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丽华 王新兵 +3 位作者 汤凤兰 李红宇 郑桂萍 左豫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8,94,共6页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G)×...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本试验中的各水稻品种(系)在不同地点种植,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垦稻08-924产量最稳定;850农场和军川农场较适合水稻进行区试试验;二次枝梗数和穗长除与结实率、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穗数达显著正相关外,与其它性状均未达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 水稻 产量及产量构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用量和氮钾肥运筹对晚粳稻嘉58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良 沈足金 李红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169-1170,1175,共3页
以光身晚粳稻新品种嘉58为材料,通过氮肥(N 240.0,285.0,330.0 kg·hm-2)、钾肥(K2O112.5,146.5,180.0 kg·hm-2)和氮、钾肥运筹多因素试验,对氮、钾肥用量和不同氮、钾肥运筹方式对嘉58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进行研究... 以光身晚粳稻新品种嘉58为材料,通过氮肥(N 240.0,285.0,330.0 kg·hm-2)、钾肥(K2O112.5,146.5,180.0 kg·hm-2)和氮、钾肥运筹多因素试验,对氮、钾肥用量和不同氮、钾肥运筹方式对嘉58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嘉58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肥比不施肥增产11.9%~41.6%。增加氮肥用量,有效穗、总粒数增加,千粒重、结实率下降。增加钾肥用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上升趋势。在施氮钾总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运筹方案以基肥10%,分蘖肥(30%+30%),穗肥30%,钾肥运筹方案以基肥70%,穗肥30%最为适宜,这种施肥比例下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钾肥用量 氮钾肥运筹 新品种 嘉5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殷跃军 何静 +8 位作者 林添资 吴小美 项忠兰 吴如成 赵青松 成春枫 王银 高金成 钟志仁 《中国稻米》 2018年第6期80-82,共3页
在镇江市3个不同试验点,以当地主推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钵苗机插、钵苗撒抛和常规毯苗机插3种栽插方式的生产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塑盘旱育秧相比,钵盘旱育秧苗素质更优;钵苗机插和钵苗撒抛方式的移栽质量比毯苗机插更高,... 在镇江市3个不同试验点,以当地主推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钵苗机插、钵苗撒抛和常规毯苗机插3种栽插方式的生产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塑盘旱育秧相比,钵盘旱育秧苗素质更优;钵苗机插和钵苗撒抛方式的移栽质量比毯苗机插更高,成熟期获得较多颖花量和较高的充实度,最终实产较毯苗机插分别高8.4%和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钵苗机插 钵苗撒抛 毯苗机插 秧苗素质 产量及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白珊珊 万书勤 +1 位作者 康跃虎 刘士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基于控失肥养分流失低的特点,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区施用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环渤海低平原区粮食节水增产提供理论基础。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选择不同类型控失肥N-P2O5-K2O:16-45-0(K1)和N-P2O5-K2O:2... 基于控失肥养分流失低的特点,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区施用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环渤海低平原区粮食节水增产提供理论基础。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选择不同类型控失肥N-P2O5-K2O:16-45-0(K1)和N-P2O5-K2O:24-12-12(K2),并设置当地常规施肥(CF)和不施肥(CK)作为对照,于冬小麦收获期取样考种并测产。结果表明:在保证N和P2O5施肥量同当地施肥量基本一致、仅灌一次底墒水或无灌水条件下,施用控失肥冬小麦产量提高了17%~29%,且不同类型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与当地常规施肥、拔节期灌溉的冬小麦产量相比,施用控失肥仅灌一次底墒水时,冬小麦的产量降低了10%~19%,但减少了1次灌水,可节省淡水灌溉量900~1 200 m^3/hm^2;控失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相比常规肥料,控失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均提高了71%~228%,肥料贡献率提高了53%。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施用新型环保控失肥可达到增产的效果,同时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的流失。在劳动力较少的情况,可将控失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减少追肥的劳动力成本。在淡水资源非常紧缺时,保证冬小麦齐苗后,雨养条件下通过施用控失肥,也可保证获得80%以上的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失肥 冬小麦 产量及产量构成 肥料农学效率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养条件下控失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白珊珊 万书勤 +1 位作者 康跃虎 刘士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6-49,56,共5页
环渤海低平原区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着粮食的高产,亟需构建“中低产区增产、节水”的技术措施。在夏玉米生长季,选择不同类型控失肥并设置不同控失肥施肥比例,研究在雨养条件下控失肥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环渤... 环渤海低平原区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着粮食的高产,亟需构建“中低产区增产、节水”的技术措施。在夏玉米生长季,选择不同类型控失肥并设置不同控失肥施肥比例,研究在雨养条件下控失肥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环渤海低平原区粮食的节水、增产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保证N和P2O5施肥量同当地施肥量基本一致、相同雨养条件下,施用控失肥夏玉米产量提高了11%~17%;且不同类型控失肥对夏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控失肥一次性作底肥为施入,夏玉米增产10%~11%,但可以减少了追肥的劳动力。2环渤海低平原区夏玉米为补充灌溉,在干旱和正常年份,夏玉米即使不进行灌溉,仅施用控失肥替代常规肥料,也能获得高产。3控失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农学效率。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夏玉米控失肥处理N和P的肥料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08%和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失肥 夏玉米 产量及产量构成 肥料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播种插秧对优质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忠良 徐振华 +5 位作者 刘海英 武洪涛 于艳敏 张书利 吴立成 闫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18-21,共4页
为探究分期播种插秧对水稻的影响,选择4个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个播种插秧期的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受播期的影响最大。有效穗数和... 为探究分期播种插秧对水稻的影响,选择4个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个播种插秧期的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受播期的影响最大。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是推迟播栽期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移栽期延迟有提高稻米品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管恩相 刘陵武 +2 位作者 李勇 汤全国 郭君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2期18-19,共2页
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0.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_总=0.996,r_实=-0.997,r_穗=-0.991,r_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 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0.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_总=0.996,r_实=-0.997,r_穗=-0.991,r_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9);产量构成各因素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_实=0.997,r_穗=0.998);为夺得水稻黄华占高产水平,其适宜栽培密度处在Ⅲ与Ⅳ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水稻 黄华占 栽培密度 产量及产量构成各因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残留量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林涛 汤秋香 +5 位作者 郝卫平 吴凤全 雷蕾 严昌荣 何文清 梅旭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17-125,共9页
根系是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并通过根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的生产效率,分析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对认识、分析和评价残膜污染,发展残膜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2 a田间模拟试验,设置了0(A)、225(B)、45... 根系是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并通过根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的生产效率,分析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对认识、分析和评价残膜污染,发展残膜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2 a田间模拟试验,设置了0(A)、225(B)、450(C)、675(D)和900 kg/hm^2(E)5个地膜残留量处理,分析了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及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量对土壤水分,根系形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影响。根系生物量的80%~95%分布于0~30 cm的土层范围,该区域是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受地膜残留量影响较显著的区域。无残膜(0 kg/hm^2)处理的土壤水分状况、根系构型显著优于高残膜量(900 kg/hm^2)处理。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生育期内0~5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逐渐降低,各土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并产生水分优势流或水分阻隔效益。残膜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根系生物量、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残膜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 a数据表明,与A处理相比,E处理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平均降低了37.36%,根质量密度平均降低了70.73%,根长密度平均降低了61.35%、根表面积密度平均降低了216.50%、根系体积平均降低了47.39%、根系平均直径平均降低了82.65%。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降低了18.50%和13.69%。因此建议采取合理的棉田净土措施,降低残膜污染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根系 棉花 地膜残留量 产量及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