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李国柱 刘欣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195,共10页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效果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政策对于京津冀核心地区的减排效果是否显著高于周边地区,以及政策实施范围以外的地区是否受到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该政策的实施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实施效果有促进作用;政策实施产生了区域异质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后续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双重差分模型 调节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采暖季PM2.5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2
作者 刀谞 吉东生 +5 位作者 张显 唐桂刚 刘宇 王莉莉 程麟钧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网,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开展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长期连续观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采暖季“2+26”城市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4... 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网,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开展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长期连续观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采暖季“2+26”城市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4±62)(95±63)和(80±61)μg m 3,达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的目标;与PM2.5浓度变化相似,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物(OM)浓度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采暖季,但二次无机盐(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元素碳、氯盐、地壳物质和微量元素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OM、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地壳物质、元素碳、氯盐和微量元素浓度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受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太行山传输通道城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安阳市和新乡市).③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2+26”城市PM2.5化学组分浓度年际变化相似,即随空气污染的加重,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占PM2.5的比例均上升,而OM占比下降.研究显示,采暖季“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但需进一步加强对PM2.5中二次组分的科学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 传输通道 PM2.5 化学组分 有机物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跃思 宫正宇 +5 位作者 刘子锐 唐桂刚 程麟钧 车飞 高健 吉东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51-1663,共13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染污综合立体观测网针对的是大气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制定适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观测技术规范,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了近地面及大气边界层气象和大...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染污综合立体观测网针对的是大气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制定适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观测技术规范,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了近地面及大气边界层气象和大气化学过程的同步观测,构建了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共享应用平台,实现了大气环境多源数据综合管理业务化,为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提供精准数据集,提升了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成因机制研究和精细化源解析的能力,推动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了传输通道的加密观测,增加了背景站和手工采样点观测,建立了包括黑碳、氨和重金属等多要素的关键站点,并充分利用了服务于科学研究的超级站和垂直梯度观测技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业务部门与科研部门数据的有效融合与综合管理业务化,具有效率高、代表性好、目的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应对决策部门不断提高的管理需求.观测网络和平台充分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观测经验,保证了观测网长期稳定运行;通过综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和发布平台,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成因综合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终为实现我国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 PM2.5 化学组分 天地空一体化 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_(2.5)浓度下降评估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刘俊 安兴琴 +2 位作者 朱彤 翟世贤 李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26-2733,共8页
利用第三代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基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秋冬季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气象条件分析,选取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0日作为代... 利用第三代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基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秋冬季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气象条件分析,选取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0日作为代表性时段,模拟了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同时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2012年到2017年污染源减排控制目标,进行了减排效果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模式系统能较好捕捉PM2.5浓度的变化趋势,海淀站和上甸子站观测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3.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削减30%~40%后,北京市PM2.5浓度发生了明显降低,海淀站、上甸子站和城六区的平均浓度下降率分别为(24.9±2.3)%,(20.2±2.7)%和(24.8±2.1)%.如果严格执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气象条件和2012年相似情况下,到2017年,北京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内的防治目标可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式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PM2.5 下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5
