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赵永萍 张保军 +3 位作者 张正茂 朱翠林 王玉玲 韩思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111,共5页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之间差异明显,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三值产价随密度的增加,穗值产价呈下降的趋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质量范围,使穗、粒、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产量。此外,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及其构成 三值产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演变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成社 刘录祥 +3 位作者 谢彦周 许喜堂 魏红升 张小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80-1083,共4页
为了探寻进一步提高陕西小麦育种产量水平的途径,以关中地区1942-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的代表性品种为对象,对其株高、产量、穗数、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942年以来选育的小麦品种产量... 为了探寻进一步提高陕西小麦育种产量水平的途径,以关中地区1942-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的代表性品种为对象,对其株高、产量、穗数、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942年以来选育的小麦品种产量水平逐渐提高,产量从1 875kg·hm^(-2)上升到8 250kg·hm^(-2),增加了3.40倍;每公顷穗数从390万提高到645万,增加了0.65倍;穗粒重从0.95g提高到1.40g,增加了0.47倍;穗粒数的波动比较大,趋势不明显;千粒重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株高从130cm降低到78cm,下降了40%。因此,建议陕西小麦未来高产育种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通过提升单穗生产力来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关中 小麦 育种 产量及其构成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沈新磊 张久成 +2 位作者 李世清 王全九 李生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135,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模式 去叶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德 马晓群 +1 位作者 孙义 孙有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0-987,共8页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cm和0~20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cm和0~20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cm或0~20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cm或0~20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cm或0~20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冬小麦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关键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分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继 翟丙年 +3 位作者 贾亮 强晓敏 张洋 王朝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4-528,共5页
为给西北地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下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2010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裂区试验,研究了三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502、25 kg N.hm-2,用N0、N150和N225表示)下水分调控(不灌水不覆盖CK、越冬期漫灌WF、... 为给西北地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下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2010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裂区试验,研究了三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502、25 kg N.hm-2,用N0、N150和N225表示)下水分调控(不灌水不覆盖CK、越冬期漫灌WF、越冬期补灌WS、覆盖+越冬期补灌MWS、覆盖+拔节期补灌MJS和拔节期补灌JS)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N150和N225)较不施氮(N0)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N225与N150差异不显著,施氮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在N0、N150水平下,水分调控处理中CK处理的产量最低,且与MJS和JS处理差异显著;N225水平下各水分调控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MJS和JS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处理。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MJS是最适的水分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 补充灌溉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永安 陈志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3,共4页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莜麦 种植密度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6个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全艳 丛一宁 +3 位作者 张培高 徐春霞 王晶 刘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69-2477,共9页
【目的】通过对6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BC_(1)F_(7∶8))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三角形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信息参考。【方法】从三角形杂种优势群中分别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自交系Y46(Su... 【目的】通过对6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BC_(1)F_(7∶8))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三角形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信息参考。【方法】从三角形杂种优势群中分别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自交系Y46(Suwan1群)、Y107(Reid群)和MON2(非Reid群)组配6个BC_(1)F_(7∶8)群体,分析各群体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产5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差异及杂种优势。【结果】不同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Y46与MON2和Y107与MON2组配的群体,此外Y46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Y107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差异较小。同时,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较强,Y107与MON2群体次之,Y46与MON2群体较弱。【结论】在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中,以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组配的群体,其后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较强,Reid×非Reid杂种优势居中,Suwan1×非Reid杂种优势较弱。建议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尽量选择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以提高玉米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BC_(1)F_(7∶8)群体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曹燕燕 李雷雷 +8 位作者 于蕾 王君 张振永 齐双丽 乔冀良 黄杰 廖平安 葛昌斌 郭春强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98-102,共5页
