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志勇
朱伟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8,129,共8页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合奏
汉调进京
京剧形成
格局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志勇
朱伟明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8,12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09BB016)
文摘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关键词
皮黄合奏
汉调进京
京剧形成
格局重构
Keywords
ensemble of Xipi(西皮)and Erhuang(二黄)
performance of Handiao(汉调)
formation of Peking Opera
pattern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J821.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陈志勇
朱伟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