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曲霉毒素产生菌UDG-LAMP-LFD检测体系的建立
1
作者 安红玉 陈晨 +5 位作者 王艳华 卢增慧 陶泽 王可 李拖平 李苏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4-333,共10页
为消除气溶胶污染在检测中出现负面影响,实现对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的快速、可视化检测,建立一种基于热敏尿嘧啶糖基化酶(Uracil-DNA Glycocasylase,UDG酶)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的防污染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 为消除气溶胶污染在检测中出现负面影响,实现对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的快速、可视化检测,建立一种基于热敏尿嘧啶糖基化酶(Uracil-DNA Glycocasylase,UDG酶)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的防污染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反应体系UDG-LAMP-LFD。针对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调控基因omt-1、ver-1以及aflR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当aflR、omt-1、ver-1三个基因对应的将含U碱基的扩增产物稀释10~8倍时,该体系能够达到防污染效果,且该体系针对三个目标基因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10^(-3)、1×10^(-5)、1×10^(-6)ng/μL,精密度均在5%以下,具有较强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建立的UDG-LAMPLFD检测体系可快速灵敏、高特异性、可视化地检测黄曲霉毒素产生菌,同时可避免气溶胶污染导致的假阳性,适用于在加工、贮藏前及时检测粮油原料中黄曲霉毒素产生菌,提前预判污染风险,实施防控,实现减损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产生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气溶胶污染 热敏尿嘧啶糖基化酶 横向流动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产生菌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陈晨 陶泽 +5 位作者 王可 李晴晴 安红玉 卢增慧 李拖平 李苏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具备强致肝损伤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的微生物毒素。根据产黄曲霉毒素调节基因aflR、柄曲霉素转甲基酶基因omt-1、杂色曲霉素A脱氢酶基因ver-1分别对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具备强致肝损伤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的微生物毒素。根据产黄曲霉毒素调节基因aflR、柄曲霉素转甲基酶基因omt-1、杂色曲霉素A脱氢酶基因ver-1分别对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引物进行设计,对其建立并优化LAMP体系。结果显示,该文所建立的方法针对aflR、omt-1、ver-1基因设计的引物,黄曲霉菌DNA的检出限分别是1.0×10^(-2)、1.0×10^(-3)、1.0×10^(-4) ng/μL。此体系与黄曲霉及寄生曲霉反应成阳性,与其他菌体反应皆为阴性,该方法耗时短、设备要求低,借助恒温荧光读取设备或根据显色剂颜色变化可在60 min内迅速判定待检菌株是否为黄曲霉毒素产生菌,可满足各机构现场快速高效检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产生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黄曲霉毒素调节基因aflR 柄曲霉素转甲基酶基因omt-1 杂色曲霉素A脱氢酶基因ve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静怡 易锌琴 +3 位作者 危苏棋 雷莉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68-377,共10页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因其强烈的肝脏毒性,被证实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促进因子,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公共安全隐患。【进展】鉴于MCs的环境持久性以及传统水处理技术对其去除效率的局限性,开发有效的MCs去除与降解方法成为当今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紧迫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MCs的生成背景及其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的危害效应,详细评述了近年来针对MCs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强调优化MCs降解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意义】针对当前研究中的瓶颈与挑战,本文展望了未来MCs降解策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微囊藻毒素(MCs) 毒素产生和危害 毒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李效宇 宋立荣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7-523,共7页
随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 algal bloom)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由于这类水华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而且多数产毒,危害... 随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 algal bloom)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由于这类水华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而且多数产毒,危害性更大,因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毒素产生 检测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黑斑病菌营养生长和毒素产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阎淑娟 董金皋 樊慕贞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用7种天然汁液为营养探讨了白菜黑斑病菌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振荡和静止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和AB-毒素产生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白菜黑斑病菌在光照和振荡培养下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生长量大;但AB-毒素的产生则需... 本文用7种天然汁液为营养探讨了白菜黑斑病菌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振荡和静止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和AB-毒素产生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白菜黑斑病菌在光照和振荡培养下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生长量大;但AB-毒素的产生则需要黑暗和静止条件。可见,适合白菜黑斑病菌营养生长的条件却不利于AN-毒素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黑斑病菌 营养生长 毒素产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肠毒素产生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6
作者 吴润 司宏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3,共13页