作者 李慧 王淑兰 +4 位作者 张文杰 王涵 王涵 王少博 李海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①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2019年ρ(PM2.5)、ρ(PM10)、ρ(SO2)、ρ(CO)和ρ(NO2)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50%、41%、79%、49%和20%ρ(O3-8h-90per)(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比2013年升高了21%.②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严重污染天数下降尤为明显,降幅达90%.优良天数比例虽然增加但2016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没有持续增加的趋势.③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ρ(O3-8 h)(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ρ(PM2.)越高,PM2.5/PM10和SO2/NO2越大,表明二次污染源和燃煤源的贡献越大.④就空间分布而言,ρ(PM2.5)和ρ(PM10)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南部太行山脉山前的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北部.⑤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产业结构、能耗消耗以及减排政策是影响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实施的力度逐渐加大,政策影响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最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城市 大气污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文扬 马中 +3 位作者 吴语晗 周楷 石磊 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30-4736,共7页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究了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地区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究了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地区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基本为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基本为负效应.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能源结构在2011~2015年期间变化不显著,因此能源结构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小,贡献度均未超过0.52%.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的情况不同,各效应贡献度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速、经济规模增速、工业增加值比重降幅、能耗强度降幅和排放强度降幅的变化.在制定减排政策时,应根据各效应的累计贡献值和贡献度大小,对于该地区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联合减排政策措施.对于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减排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I因素分解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工业产业 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支撑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程麟钧 唐桂刚 +3 位作者 刘宇 宫正宇 吉东生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9,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制定了38项观测标准技术规范,开展了高效的综合立体观测,解决了原有站点不足、观测零散、标准不一、要素不全、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注重业务和科研相结合,提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 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制定了38项观测标准技术规范,开展了高效的综合立体观测,解决了原有站点不足、观测零散、标准不一、要素不全、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注重业务和科研相结合,提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化学成分的快速监控能力,对区域空气质量宏观和中、微观演变特征进行动态监测与追踪.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监测数据库和共享应用平台解决了多源大气环境数据缺乏归一质控、管理、分析和图形影像显示技术,缺乏统一、安全、稳定的数据采集、传输、核验、存储和共享业务化平台的问题,为生态环境部、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及研究人员提供全方位数据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 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网 技术规范 共享应用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的健康效益预估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情 朱欢欢 +2 位作者 杜鹏 赵靓 李湉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0-228,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病负担,并对该地区在“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下的未来PM2.5疾病负担进行了预估研究,分析了PM2.5污染控制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为15.11×10^4例.②若不考虑人口变化,未来空气质量按“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改善,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将分别降至11.49×10^4、10.62×10^4和9.85×10^4例,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23.96%、29.72%和34.79%.③分年龄段和分疾病对比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群PM2.5相关超额死亡数的占比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与PM2.5相关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超额死亡数在PM2.5相关超额死亡总数中占比最大,且有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未来空气质量的改善将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但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较重,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以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 “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 健康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六城市环境空气PM_(2.5)中高氯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红霞 覃晓媚 +2 位作者 薛荔栋 张霖琳 袁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62-2767,共6页
采集京津冀及周边6个城市春季的环境空气PM_(2.5)样品,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高氯酸盐,分析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与PM_(2.5)浓度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初步分析了高氯酸盐经呼吸暴露对六类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高氯酸... 采集京津冀及周边6个城市春季的环境空气PM_(2.5)样品,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高氯酸盐,分析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与PM_(2.5)浓度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初步分析了高氯酸盐经呼吸暴露对六类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高氯酸盐的城市间浓度范围为1.72—94.5 ng·m^(-3),7日浓度均值范围为20.4—52.1 ng·m^(-3),其中保定和北京的7日浓度均值偏高,均值分别为52.1 ng·m^(-3)和37.4 ng·m^(-3),天津和石家庄次之,均值分别为26.5 ng·m^(-3)和27.9 ng·m^(-3),郑州和济南相对较低,均值分别为20.4 ng·m^(-3)和23.7 ng·m^(-3).环境空气中的高氯酸盐在不同人群中的日均暴露剂量的差异与浓度的差异一致,且儿童的暴露剂量高于成人,虽然经计算呼吸暴露所贡献的健康风险较小,但鉴于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暴露剂量较高,亟需关注各类环境介质中的高氯酸盐含量,综合分析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适时采取管控和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盐 京津冀及周边六城市 浓度水平 呼吸暴露剂量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空间视域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与协同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红梅 谢永乐 +1 位作者 张驰 孙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共14页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PM_(2.5)、PM_(10)以高-高集聚为主,SO_(2)、CO、O_(3)为高-高、低-低集聚并存;PM_(2.5)、PM_(10)、SO_(2)的全局相关程度高,CO、O_(3)相对较弱;NO 2的局部与全局相关性均不显著。