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志勇 朱伟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8,129,共8页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合奏 汉调进京 京剧形成 格局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