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01
1
作者 郑建初 张彬 +4 位作者 陈留根 杜群 秦永生 宋健 张卫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4,共6页
田间条件下,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抽穗期对6个品种进行高温(40℃)处理,以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极端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高温会显著降低水稻结实率,高温处理下6个水稻品... 田间条件下,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抽穗期对6个品种进行高温(40℃)处理,以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极端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高温会显著降低水稻结实率,高温处理下6个水稻品种的结实率平均比常温对照下降25个百分点以上,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高温也显著(P<0.05)降低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尽管各品种对高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但是高温对所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培育耐热品种是解决热害的技术途径之一,但近期内,关键在于进行种植制度调整与栽培技术创新,以提高植株生态避热和生理抗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高温热害 基因型差异 产量构成要素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和产量构成要素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张桂莲 陈立云 +5 位作者 张顺堂 黄明 唐文邦 雷东阳 李梅华 贺治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为选育耐热水稻品种,对2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测定了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和产量构成要素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导致水稻开颖角度、花丝长度和花粉粒直径明... 为选育耐热水稻品种,对2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测定了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和产量构成要素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导致水稻开颖角度、花丝长度和花粉粒直径明显增大,花药开裂、花粉可染率明显下降,柱头活力下降不明显,耐热品种996开颖角度、花丝长度和花粉粒直径在高温下增幅大于热敏感品种4628,而花药开裂、花粉可染率和柱头活力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4628;高温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每穗总粒数增减不显著,耐热品种996的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4628;高温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提高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温下稻米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热敏感品种4628的稻米品质受高温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花器官 产量构成要素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慧霞 郭正刚 +3 位作者 郭兴华 周雪荣 惠文森 王康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75-3080,共6页
硅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植物不可能在无硅的环境中生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5%和80%的条件下,硅... 硅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植物不可能在无硅的环境中生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5%和80%的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5%的条件下,硅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p<0.05),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分别为35%和20%,主要途径为降低叶片蒸腾速率;紫花苜蓿生物量增幅分别为41%和14%,主要通过促进分枝和株高生长,而不受单枝生物量的影响。因此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的有益作用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含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单株产量构成要素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锡顺 肖植文 +4 位作者 刘旭云 胡学礼 郭丽芬 杨谨 胡尊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34-1840,共7页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4份蓖麻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常规栽培密度下,探索主穗、分枝的果穗产量对蓖麻单株产量的影响,为蓖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单株产量由主穗、一二三级分枝的果穗产量构...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4份蓖麻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常规栽培密度下,探索主穗、分枝的果穗产量对蓖麻单株产量的影响,为蓖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单株产量由主穗、一二三级分枝的果穗产量构成,比例分别为18.4%、44.7%、28.9%、7.6%,蓖麻群体单株产量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主穗产量型、主穗与分枝产量型、分枝产量型3种类型。通过对19个蓖麻性状主成分分析确定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69%,分别为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Ⅰ、植株长势构成因子、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Ⅱ、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Ⅰ、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Ⅱ、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Ⅰ、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Ⅱ,累计贡献率分别为33.2%、14.6%、10.1%、9.0%、7.3%、6.7%、5.6%,在影响蓖麻群体单株高产的性状中,植株长势良好,优先选择主穗及一二级分枝的产量,结合封顶打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单株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振宇 沈建凯 +2 位作者 贺治洲 尹明 林秋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2-1106,共5页
采用3种不同施肥量和2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分析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及干物质的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粤优589分蘖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红泰优996分蘖数、有效穗数在年际间差异极显著;粤优589在中肥水平产量最高... 采用3种不同施肥量和2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分析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及干物质的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粤优589分蘖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红泰优996分蘖数、有效穗数在年际间差异极显著;粤优589在中肥水平产量最高,红泰优996在高肥水平最高;粤优589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粒重和红泰优996分蘖数、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收割产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粤优589每穗粒数与收割产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红泰优996结实率、粒重与收割产量的正负相关性均不显著;粤优589抽穗期、成熟期的总干物质与收割产量存在负相关系,红泰优996抽穗期、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生产量与收割产量存在正相关系。2个杂交水稻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小,具有一定的稳产性;不同施肥量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粤优589以中等施肥量为宜,红泰优996高施肥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肥量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程荣花 邓菊芬 +3 位作者 吴维群 张英俊 张蕴薇 耿文成 《草业与畜牧》 2008年第1期12-16,共5页