为了加速推广利用漯麦163,2018^(-2)019年度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不同播量(75 kg·hm^(-2)、105 kg·hm^(-2)、135k g·hm^(-2)、165 kg·hm^(-2)、195 kg·hm^(-2))对小麦产... 为了加速推广利用漯麦163,2018^(-2)019年度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不同播量(75 kg·hm^(-2)、105 kg·hm^(-2)、135k g·hm^(-2)、165 kg·hm^(-2)、195 kg·hm^(-2))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间差异不显著,播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穗粒数变化最大,千粒重最小,穗粒数与亩穗数和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因此,通过稳定穗粒数,协调好其与亩穗数和千粒重的关系,使小麦产量三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本区域生态条件下以10月17^(-2)4日左右为最佳播期,适宜播量为135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漯麦16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9
作者 张永鑫 李道品 +2 位作者 郑伟 周吉忠 陈海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698-14699,14701,共3页
[目的]确定早籼稻温229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每丛本数及单位面积栽培丛数的增加,温229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粒数、结实率总... [目的]确定早籼稻温229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每丛本数及单位面积栽培丛数的增加,温229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粒数、结实率总体趋势与之相反,千粒重基本不受密度变化影响。温229高产稳产、容易栽培,栽培密度以行株距20.0 cm×23.3 cm或20.0 cm×26.7 cm为宜,丛本数控制在4本为宜。[结论]该研究可为温229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温229 栽培密度 栽培丛数 每丛本数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生产对策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小荣 石庆华 +7 位作者 潘晓华 贺浩华 张美良 吴德龙 朱昌兰 胡水秀 李木英 曾勇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对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hm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紧次之。当穗数少于36×105/hm2和产量在7 200 kg/hm2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穗数多于39×105/hm2和... 对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hm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紧次之。当穗数少于36×105/hm2和产量在7 200 kg/hm2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穗数多于39×105/hm2和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时,关键是提高粒数/穗。还提出了金优463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金优46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生产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加海 陈小荣 +1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7-840,共4页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穗数多于3.00×106和产量在每公顷1.00×104kg以上时,关键是提高每穗总粒数。还提出了淦鑫688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超级杂交稻“淦鑫688”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麦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凯迪 孙良和 +5 位作者 陈守军 陈跃武 魏引兵 黄松仁 骆兵林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360-362,共3页
[目的]研究稻茬麦在延期播种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冬性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期找出节本、高产、稳产、增效的耕作方式。[方法]小麦品种为洛麦23。采用5种种植方式。试验期间,调查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及其结构、子粒干物质含... [目的]研究稻茬麦在延期播种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冬性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期找出节本、高产、稳产、增效的耕作方式。[方法]小麦品种为洛麦23。采用5种种植方式。试验期间,调查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及其结构、子粒干物质含量。[结果]稻茬小麦不同耕作方式的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都表现出差异性,早播浅旋耕(方式5)这3项指标均最高;5种不同耕作方式中,打捆和鼠道犁的耕作方式(方式2)比其他耕作方式成本高,打捆方式的经济效益最低,早播浅旋耕(方式5)的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早播稻茬小麦可以争取足够基本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获得高产。在秸秆还田、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机耕作业成本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的途径之一,因此减少灭茬碎垡的作业次数可以作为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用量对油菜浔油8号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易平 曹国军 +5 位作者 胡红霞 傅小平 周于微 袁志华 江满霞 吕太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6期819-821,共3页
以浔油8号为材料,研究氮、磷、钾3种肥料用量对油菜的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3种肥料都能增加油菜产量,油菜产量与油菜苗期地上部分和根系干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单位面积的角果数是... 以浔油8号为材料,研究氮、磷、钾3种肥料用量对油菜的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3种肥料都能增加油菜产量,油菜产量与油菜苗期地上部分和根系干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单位面积的角果数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在赣北地区667 m2油菜产量>150 kg的适宜肥料施用量分别为N 11.45~12.59 kg,P2O58.66~9.07 kg,K2O 8.16~9.9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浔油8号 施肥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被引量:20
14
作者 梁奎 黄殿成 +4 位作者 赵凯铭 阮方松 谢辉 马文霞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70-1279,共10页
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改良其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为使之更富成效,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72个F1组合,分析18个亲本的单株日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 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改良其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为使之更富成效,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72个F1组合,分析18个亲本的单株日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5个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了5个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发现20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产量及其构成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8个与亲本单个性状配合力相关;6个同时与亲本2个性状配合力相关;4个同时与亲本3个性状配合力相关;2个同时与亲本4个性状配合力相关。同时与多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基因型,对各性状的作用方向有正有负。RM152-165/170是单株日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效应最大的标记基因型,可使F1的相应性状值增加20.6%和12.7%。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可直接用于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配合力 SSR标记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标记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蘖肥氮不同比例对直播早稻群体动态、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薛利红 覃夏 +1 位作者 李刚华 杨林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5-821,共7页
