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宋词的“享乐意识”
1
作者 杨海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87-95,共9页
前人在对“诗”与“词”作整体比较时,有过许多话头,诸如“诗庄词媚”,“(宋)诗言理而(宋)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但另有一段话则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朱彝尊在《紫云词序》里所发的议论。他说: 昌黎子曰:“快... 前人在对“诗”与“词”作整体比较时,有过许多话头,诸如“诗庄词媚”,“(宋)诗言理而(宋)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但另有一段话则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朱彝尊在《紫云词序》里所发的议论。他说: 昌黎子曰:“快愉之言难工,愁苦之音易好。”斯亦善言诗矣。至于词或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享乐意识 唐宋词 士大夫 花间集 爱情意识 北宋 审美情趣 生活理想 欧阳炯 词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杨维桢复杂心态新探
2
作者 左东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9,205,共16页
杨维桢一生尽管居官之时少而隐居之时多,但其人生理想却始终是渴望进入朝廷台阁而名垂不朽。在隐居杭州与平江之时,尽管在与江南文人的诗酒唱和中养成风流潇洒的才子风度与追求享乐自适的人生观念,但屡次求人举荐复官的行为与《三史正... 杨维桢一生尽管居官之时少而隐居之时多,但其人生理想却始终是渴望进入朝廷台阁而名垂不朽。在隐居杭州与平江之时,尽管在与江南文人的诗酒唱和中养成风流潇洒的才子风度与追求享乐自适的人生观念,但屡次求人举荐复官的行为与《三史正统辩》的撰写,显示出他稳定而强烈的台阁情结;在隐居松江时期,尽管多与隐逸之士来往并自称“风月福人”,但通过与张士诚政权中诸多官员的密切交际及鼓励弟子出仕张吴的行为,说明他更愿意乐在廊庙台阁,其乐在山林江湖则是进取无望之后的无奈选择;在入明之后,他表面上依然表示坚守自我的隐逸之志,但通过对其《送检校王君盖昌还京序》《赠术士曹仲修序》等重要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到他渴望进入新朝台阁以完成制礼作乐、修史补经的强烈愿望。杨维桢的一生,无论在山水漫游、诗酒雅集的人生享乐中沦陷有多深,也无论具有多么怪异出格的行为与神出鬼没的笔调,他心中始终都没有放弃儒者的责任与进入台阁以承担传道修史的理想,心系台阁是其最为稳固的心理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游江湖 享乐意识 台阁情结 传道修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探中晚唐“词代诗兴”背后士人心态的新变
3
作者 王鹂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117,共5页
词最初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政治动荡的晚唐五代却是文人词兴起的时期,后人或称为"词代诗兴"。其间文人心态的变化是造成此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中唐以后政局的不稳定导致文人的人生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功业之心的淡... 词最初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政治动荡的晚唐五代却是文人词兴起的时期,后人或称为"词代诗兴"。其间文人心态的变化是造成此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中唐以后政局的不稳定导致文人的人生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功业之心的淡化,二是享乐意识的加剧,三是情爱意识的张扬。这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内容及情趣渐趋世俗化,但正统的诗歌观念对此是否定的,而此时的词还处于文学的边缘地位,用词的形式来表达世俗的享乐、不经的儿女情长尚不会引起观念领域的批判,因此晚唐五代艳情诗兴起一时又复归雅正,而大量写男女之情的词却蔚然而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词代诗兴 享乐意识 情爱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欲的正视和人生的困惑——《金瓶梅》的价值取向论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9-15,共7页
《金瓶梅》产生的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时代风尚的体现,对金钱财富的追求,繁华生活的享受和人情色欲的放纵构成了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金瓶悔》的作者一方面客观地表现了这些新的价值取... 《金瓶梅》产生的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时代风尚的体现,对金钱财富的追求,繁华生活的享受和人情色欲的放纵构成了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金瓶悔》的作者一方面客观地表现了这些新的价值取向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同时又希望以伦理意识、宗教意识和生命意识匡正世风,而最终陷于矛盾与困惑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庆 《金瓶梅》 生的困惑 论析 价值取向 吴月娘 孟玉楼 情色 享乐意识 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艺术品格:中国的“酒仙”与西方的“酒神”
5
作者 刘耘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82-85,共4页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饮酒诗,论证了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质上的不同所在,并以此发掘出中西诗人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深层差异。文章认为,同是饮酒诗,在中国,因文人的隐士思想根深蒂固,表现为一种“酒仙”精神,其风格冲淡、平和;在西方,则...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饮酒诗,论证了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质上的不同所在,并以此发掘出中西诗人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深层差异。文章认为,同是饮酒诗,在中国,因文人的隐士思想根深蒂固,表现为一种“酒仙”精神,其风格冲淡、平和;在西方,则因诗人具有追求肉体或精神“沉醉”之渊源,表现为一种“酒神”精神,其风格高张、狂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仙 酒神精神 饮酒诗 艺术品格 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文人 享乐意识 尼采 真境 审美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