聚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第一产业集聚对大气污染影响并不显著,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对大气污染均具有显著的本地和空间溢出效应,分别表现为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和能源消费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存在证明了打破区域行政边界、进行产业布局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多方位实现一体化发展、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提升引进企业的环保门槛、合理规划城市化建设、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治理大气污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气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谢永乐 王红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60,共15页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距,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层级,导致负外溢效应大于正外部性影响;综合治理的“三阶段”排名格局较稳定,各地区在不同评估窗口的绩效有增有减,但整体呈下降态势。对此,需立足于“三线一单”,提升多系统耦合协同水平;优化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多中心、多层级、多梯队的“地域+领域”联防协作;拓展环境绩效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健全数字化治理、严格终身追责等,以完善地区全面发展效益考核体系,强化结果应用的奖惩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治理 耦合协同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晓红 魏巍 +2 位作者 杜晖 尚可政 周开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3-680,692,共9页
利用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9条国道的交通事故资料,对潮湿、冰雪、积水、漫水、泥泞5种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每100 km事故起数、平均每起事故伤亡人数和平均每起事故直接经济... 利用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9条国道的交通事故资料,对潮湿、冰雪、积水、漫水、泥泞5种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每100 km事故起数、平均每起事故伤亡人数和平均每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发现潮湿、冰雪和积水路面是影响道路行车安全最多的3种路面状况.从交通事故后果综合指数来看,9条国道中G108线事故损失最严重,各种路面条件下冰雪路面事故损失最严重;事故多发路段中的前3位分别为G209线、G307线吕梁段以及G309线潍坊段.5种路面条件下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于2011年起递减,在2014年达到最低值后突增;潮湿、积水和漫水路面7-9月为事故高发时期,冰雪路面12月为事故发生高峰,泥泞路面11月为事故发生高峰;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07:00-1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不同路面条件 交通事故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荆琦 盛立芳 +1 位作者 张玮航 安霞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5-886,共12页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结合KZ(Kolmogorove Zurbenko)滤波方法定量分析了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PM_(2.5)与O_(3)浓度长期趋势的贡献.结果表明:(1)2018—2021年“2+26”城市PM_(2.5)浓度年均值与O_(3)-8 h-90^(t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1年PM_(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为60、57、51和45μg/m^(3),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与山东省南部PM_(2.5)浓度年均值均较高;O_(3)-8 h-90^(th)浓度分别为198、195、179和171μg/m^(3),2018年保定市、石家庄市、聊城市与晋城市的O_(3)-8 h-90^(th)浓度(>210μg/m^(3))均较高,而2021年太原市O_(3)-8 h-90^(th)浓度(192μg/m^(3))较高.(2)PM_(2.5)与O_(3)-8 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长期分量在大部分城市受气象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受气象条件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无明显趋势,在2021年呈下降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无明显趋势.受气象条件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呈上升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年呈下降趋势,在2019—2021年无明显趋势.(3)11个气象因子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对PM_(2.5)与O_(3)-8 h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温度与相对湿度均比前一天升高时,更有利于PM_(2.5)与O_(3)-8 h浓度的同时升高.研究显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判定PM_(2.5)与O_(3)-8 h浓度同时升高的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复合污染 长期趋势 排放源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彦超 蒋春来 +2 位作者 贺晋瑜 钟悦之 宋晓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83-3688,共6页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建立了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对2016年该地区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年水泥工业SO_2、NO_x、PM(有组织)...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建立了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对2016年该地区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年水泥工业SO_2、NO_x、PM(有组织)排放量分别达到3.2?10~4t、23.9?10~4t、9.7?10~4t,较2015年分别减少24.1%、18.2%、27.2%,各项污染物大幅下降.水泥工业PM无组织排放量占PM总排放量的45.4%,仍需要采取集中收集的方式加强治理.山东、河南是水泥工业SO_2、NO_x、PM、PM_(10)、PM_(2.5)重点排放来源,应通过化解过剩产能降低污染排放.从各工艺来看,新型干法工艺应考虑采用高效脱氮脱硫技术、协同处置技术、高效大型袋式除尘技术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粉磨站也需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水泥工业 控制现状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先控制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丽丽 朱晓晶 +4 位作者 于洋 牛文凤 郑玉婷 张杨 林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201,共8页
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问题初步得到缓解.为了深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精准治污,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有毒有毒大气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开展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先控制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 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问题初步得到缓解.为了深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精准治污,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有毒有毒大气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开展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先控制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的研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建立备选名单;针对备选名单中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危害信息收集,采用两步筛选法,以危害筛选指标、暴露筛选指标、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筛选指标共包含10项内容进行赋分求和,筛选出高分值的污染物建立候选名单;在候选名单基础上,从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监测方法三方面进行筛选,形成优控名录.筛选形成的优控名录包括苯、环氧乙烷、二英类、砷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甲醛、氯乙烯、三氯乙烯、1,2-二氯丙烷、氯甲基甲醚、铍及其化合物、三氯甲烷在内的12种(类)污染物,可为“十四五”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管理及今后京津冀优控名录的公布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筛选方法 优控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利江 宋文婷 +1 位作者 杨一群 叶观琼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0-509,共10页
