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审小麦品种新麦23的选育及产量三要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付亮 赵启学 +4 位作者 冯丽芳 闫玉信 夏彦丽 沈伟囡 魏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4期174-176,共3页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3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3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在河南省(南部...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3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3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麦23 选育 产量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产量性状与栽培育种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兵 刘治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4期321-324,共4页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三要素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产量性状研究与分析
3
作者 郭凤芝 林坤 +3 位作者 刘凤洲 郭凌云 黄兴蛟 李思同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4期57-62,共6页
综合两年的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水处理条件下10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水分利用率的表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浇水处理条件下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高于不浇水处理,千粒重低于不浇水处理,浇一水处理与浇二水... 综合两年的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水处理条件下10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水分利用率的表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浇水处理条件下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高于不浇水处理,千粒重低于不浇水处理,浇一水处理与浇二水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处理间水分利用率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石麦19、山农22的抗旱性、节水性、丰产性好,年份间变化小,稳产性好,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水处理 产量 产量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的参数及对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曲善功 李怀军 +4 位作者 郝建成 韩富东 岳秀荣 庞金柱 李志杰 《山东农业科学》 2006年第3期49-50,共2页
在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通过48处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有肥区和无肥区条件下的施肥参数,获得了冬小麦百公斤籽粒养分吸收量、氮磷钾配合比例、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这些施肥参数与最佳施肥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适宜在... 在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通过48处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有肥区和无肥区条件下的施肥参数,获得了冬小麦百公斤籽粒养分吸收量、氮磷钾配合比例、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这些施肥参数与最佳施肥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适宜在德州市冬小麦配方施肥种植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配方施肥 肥料利用率 产量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秦海英 高洪泽 +2 位作者 程星 谢文芳 王丹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9期77-80,共4页
根据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特点,设定关键生育时期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根据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需要补充的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W70为最佳处理。该处理较传统灌溉处理明显降低了总耗水量,同时提高了... 根据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特点,设定关键生育时期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根据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需要补充的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W70为最佳处理。该处理较传统灌溉处理明显降低了总耗水量,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实现了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含水量 体积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补灌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麦田耗水量 产量三要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田怎样追施生物钾肥
6
作者 王赐芳 桑俊民 +1 位作者 杨宪法 李彦岭 《河北农业》 1996年第1期20-20,共1页
麦田怎样追施生物钾肥麦田施用生物钾肥,一般以底施或拌种效果较好。为探索其作为追肥的增产效果,永年县农业局连续两年进行了生物钾肥追施试验。结果证明:生物钾肥作追肥施用不论沟施或撒施分别比对照(不追钾)亩增产59和38.... 麦田怎样追施生物钾肥麦田施用生物钾肥,一般以底施或拌种效果较好。为探索其作为追肥的增产效果,永年县农业局连续两年进行了生物钾肥追施试验。结果证明:生物钾肥作追肥施用不论沟施或撒施分别比对照(不追钾)亩增产59和38.3公斤,增产幅度为14.3%和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钾肥 麦田 追施方法 永年县 小麦 增产效果 追施时期 产量三要素 干热风 增产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培育的两个小麦新品种(封面介绍)
7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9期311-311,共1页
常规小麦品种京农14-62品种来源:CB207/郑麦366。特征特性:冬性,抽穗期、成熟期均比对照中麦175晚2 d。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2 cm左右,抗倒伏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平均穗数616.5万穗/hm2,穗粒数32.5粒,... 常规小麦品种京农14-62品种来源:CB207/郑麦366。特征特性:冬性,抽穗期、成熟期均比对照中麦175晚2 d。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2 cm左右,抗倒伏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平均穗数616.5万穗/hm2,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5.8 g。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繁茂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高。抗性: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品质:籽粒平均容重800 g/L,蛋白质含量(干基)14.81%,湿面筋含量(以14%水分计)30.6%,吸水率54.0%,面团稳定时间4.75 min,为中筋类型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三要素 穗纺锤形 杂交小麦 成穗率 抗倒伏性 分蘖力 条锈病 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马兰一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8
作者 李广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第12期21-21,共1页
马兰一号是河北省最新育成的一个小麦品种,其高产特点突出,增产潜力大,创造了河北省小麦品种的高产纪录。该品种株高68.5 cm,节间短而粗壮,抗倒能力强。株型好,利于上穗数,根系发达,抗早衰,旗叶直立,厚宽,叶功能性强,产量三要素协调,具... 马兰一号是河北省最新育成的一个小麦品种,其高产特点突出,增产潜力大,创造了河北省小麦品种的高产纪录。该品种株高68.5 cm,节间短而粗壮,抗倒能力强。株型好,利于上穗数,根系发达,抗早衰,旗叶直立,厚宽,叶功能性强,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创高产的主要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三要素 河北省小麦 高产纪录 栽培技术 生物学基础 增产潜力 抗倒能力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小麦新品种(系)生产试验初报
9
作者 王克文 李燚 +2 位作者 刘建军 黄艳 董继禄 《云南农业》 2023年第7期71-73,共3页
生产试验是小麦品种审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连接品种选育和市场应用的纽带。通过2021—2022年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大理州试验点生产试验数据结果分析,对参试小麦新品种(系)在大理州的表现进行鉴定,为云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 生产试验是小麦品种审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连接品种选育和市场应用的纽带。通过2021—2022年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大理州试验点生产试验数据结果分析,对参试小麦新品种(系)在大理州的表现进行鉴定,为云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数据。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系)中,云麦114亩产量472.9 kg,比云麦56(CK)增产17.6%,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综合性状最好,适宜在大理州及相似生态区域扩大试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系) 品种审定 抗性评价 产量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滑育麦1号的播量试验
10
作者 田兰荣 周卫学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3期50-52,共3页
依据2019年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当地高标准良田示范方内安排当地主栽品种之一滑育麦1号不同播量试验,重点研究不同播量条件下,冬小麦群体发展动态与产量三要素形成的内在关系,并集成推广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量11 kg... 依据2019年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当地高标准良田示范方内安排当地主栽品种之一滑育麦1号不同播量试验,重点研究不同播量条件下,冬小麦群体发展动态与产量三要素形成的内在关系,并集成推广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量11 kg/亩处理的产量水平最高,群体和穗粒数结构合理,株高适中,耐倒春寒,丰产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育麦1号 播量 产量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