以常规籼稻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基蘖肥用量处理研究了前中期氮(N)肥分配对直播早稻群体特征、N素吸收利用、产量形成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落谷量、总N量和穗肥N量下,基肥用量增加降低了出苗率和前期分蘖速度,最高分蘖数... 以常规籼稻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基蘖肥用量处理研究了前中期氮(N)肥分配对直播早稻群体特征、N素吸收利用、产量形成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落谷量、总N量和穗肥N量下,基肥用量增加降低了出苗率和前期分蘖速度,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在N肥用量不足或过高时表现为随基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适宜施N量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基肥用量增加降低了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的叶片含N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降低了水稻成熟期的植株N积累量以及穗部的N分配系数,N农学效率和N回收效率明显降低,N素转运率与基肥用量则存在着二次曲线关系;增加基肥用量使产量降低,净收益下降。本实验条件下,施N量为18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35-40-25时,直播早稻的产量和经济收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早稻 基蘖肥用量 产量及其构成 氮素吸收利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邓艳 钟蕾 +8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776,共9页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内源激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NDNF,DNF、NDF及DFAA的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为33.60%、16.92%和37.31%,且DNF和DFAA与NDNF间差异显著,DNF较NDF更不利于淦鑫203产量的形成,因此,穗分化期干旱较淹涝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负面影响更大,而DFAA单株产量又较DNF低,表明旱后淹涝急转存在叠加减产效应。与NDNF相比,DFAA下淦鑫203倒2叶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叶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表明穗分化初期DFAA对淦鑫203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加损伤效应;此外,淦鑫203倒2叶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IAA和GA3含量上升,ZR含量下降,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在处理结束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综上,超级杂交早稻幼穗分化期遭受严重干旱不仅影响其产量的形成,还会显著降低其耐淹能力,DFAA下光合性能的下降及内源激素平衡的改变可能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早稻应对"旱"、"涝",尤其是"旱涝急转"等气象灾害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旱涝急转 穗分化期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超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才硕 潘晓华 +1 位作者 吴建富 石庆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5,9,共6页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双季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抽穗期剑叶的气-叶温差和颖花伤流量...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双季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抽穗期剑叶的气-叶温差和颖花伤流量,降低抽穗后的根系活力衰退值。施钾量与倒1节间大维管束数、茎秆抗折力和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施钾提高了陆两优996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但降低了淦鑫203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施钾量为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施钾量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5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杨欢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85-2290,共6页
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 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成熟期株高比对照提高6.7%,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对汕优63全生育期日数无显著影响;(2)FACE处理使汕优63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34.1%,其中2004、2005、2006年分别增加42.4%、27.3%和31.2%,均达极显著水平;年度间、CO2和年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汕优63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10.3%、10.3%、21.7%、4.9%和4.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N处理对汕优6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但N×年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颖花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生育期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对常规籼稻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4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4,共6页
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扬... 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扬稻6号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24.1%,其中LN处理、NN处理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18.0%、31.0%,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FACE处理使扬稻6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6.8%、8.3%、4.2%、和3.2%,除单位面积穗数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扬稻6号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21.3%,达极显著水平,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生物产量的极显著增加是FACE水稻产量极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4)N处理以及CO2×N的互作效应对扬稻6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经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玉米新品种中玉15号产量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社平 王晓春 李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6073-6073,6077,共2页
[目的]为了充分发挥饲用玉米新品种中玉15号的增产潜力。[方法]在张家口地区进行试验,从播期、密度、氮肥用量3种因素入手,研究了它们对中玉1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3种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氮肥水平>播期... [目的]为了充分发挥饲用玉米新品种中玉15号的增产潜力。[方法]在张家口地区进行试验,从播期、密度、氮肥用量3种因素入手,研究了它们对中玉1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3种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氮肥水平>播期。随着播期的延迟,中玉15号生育期缩短,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降低。中玉15号最适密度为54000株/hm2,最佳施氮量是90~180kg/hm2。[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和施肥量可以提高产量。该研究为饲用玉米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密度 氮肥用量 饲用玉米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