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1 位作者 闻捷 王俊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品种 品种选育 产量结构模式 黄淮冬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万昌 刘曙东 李桂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5-81,共7页
利用1999~2001年选用的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正交)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一种新的分组法-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的各性状进行了分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产量... 利用1999~2001年选用的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正交)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一种新的分组法-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的各性状进行了分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产量水平的升高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弱化,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增强,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间的相互作用构成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稳定;千粒重与单位面积穗数的负相关性较弱、与穗粒数无明显的相关性;在7500~9000kg/hm2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504.0~607.5万穗/hm2,33.6~41.3粒/穗,35.7~42.3g/千粒重;在9000~10500kg/hm2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525~645万穗/hm2,36~50粒/穗,37~45g/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优势杂交小麦 产量结构模式 Nair分组法 产量构成 组合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NK815制种高产田间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培煜 宋瑞连 +7 位作者 刘春阁 吴鹏 成广雷 王晓光 王术国 王喜良 马楠 瞿文洁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8期244-247,共4页
玉米品种NK 815(京津冀审玉20170001)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并通过京津冀联合国家审定的首个夏播品种,2018年在京津冀夏播高产玉米测评中获得866.58 kg/亩高产纪录;2019年春北京顺鑫农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甘肃省张掖市五... 玉米品种NK 815(京津冀审玉20170001)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并通过京津冀联合国家审定的首个夏播品种,2018年在京津冀夏播高产玉米测评中获得866.58 kg/亩高产纪录;2019年春北京顺鑫农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甘肃省张掖市五个墩村落实杂交种生产并负责技术指导,9月12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等单位有关专家组对其200亩高产制种示范田进行现场实收实测,获得了856.1 kg/亩的制种高产纪录,实现了玉米品种粮食生产高产、制种高产的“双高产”目标。这不仅对玉米制种生产企业、制种农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对玉米育种及自交系选育模式也有一定引导示范作用。因此做好其影响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的分析,以更好地提升育种水平及“双高产”产量结构模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K815 制种 产量结构模式 关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