通过对C.jejuni产生CE的最佳培养基及多粘菌素B、Fe3+ 、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传代次数影响CE 产生的研究,确定了M199+ T(胰蛋白胨10g/L)+ AA(2.5g/L的L-丝氨酸、L-谷氨酸)+ FeCL... 通过对C.jejuni产生CE的最佳培养基及多粘菌素B、Fe3+ 、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传代次数影响CE 产生的研究,确定了M199+ T(胰蛋白胨10g/L)+ AA(2.5g/L的L-丝氨酸、L-谷氨酸)+ FeCL3(0.75m g/L)是产生CE的最佳培养基,37℃微需氧培养48h 是产生CE的最佳培养条件。同时,还发现C.jejuni传代5 次以上,产生CE的能力下降,因此用于CE检测的菌株传代不得超过4 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细胞紧张性 毒素产生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野生河豚鱼体内河豚毒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英文)
7
作者 马春燕 刘松 +1 位作者 陆豫 余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66-1771,1776,共7页
从中国鄱阳湖捕获的暗纹东方鲀卵巢中分离到4株菌,通过小鼠实验、薄层色谱、质谱分析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确认TL-1菌株发酵液中含河豚毒素。24℃培养5 d,通过活性炭柱、凝胶柱从TL-1发酵液中分离河豚毒素粗毒液。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 从中国鄱阳湖捕获的暗纹东方鲀卵巢中分离到4株菌,通过小鼠实验、薄层色谱、质谱分析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确认TL-1菌株发酵液中含河豚毒素。24℃培养5 d,通过活性炭柱、凝胶柱从TL-1发酵液中分离河豚毒素粗毒液。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分析鉴定,表明该菌属于花域芽孢杆菌属。本研究首次报道从鄱阳湖河豚鱼中分离到产毒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产生 花域芽孢杆菌 暗纹东方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変米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
8
作者 郭书田 《商业研究》 1981年第5期36-37,共2页
食品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保管时,极易被霉菌污染而引起变质,这不仅能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少数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的健康。 大米等谷物食品在保管过程中,被某些霉菌污染后,其外观往往变黄。这种由于遭到霉菌... 食品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保管时,极易被霉菌污染而引起变质,这不仅能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少数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的健康。 大米等谷物食品在保管过程中,被某些霉菌污染后,其外观往往变黄。这种由于遭到霉菌污染而表面发黄的米粒叫黄变米(也叫黄粒米或“黄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污染 岛青霉毒素 谷物食品 适宜条件 产生毒素 巨大损失 黄变 大米 产毒菌株 变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月兰 秦建华 谢春伏 《今日畜牧兽医》 1996年第4期48-49,共2页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也是与食物中毒关系最密切的一种。1 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葡萄球菌是G^+球状菌,其排列呈葡萄状。在一般培养基上生育良好,生长最适温度37...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也是与食物中毒关系最密切的一种。1 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葡萄球菌是G^+球状菌,其排列呈葡萄状。在一般培养基上生育良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7.4,需氧或兼性厌氧。普通琼脂上培养18—24小时后,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明的中等大菌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性食品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肠毒素B 金葡菌 耐热核酸酶 培养基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葡萄球菌 产生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杰 张贵 +3 位作者 曹雄 周洪友 景岚 赵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3-397,共5页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的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的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 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黄萎病菌 培养型 毒素产生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值得重视的一种猪病——霉饲料中毒症
11
作者 吴增坚 周斌 《今日养猪业》 2004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饲料 中毒症 霉菌毒素 营养成分 黄曲霉毒素 猪病 生长发育 多种疾病 毒素产生 慢性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士可防预畜禽饲料黄曲霉素中毒
12
作者 陈启新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1994年第4期45-46,共2页
在储存饲料时,由于被储存的饲料水分过多,而易发生霉变,并产生毒素,一般以黄曲霉所产毒量最高。霉变饲料可使畜禽体重减轻,严重的会发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因此,饲料在储存前必须使水分含量降低到13%以下。因水分含量过高饲料发生霉... 在储存饲料时,由于被储存的饲料水分过多,而易发生霉变,并产生毒素,一般以黄曲霉所产毒量最高。霉变饲料可使畜禽体重减轻,严重的会发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因此,饲料在储存前必须使水分含量降低到13%以下。因水分含量过高饲料发生霉变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畜、禽的安全。然而,可用科学方法防止畜、禽因进食霉变饲料发生黄曲霉素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素中毒 畜禽饲料 霉变饲料 皂土 硅镁土 产生毒素 食入 产毒量 生霉 水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LT-大肠杆菌
13
作者 崔英霞 杨毓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349-351,402,共4页
本文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使用二个寡核苷酸引物,直接从麦康凯平板的菌落中对该毒素的 A 亚基一段高度保守区域的 DNA 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0株细菌只有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 本文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使用二个寡核苷酸引物,直接从麦康凯平板的菌落中对该毒素的 A 亚基一段高度保守区域的 DNA 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0株细菌只有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其它细菌均为阴性.此法简便、特异、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 不耐热肠毒素 多聚酶链反应 A 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