以拉迪诺、爱丽丝、胡依阿、考拉、瑞文德、百霸、海法、那诺克、白兰莎及贵州白三叶共10个白三叶品种为材料,研究了10个白三叶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小花胚珠数差异不显著(P>0.05);百霸单位面积花序数最... 以拉迪诺、爱丽丝、胡依阿、考拉、瑞文德、百霸、海法、那诺克、白兰莎及贵州白三叶共10个白三叶品种为材料,研究了10个白三叶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小花胚珠数差异不显著(P>0.05);百霸单位面积花序数最多,达1825.00个/平方米;拉迪诺花序小花数和荚果数最多,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贵州白三叶荚果种子数最多,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百霸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百霸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其他品种(P<0.05),实际种子产量高达74.50g/m2;品种间收获系数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要素与拉迪诺、爱丽丝、瑞文德和贵州白三叶种子产量间相关不显著;胡依阿种子产量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P≤0.01);考拉种子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和单粒种子重(P≤0.01);所有产量要素均与百霸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海法种子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单位面积花序数和荚果种子数(P≤0.01)以及花序小花数(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品种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红豆草品种在江淮地区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智明 李争艳 +3 位作者 朱德建 李岩 王霞霞 李杨 《南方农机》 2018年第2期7-7,共1页
红豆草素有"牧草皇后"之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深根型牧草,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和肥用价值,文章为江淮地区冬闲田红豆草品种的科学选取提供依据,以切实提高江淮地区红豆草种子产量,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红豆草 江淮地区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燕麦品种在江淮地区冬闲田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智明 李争艳 +3 位作者 朱德建 李岩 王霞霞 李杨 《南方农机》 2018年第2期3-3,共1页
文章以江淮地区冬闲田为依据,探讨不同燕麦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对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测定,以选择适应性强且产量高的燕麦品种,为江淮地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可靠依据。文章研究尚存不足,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燕麦品种 江淮地区冬闲田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国伦 万信 +1 位作者 邓振镛 方德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7-442,共6页
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数,灌浆至乳熟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重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个时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敏感。播种前底墒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为重要。随着小麦的生育进程,愈往后深层次的土壤贮... 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数,灌浆至乳熟期土壤贮水量与穗粒重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个时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敏感。播种前底墒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为重要。随着小麦的生育进程,愈往后深层次的土壤贮水量发挥的作用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贮水量 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回归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钱锦霞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0-504,共5页
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6年冬小麦发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以及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时段和关键因子,建立了千粒重和穗粒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的时段、关键因子是抽穗后15~19 d和29... 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6年冬小麦发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以及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时段和关键因子,建立了千粒重和穗粒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的时段、关键因子是抽穗后15~19 d和29~33 d的温度以及9~13 d的日照;有利于获得较高千粒重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8~22.8℃,日平均气温上限为29.5℃;与穗粒数相关显著的时段、关键因子是返青后21~25 d的温度。相关显著时段的气候要素对千粒重和穗粒数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可以较好地预测千粒重和穗粒数,为进行产量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地区 冬小麦 产量构成要素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申嘉澍 杜欢 +1 位作者 杨树深 冯宇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75-78,共4页
[目的]了解甘薯种植行距和株距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冀薯98号"为材料,研究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0.80、0.70、0.60 m和株距0.20、0.25、0.30 m)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配置的种植方式会... [目的]了解甘薯种植行距和株距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冀薯98号"为材料,研究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0.80、0.70、0.60 m和株距0.20、0.25、0.30 m)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配置的种植方式会对甘薯茎蔓长、单株分枝数、二级分枝、单株茎叶鲜重、单株鲜薯重、薯藤比、单行甘薯重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单株结薯数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甘薯生产不同的使用方向调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株行距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不同化控剂对小麦品种泛育麦17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华杰 孙硕亮 张东亮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为探讨不同化控剂对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本试验以5%多效唑、5%烯效唑、10%多唑·甲哌嗡、0.01%芸苔素内酯、钜控微生物菌剂等5种药剂为试验药剂,以泛育麦17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药剂对泛育麦17生产发育和... 为探讨不同化控剂对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本试验以5%多效唑、5%烯效唑、10%多唑·甲哌嗡、0.01%芸苔素内酯、钜控微生物菌剂等5种药剂为试验药剂,以泛育麦17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药剂对泛育麦17生产发育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返青拔节期施药后,15%多效唑50 g/亩处理对泛育麦17基部茎节化控作用最明显;10%多唑·甲哌嗡100 mL/亩处理化控效果次之,对第1、第2节节间长化控效果较明显;5%烯效唑对基部第3茎节化控作用较明显,加施芸苔素内酯后,第1茎节化控效果有缓解作用,第2、第3茎节化控效果有增加作用;钜控对泛育麦17基部第1、第2茎节有化控作用,加施芸苔素内酯后,化控效果不显著;多效唑50 g/亩处理对株高降低最明显。综合分析可知,叶面喷施钜控生物菌有利于泛育麦17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育麦17 化控 产量构成要素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凤洲 林坤 +5 位作者 郭凤芝 任自超 葛振勇 黄兴蛟 陈成君 李思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57-59,共3页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菏麦21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气候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家起 潘志文 +5 位作者 高素权 蒋博文 张孟孟 代梦雪 周玉 沈家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30-34,共5页
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近60 d的极端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给水稻及其他旱地作物的生长、结实带来严峻的考验。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把握水稻田间群体结构,控制冠层温、湿度,减少不良气候条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本文... 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近60 d的极端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给水稻及其他旱地作物的生长、结实带来严峻的考验。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把握水稻田间群体结构,控制冠层温、湿度,减少不良气候条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本文对20个籼稻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主要调查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能力、单穗结实能力、籽粒灌浆能力,结合室内考种,搜集统计2021年和2022年水稻季同期气候数据,对比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遭遇不利气候条件对水稻最终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干旱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系)(遗传背景差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较耐高温干旱气候条件的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水源便利、合理灌排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干旱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2022年的高温干旱胁迫主要影响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中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年际间变化受栽培技术的调控影响较大。水稻二次灌浆的习性能够较好地抵御不利气候条件对其灌浆结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构成要素 高温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2006年~2008年水稻区生试品种(系)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15