氨可以在大气中转化生成铵根离子,成为PM_(2.5)中重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长时间序列的氨排放清单是研究PM_(2.5)污染历史成因的重要基础.为探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来源和排放特征,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 氨可以在大气中转化生成铵根离子,成为PM_(2.5)中重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长时间序列的氨排放清单是研究PM_(2.5)污染历史成因的重要基础.为探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来源和排放特征,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各类氨排放活动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3170.21×10^(3)t降至2767.59×10^(3)t.农业源是主要贡献源,其氨排放量(2551.94×10^(3)~3061.26×10^(3)t)占氨排放总量的92.21%~93.38%;非农业源氨排放量介于209.85×10^(3)~232.38×10^(3)t之间.(2)2020年,河南省的氨排放量最大,为908.57×10^(3)t,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氨排放总量的32.83%,其次为山东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占比分别为31.96%、24.39%和8.50%.(3)2020年,畜禽养殖氨排放量占氨排放总量的68.67%,蛋鸡、羊、肉牛和肉羊是主要氨排放源,分别占畜禽养殖氨排放总量的30.61%、13.92%、12.35%和12.14%.氮肥施用氨排放量占氨排放总量的20.68%,其中尿素占氮肥施用氨排放量的98.75%.(4)北京市、天津市以及石家庄市、太原市、济南市、郑州市等省会城市的氨排放强度较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南部和中部氨排放强度相对较小.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氨排放以畜禽养殖源为主,氮肥施用源次之,氨减排措施的制定应以削减农业源的氨排放量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氨排放清单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特征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不同控制情景下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家玉 莫华 +4 位作者 胡耘 朱杰 帅伟 张晴 姜岸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9,共8页
为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深度治理工作,以2017年为基准年、以总悬浮颗粒物(TSP)为指标分析了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相关政策设计了防风抑尘网改造和全封闭改造两个控制情景并分别分析了其... 为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深度治理工作,以2017年为基准年、以总悬浮颗粒物(TSP)为指标分析了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相关政策设计了防风抑尘网改造和全封闭改造两个控制情景并分别分析了其控制效果。结果表明: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排放量为3 044.41 t,冬春季(1—5月)是开展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治理的关键期。煤场全封闭改造可减排98.33%的煤场无组织颗粒物。从局地环境质量改善角度考虑,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治理较有色烟羽改造更具性价比。建议重视区域内燃煤电厂煤场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控制工作,抓住治理关键期,有序、分步开展煤场全封闭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燃煤电厂 煤场 无组织颗粒物 防风抑尘网改造 全封闭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_(2.5)浓度下降评估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刘俊 安兴琴 +2 位作者 朱彤 翟世贤 李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26-2733,共8页
利用第三代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基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秋冬季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气象条件分析,选取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0日作为代... 利用第三代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基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秋冬季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气象条件分析,选取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0日作为代表性时段,模拟了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同时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2012年到2017年污染源减排控制目标,进行了减排效果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模式系统能较好捕捉PM2.5浓度的变化趋势,海淀站和上甸子站观测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3.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削减30%~40%后,北京市PM2.5浓度发生了明显降低,海淀站、上甸子站和城六区的平均浓度下降率分别为(24.9±2.3)%,(20.2±2.7)%和(24.8±2.1)%.如果严格执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气象条件和2012年相似情况下,到2017年,北京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内的防治目标可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式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PM2.5 下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立体观测网的京津冀地区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婷婷 项衍 +10 位作者 罗宇涵 张天舒 司福祺 吕立慧 窦科 周海金 杨东上 杨太平 刘文清 刘建国 赵志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揭示大气污染的演变规律,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针对大气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立体观测网,围绕2017年秋冬季和2018年春、秋、冬三季开展重污染时... 为揭示大气污染的演变规律,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针对大气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立体观测网,围绕2017年秋冬季和2018年春、秋、冬三季开展重污染时段和重污染过程的地基和车载走航观测,评估区域大气污染输送和城市间大气污染的相互传输量.结果表明:北京市污染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春季主要受区域不利扩散条件及沙尘传输影响,秋季主要受西南通道传输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南、南部、东南通道混合层内传输与区域扩散条件不利的共同影响.秋冬季京津冀地区NO 2、SO 2污染物垂直柱浓度整体低于西南、东南和南部输送通道区域,当弱南风静稳天气条件主导时,北京市易受到污染物输送的影响,形成局域污染过程.研究显示,北京市重污染时段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输送通道中,西南通道污染传输为主导,部分时段还受到东南和东部通道污染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激光雷达组网 大气污染 PM2.5 污染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泉市冬季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20
作者 冯琨 张玉洽 +1 位作者 宋亚齐 谢云云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进一步探明“2+26”城市中的典型山地城市的PM_(2.5)污染成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PM_(2.5)组分监测数据,针对2021年11月4—7日阳泉市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此次污染过程中,阳泉市为山西省的污... 为进一步探明“2+26”城市中的典型山地城市的PM_(2.5)污染成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PM_(2.5)组分监测数据,针对2021年11月4—7日阳泉市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此次污染过程中,阳泉市为山西省的污染高值中心,重度污染持续时长达11 h,PM_(2.5)小时浓度峰值达172μg/m^(3);重污染区域主要聚集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②高湿、静稳和局地辐合等不利气象条件造成了二次无机盐的爆发性增长,叠加偏东方向污染物的传输,加剧了阳泉市重污染的程度。③污染时段二次无机盐中,硝酸盐的增长更为明显,其中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增加了200%以上,硝酸盐浓度增加了600%以上。④建议阳泉市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燃煤和工业锅炉废气的排放管控,减少前期以NO2为主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弱PM_(2.5)的二次转化,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化学组分 阳泉市 硝酸盐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