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1,共7页
文章基于2003—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正向... 文章基于2003—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创新驱动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大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可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证实,创新驱动政策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可赋能邻近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正 马宏伟 +3 位作者 戴青云 谢笑珍 张育广 吴世勇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共12页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产业提供适配性人力支撑;二是推动产业需求侧牵引,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功能,实现知识价值高效转化;三是强化教育-产业双链耦合,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协作网络,与产业共创区域创新生态。马宏伟在题为《全面深化新工科改革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地方高校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他还提出了持续优化顶层战略谋划、进一步完善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激发多主体深度参与等深化新工科改革的思考,以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支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戴青云在题为《重构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文章中指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重构学科专业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根技术与产业需求;优化中高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目标衔接与能力进阶;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破解“两张皮”难题;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改革,为新工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谢笑珍在题为《新工科何以赋能产业技术变革》的文章中,阐释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技术变革这两大异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共性诉求和内在逻辑一致性。新工科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界及国家/区域发展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一致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开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可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融合机制,设计以学科逻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及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与跨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等组织机构,校企业人员双向聘用的兼容机制,实现“四链”融合发展。这一过程需国家系统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中的关键是学术治理制度变革,建构与此适配的学术治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的产教融合发展。张育广在《以新工科之“新”育产业发展之“智”》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以其学科交叉、实践导向、动态适应的特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激活产业创新原动力;产教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实战人才;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构建产业生态韧性网。新工科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赋能”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吴世勇在题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教育需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能力塑造三维重构,以培养韧性人才。当前新工科教育面临学科交叉行政化、产教协同表面化、课程体系理科化等问题。面向未来,应构建以AI为核心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强价值、知识、能力韧性培养。通过系统性重构,新工科教育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产业双链耦合 区域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韧性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姗姗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7,共6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有效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实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有效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南方地区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空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加快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新质生产力 信息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4
作者 努尔孜巴·阿布都塞拉木 安瓦尔·买买提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85-189,共5页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度从2010年的2.9983下降至2022年的0.6240,协调特征由2010年的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2018年的同步发展型再转变为2019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滞后型;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4894上升至2022年的0.8458,耦合协调类型由2010年的濒临失调型转变为2022年的良好耦合型,整体向良性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研究
5
作者 曹玮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性方面切入,构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4—2023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熵权法与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采用区域差距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解析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得分整体较低,省域间差距显著。东部区域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最高,中部区域次之,西部区域最低。区域内差距是导致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三大区域的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差距均呈现缩小特征。由此,应建立绿色现代化发展支撑体系,实施区域绿色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盘活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效应,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 区域差距分析法 核密度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能否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 被引量:20
6
作者 孙英杰 陈艳华 林春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特征。同时,受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调节效应的影响,绿色金融可提前跨越拐点,赋能制造业服务化。鉴于此,应有重点、分阶段及分区域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并加强环境规制,助力绿色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 制造业服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开放、数字创新韧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2
7
作者 常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6,共6页
借助动态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对外开放背景下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过度对外开放会弱化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动效能;在数字创新韧性发挥现... 借助动态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对外开放背景下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过度对外开放会弱化数字创新韧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动效能;在数字创新韧性发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效应过程中,对外贸易市场开放与对外资本市场开放存在异质性影响;在不同水平数字创新韧性地区,对外开放对数字创新韧性发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作用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府际竞争在对外开放与数字创新韧性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数字创新韧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府际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7,共10页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 要素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6
9
作者 黄豪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6,共6页
选取2013—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推动现代化... 选取2013—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异质性检验显示,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拥有大规模产业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行差异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举措的研究启示,以期加速新质生产力涌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技术创新 产业链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洪田芬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并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在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现代...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并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在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该结论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成立。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可以增强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空间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推动省份间新质生产力联动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市场化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欣欣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0,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也是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也是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优化劳动技能结构,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劳动技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大市场优势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亮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2,共10页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下,凭借国内大市场优势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内大市场优势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借助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下,凭借国内大市场优势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内大市场优势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借助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样本数据,对二者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内大市场优势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国内大市场优势能够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内大市场优势对高法制环境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优化配套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加强针对性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市场优势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活跃度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13
作者 韦帅民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6,共11页
在理论分析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效应的基础上,选取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就二者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正向推动现代化产业... 在理论分析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效应的基础上,选取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就二者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正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高人力资本水平地区,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得出,金融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间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在金融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应该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差异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金融新质生产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检验
14
作者 孙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2,共6页
选取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结论经内生性分析后仍成立。中介效应检... 选取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结论经内生性分析后仍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可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继而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生显著积极影响。门槛效应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会随着前沿技术差距缩小而逐步增强。异质性检验显示,就东部地区和高信息化地区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前沿技术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油料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庆新 栗晓禹 +4 位作者 梁巍 侯春华 丁春晓 彭鹏飞 孙钊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38,44,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食用植物油消费持续增长,60%的生产原料需进口,严重威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增加木本油料产量,建设和完善木本油料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2014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木本...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食用植物油消费持续增长,60%的生产原料需进口,严重威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增加木本油料产量,建设和完善木本油料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2014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木本油料生产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木本油料的积极宣传,引导消费、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完善市场,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思考及建议,以期为我国木本油料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油料 科技研发 技术推广 产业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体系建设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凤莲 杜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4期8323-8326,共4页
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进展进行了分析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略有不同,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既有经济理论研究,又有实证模型研究,但还未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国内主... 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进展进行了分析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略有不同,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既有经济理论研究,又有实证模型研究,但还未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国内主要围绕原料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对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多是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实际,防止其开发过程中能源资源的二次消耗浪费,合理地实施碳税政策。在今后要重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所获产品的替代效应和区域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关于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与体系建设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开发利用 产业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 被引量:11
17
作者 纪丽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5,共6页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茶叶产业体系建设问题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5
18
作者 骆颂纯 《广东蚕业》 2023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产业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阐述了黄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黄山茶叶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山茶叶产业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黄山市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产业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阐述了黄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黄山茶叶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山茶叶产业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黄山市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黄山茶叶 产业体系建设 问题 优化路径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州“十一·五”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A02期112-116,共5页
黔东南州在调整林种蛄构、木材加工利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分析了林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拓展林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两大体系协调发展、按市场要求转变经营观念、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夯实林产业发展... 黔东南州在调整林种蛄构、木材加工利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分析了林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拓展林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两大体系协调发展、按市场要求转变经营观念、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夯实林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林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思想,并对全州“十一五”林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思路 产业体系建设 黔东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德州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盖春雨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7期265-267,共3页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并以德州市为例,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成效 问题 对策 山东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