作者 倪进斌 刘华招 《北方水稻》 CAS 2010年第3期29-30,共2页
以黑龙江垦区2006年~2008年区域生产试验的6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2个熟期3a试验的平均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产育种中,不同熟期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中熟组应选分蘖中等、大穗的品种,早熟组应选择结实率高... 以黑龙江垦区2006年~2008年区域生产试验的6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2个熟期3a试验的平均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产育种中,不同熟期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中熟组应选分蘖中等、大穗的品种,早熟组应选择结实率高、穗数型品种。2个熟期高产育种的共同点是都应选择结实率较高的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 逐步回归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0K SNP芯片的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单铃重位点挖掘
16
作者 李宜谦 徐守振 +3 位作者 刘萍 马麒 谢斌 陈红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8-2138,共11页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型,并在5个自然环境下调查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等性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个显著关联位点,包括与单株铃数相关的2个位点(A03、A05染色体)、与单铃重相关的1个位点(A07染色体)、与衣分相关的1个位点(D01染色体)和与籽棉产量相关的2个位点(A05、D07染色体)。其中,位于A07染色体89.01~90.45 Mb区间的QTL在5个环境中与单铃重显著关联(P=5.3646×10^(-8)),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该区间存在2个主要单倍型,携带有利单倍型的材料平均单铃重显著增加0.64 g。结合深度重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在该区间鉴定到7个候选基因,并确定了可用于分子标记开发的关键SNP位点。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结果,而且为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构成要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铃重 高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晋中盆地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立生 温辉芹 +6 位作者 裴自友 王宏兵 程天灵 李雪 朱玫 车丽 郝雅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51-54,共4页
为了探究播期和播量对山西省晋中盆地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以晋太182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播期、播量)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产... 为了探究播期和播量对山西省晋中盆地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以晋太182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播期、播量)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二因素互作对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成穗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增大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成穗数表现为增大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降低趋势。适宜播期为9月24—29日,适宜播量为375万~450万粒/hm^2;最佳播期为9月24日,与其相应的最佳播量为375万粒/hm^2。9月19日至10月14日期间,播期比9月24日每提前或推后1 d,对应的播量减少或增加15万粒/hm^2。以播期定播量,通过协调产量三要素,形成较高的成穗数和适当的穗粒数及千粒质量,是晋中盆地冬小麦高产的有效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冬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晋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栽培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帅君 边嘉宾 +1 位作者 丁得亮 崔晶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2476-2480,共5页
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方面的表现,为栽培方式和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讨论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情况... 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方面的表现,为栽培方式和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讨论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栽培处理方式对水稻的产量有较大影响,有机栽培处理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皆低于常规处理,而无显著性差异。产量构成要素方面,单位面积穗数只有米糠处理显著低于常规处理;而结实率恰恰相反,米糠处理显著高于常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栽培 产量构成要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志考 田北京 +4 位作者 王月福 赵长星 林琪 杜金哲 王瑞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以及关键构成要素的影响,分别对两季作物中各产量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关键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以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中高...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以及关键构成要素的影响,分别对两季作物中各产量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关键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以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中高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关键性构成要素穗粒数、穗粒质量和每穗结实小穗数的影响均较对照和低氮肥水平有所提高,千粒质量下降;对夏玉米百粒质量、果穗粗、果穗长的影响具有显著提高,但中高氮肥之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模式下,对冬小麦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氮肥施用量为210~270 kg/hm2,采用基施和拔节施,对夏玉米季氮肥施用量为240~300 kg/hm2采用拔节施和大喇叭口施的栽培措施,可以使产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复种连作体系 氮肥周年运筹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耗水过程的响应综述 被引量:5
20
作者 汝晨 魏永霞 +3 位作者 刘慧 杨军明 侯景翔 张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7-103,共7页
研究了各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和亏缺强度下水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水分生产函数的发展进程做了浅析,将水分响应模型进行地区性验证以找到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使紧缺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 研究了各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和亏缺强度下水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水分生产函数的发展进程做了浅析,将水分响应模型进行地区性验证以找到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使紧缺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水控制标准的差异及水分胁迫程度不同,使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认为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两个关键阶段不宜水分胁迫,否则会导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显著降低,而分蘖和灌浆阶段为钝感期,此阶段适度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小。从产量要素分析,分蘖期干旱,有效穗数下降最为明显,而在灌浆期受胁迫时,粒重表现为急剧减少,呈显著相关趋势,抽穗开花和乳熟期灌水不足,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结实率,而拔节孕穗期受旱程度与穗粒数降低幅度相一致。同时文章结尾对农业节水灌溉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水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和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耗水过程 水分生产函数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