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投喂量对中华卤虫解池种群产仔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郑波
杨玉涛
陈京华
王峰
-
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1,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00848)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鱼类产业创新团队项目(SDAIT-12-05)
+1 种基金
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663/1105307)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103)
-
文摘
在NaCl质量浓度73g/L、25℃和光暗比12h∶12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d,记录所产出的休眠卵和无节幼体数量,并测量休眠卵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雌性亲体体长。试验结果表明,同时产休眠卵和幼体情形下的卤虫的产仔次数仅占总产仔次数的1.2%~2.9%。1.5×10~6、4×10~6、6×10~6个/杯3个试验组仅产卵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30.4%~40%,仅产幼体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57.5%~66.7%,而9×10~6个/杯试验组仅产卵及仅产幼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1.3%和37.5%。4个试验组的单雌繁殖量分别为88.7、105.9、193、298.7个,单雌繁殖次数分别为2.7、2.9、3.9、4.7次,卵生后代比例分别为32.4%、31.1%、36.9%、66.2%。各试验组干卵径、卵生无节幼体体长和卵胎生无节幼体体长依次为1.5×10~6个/杯试验组<6×10~6个/杯试验组<4×10~6个/杯试验组<9×10~6个/杯试验组,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亲体的最终体长随投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解池种群的雌体在饵料充足时偏卵生,在饵料匮乏时偏卵胎生;卤虫产仔方式受到投喂量的影响,但通过降低投喂量来改变产仔方式的做法在生产上是不经济的。
-
关键词
中华卤虫
盐生杜氏藻
饵料
产仔方式
-
Keywords
Artemia sinica
Dunaliella salina
food
reproductive mode
-
分类号
S963.214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