②大气污染的“时空尺度效应”非常显著。就本地区而言,经济、社会类因素主要发挥正向作用,生态保护类因素以负向影响为主,且前两者的贡献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全面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质量,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协调好属地发展诉求与协同治理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二是统筹好全局与局部“共同但有差别”的联防联控步调,构建多中心、复合型联合治理体系,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精细化治理行动;三是推动区域“三维一体”协同体系建设,从主体功能分区、清洁产能置换等层面,求解各地区之间达成稳固性合作联盟的“最大公约数”;四是完善地方政府绩效及晋升体制改革,以拓展环境治理考核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等方式,强化其融入区域协同体系的内在动力与主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 外溢效应 协同因素 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愈霄 鲁宁 +6 位作者 许荣 王晓彦 张良 王玲玲 曲凯 朱丽娅 任远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6,共6页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作为担负重污染预警应急和大气污染防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正逐步成为环保部门核心业务之一。基于近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开展现状,针对预报工作中遇到的人员短缺、能力建设进度缓慢、...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作为担负重污染预警应急和大气污染防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正逐步成为环保部门核心业务之一。基于近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开展现状,针对预报工作中遇到的人员短缺、能力建设进度缓慢、预报资料匮乏等现实问题,从政策制度和预报技术2方面分析原因,提出需要从制度建设着手,通过建立健全预报工作保障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完善地区预报能力建设和预报水平,同时为全国其他区域省、市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空气质量预报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C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城市PM_(2.5)中化学组分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旸 吴宇峰 +1 位作者 董海燕 陈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4-138,158,共6页
为考察APEC会议期间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于2014年11月3-20日在京津冀与周边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保定同步手动采集PM_(2.5)无机滤膜样品,并与会议结束后化学组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后向轨迹分析发现,APEC期间大气扩散条件整... 为考察APEC会议期间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于2014年11月3-20日在京津冀与周边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保定同步手动采集PM_(2.5)无机滤膜样品,并与会议结束后化学组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后向轨迹分析发现,APEC期间大气扩散条件整体好于会后,尤其是北京、石家庄气象条件明显好于其他城市。京津冀城市PM_(2.5)浓度在85~99μg/m^3之间,石家庄最高,保定和北京最低;各城市离子含量最高的前3位的均为NO_3^-、SO_4^(2-)和NH_4^+等二次粒子,NO_3^-和SO_4^(2-)比值在1.3~2.6之间,以流动源为主,会后保定、石家庄NO_3^-和SO_4^(2-)比值降至低于1,表现出固定源(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特征;OC/EC比值在3.1~3.7之间,二次反应显著;APEC期间地壳元素极微量浓度明显低于会后,施工建筑、土壤、以及工业排放等综合源类管控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C PM2.5 化学组分 京津冀及周边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评估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保留 吕连宏 +1 位作者 王健 罗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71-678,共8页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开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偏离修正指数法及产业结构转移度量法分别定量评估京津冀及周...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开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偏离修正指数法及产业结构转移度量法分别定量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个省(区、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合理化及高级化程度,提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逐年递增,且逼近1,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趋同现象;除北京市外,其他省(区、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普遍较低,且改善速度较慢;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处于平缓上升趋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最高,其他省(区、市)普遍较低。未来应从明确各省(区、市)发展特征与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移和整合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 产业结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重污染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孙峰 姚欢 +5 位作者 刘保献 王帅 李倩 郭元喜 张良 潘锦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3,共8页
为探讨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重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2+26"城市7年间的大气环境监测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年际变化上,重污染过程次数逐年下降,发生时长和强度分3个阶段大幅降低。相比... 为探讨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重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2+26"城市7年间的大气环境监测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年际变化上,重污染过程次数逐年下降,发生时长和强度分3个阶段大幅降低。相比2013年,2014—2016年重污染小时数、天数和峰值浓度均降低了一半左右,2017—2019年则下降了约80%。目前,区域重污染过程以持续1~2 d的较短过程为主。在季节分布上,全年重污染集中于秋冬季,其中冬季占比从60%升至80%,尤其是1月的重污染占比最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呈相对均匀化趋势,区域污染中心有所南移,南部的冀南豫北区域在区域重污染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在污染成因基本类型上,污染排放导致的积累型为主要类型,占比约90%;沙尘型及烟花爆竹燃放型的总占比约为10%,虽然其占比较低,但近年的比重较稳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治理效应与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美玲 周晓艳 +2 位作者 洪松 郭尚玉 何依依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污染集聚。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SO_(2)浓度明显波动下降,特别是南部地区。2)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SO_(2)污染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这说明严格的环境法规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以有效减轻当地及邻近地区的SO_(2)污染。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在通过环境规制治理SO_(2)污染的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但技术创新在这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污染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SO_(2)污染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中介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产业集聚对大气污染的差异化空间效应——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珮琪 蒋姝睿 马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为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在该区域探究了三次产业集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差异化影响。在2007—2016年间,该区域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26"城市一二三... 为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在该区域探究了三次产业集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差异化影响。在2007—2016年间,该区域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26"城市一二三产业集聚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第一产业集聚对大气污染影响并不显著,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对大气污染均具有显著的本地和空间溢出效应,分别表现为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和能源消费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存在证明了打破区域行政边界、进行产业布局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多方位实现一体化发展、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提升引进企业的环保门槛、合理规划城市化建设、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治理大气污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气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永乐 王红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60,共15页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距,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层级,导致负外溢效应大于正外部性影响;综合治理的“三阶段”排名格局较稳定,各地区在不同评估窗口的绩效有增有减,但整体呈下降态势。对此,需立足于“三线一单”,提升多系统耦合协同水平;优化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多中心、多层级、多梯队的“地域+领域”联防协作;拓展环境绩效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健全数字化治理、严格终身追责等,以完善地区全面发展效益考核体系,强化结果应用的奖惩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治理 耦合协同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晓红 魏巍 +2 位作者 杜晖 尚可政 周开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3-680,692,共9页
利用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9条国道的交通事故资料,对潮湿、冰雪、积水、漫水、泥泞5种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每100 km事故起数、平均每起事故伤亡人数和平均每起事故直接经济... 利用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9条国道的交通事故资料,对潮湿、冰雪、积水、漫水、泥泞5种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每100 km事故起数、平均每起事故伤亡人数和平均每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发现潮湿、冰雪和积水路面是影响道路行车安全最多的3种路面状况.从交通事故后果综合指数来看,9条国道中G108线事故损失最严重,各种路面条件下冰雪路面事故损失最严重;事故多发路段中的前3位分别为G209线、G307线吕梁段以及G309线潍坊段.5种路面条件下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于2011年起递减,在2014年达到最低值后突增;潮湿、积水和漫水路面7-9月为事故高发时期,冰雪路面12月为事故发生高峰,泥泞路面11月为事故发生高峰;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07:00-1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不同路面条件 交通事故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荆琦 盛立芳 +1 位作者 张玮航 安霞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5-886,共12页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结合KZ(Kolmogorove Zurbenko)滤波方法定量分析了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PM_(2.5)与O_(3)浓度长期趋势的贡献.结果表明:(1)2018—2021年“2+26”城市PM_(2.5)浓度年均值与O_(3)-8 h-90^(t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1年PM_(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为60、57、51和45μg/m^(3),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与山东省南部PM_(2.5)浓度年均值均较高;O_(3)-8 h-90^(th)浓度分别为198、195、179和171μg/m^(3),2018年保定市、石家庄市、聊城市与晋城市的O_(3)-8 h-90^(th)浓度(>210μg/m^(3))均较高,而2021年太原市O_(3)-8 h-90^(th)浓度(192μg/m^(3))较高.(2)PM_(2.5)与O_(3)-8 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长期分量在大部分城市受气象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受气象条件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无明显趋势,在2021年呈下降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无明显趋势.受气象条件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呈上升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年呈下降趋势,在2019—2021年无明显趋势.(3)11个气象因子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对PM_(2.5)与O_(3)-8 h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温度与相对湿度均比前一天升高时,更有利于PM_(2.5)与O_(3)-8 h浓度的同时升高.研究显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判定PM_(2.5)与O_(3)-8 h浓度同时升高的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复合污染 长期趋势 排放源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彦超 蒋春来 +2 位作者 贺晋瑜 钟悦之 宋晓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83-3688,共6页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建立了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对2016年该地区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年水泥工业SO_2、NO_x、PM(有组织)...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泥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建立了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对2016年该地区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年水泥工业SO_2、NO_x、PM(有组织)排放量分别达到3.2?10~4t、23.9?10~4t、9.7?10~4t,较2015年分别减少24.1%、18.2%、27.2%,各项污染物大幅下降.水泥工业PM无组织排放量占PM总排放量的45.4%,仍需要采取集中收集的方式加强治理.山东、河南是水泥工业SO_2、NO_x、PM、PM_(10)、PM_(2.5)重点排放来源,应通过化解过剩产能降低污染排放.从各工艺来看,新型干法工艺应考虑采用高效脱氮脱硫技术、协同处置技术、高效大型袋式除尘技术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粉磨站也需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水泥工业 控制现状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